“秋冻”部位有讲究,盲目“秋冻”伤身体

立秋过后,秋天悄然来临,天气逐渐有了凉意,早晚温差也比较大,首先提醒大家要注意增减衣服,减少疾病的发生。

讲究四时养生的中国人,自古就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谚语,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人的体温总是保持相对恒定,一般在摄氏37℃左右。如果体温太高或太低,都会使人体生理功能受到损害。

关于“秋冻”,有些部位冻一冻,是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的。比如脸部、胸部、四肢、臀部等肌肉丰厚、血运好的部位,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使末梢神经变得丰满,有利于增强神经中枢对人体循环的调节功能,提高机体的抗寒能力。而四肢末端、膝关节等肌肉薄弱、血运差的部位则不适宜“冻”,要适当的保暖,以避免寒气入体引起疾病。

那到底“秋冻”有无道理,该如何正确做到“秋冻”而且养生呢?

适当的“秋冻”可以让人的身体在寒冷来临之前更好的适应,按照中医传统理论,是可以增强冬季御寒和抗病能力,也就是今天经常听到的“提高免疫力”。

但是这个“冻”不是盲目地少穿衣物,因为人身体有些部位是“冻不得”的

01 肚脐

肚脐部位的皮肤是人身上最薄的,而且在中医上是一个重要的穴位,名为神阙。一旦受凉就易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和妇科疾病。

所以穿衣一定要选择盖住肚脐的,晚上睡觉一定要盖住肚脐,避免受冻。

02 背部

背部是人体大部分内脏的保护屏障,尤其是肾脏,外层是没有骨骼保护的,一旦受凉,人体就容易感觉腰酸背疼。

所以,秋天不要再睡凉席,以免背部受凉。选择衣服的时候也不要选择露背装了。

03 双脚

俗话说:“寒从脚上起”,充分说明了脚部保暖的重要性。双脚远离心脏,血液循环较差,受寒容易冰凉,影响整个循环系统,从而降低免疫力,人就会感到疲乏无力。所以要及时穿上袜子、睡前热水泡脚,防止脚部受凉。

关于“秋冻”,除了保护好关键部位不受凉,还要关注自身的感觉,不要为了“冻”而“冻”,如果身体感觉不舒服要马上增添衣物,以免冻出其他毛病来。

祛除秋燥的美食

01 银耳莲子百合羹

这是一款深受大家喜爱的美食,特别适合换季人容易烦躁的时候,因为可以润肺养颜,男女老少皆宜。如果有慢性咽炎的,可以增加雪梨一起炖煮。

另外,糖尿病患者食用不宜添加冰糖或者砂糖,可以将红枣切碎加入调味。

02 蜂蜜柠檬水

柠檬中的有机酸不但可以提高人的食欲,还可以辅助代谢。秋季多喝水,很多人不习惯只喝白开水,那么适当喝些蜂蜜柠檬水绝对是不错的选择。

03 应季水果

水果主要可以补充水分,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秋天也是便秘多发季节,所以要多吃水果补充膳食纤维防止便秘。

水果要尽量吃应季水果,不仅口味好,营养也丰富。秋季应季水果主要有梨、石榴、猕猴桃、柚子、葡萄、冬枣等。

秋高气爽,是个好季节,也祝愿所有朋友身体健康,心情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