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道河子:中东铁路的前世今生

横道河子火车站

横道河子是滨绥线上的一个三等小站,因铁路修建而繁荣,因铁路发展而沉寂。著名的远东机车库以及当年的俄式建筑都验证了当时的历史,走近这里就像翻开了历史的扉页,打开了百年的尘封记忆。它生于1897年,比哈尔滨还早一年。1896年,清政府派李鸿章去俄国祝贺沙皇加冕典礼,沙俄为实施对外侵略扩张计划,逼迫清政府签订了所谓的 《中俄御敌相互援助条约》,取得了在中国境内修筑铁路的特权。1897年,东清铁路在东宁县三岔口城南筑起了一条横跨边界的路基,作为清东铁路的开工奠基。从此东清铁路破土动工,以哈尔滨为中心,向东、西、南开始施工。横道河子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聚集了上万劳工,每一段铁路都是他们用血汗和生命铺就的。1903年7月,东清铁路全线运营通车,在东北三省境内形成 “丁”字,全长2489公里。这是东北大地上出现最早的铁路,沙俄不仅控制了铁路的经营权,从中谋取巨大的利益,而且开始大量掠夺和扩张。辛亥革命以后,东清铁路改称中东铁路。由于横道河子是东清铁路的中转枢纽,是一个十分繁华的镇子,有很多俄式建筑,虽然过去100多年了,保存得还很完整。据统计,保存完好的俄式建筑有200多栋,其中最耀眼的建筑要属远东机车库了。

出站以后往右手边走几十米就是我在网上找的住处,根据当地的佛手山取名佛手楼。

佛手山上佛手石

俄罗斯老街

俄罗斯老街是俄式石屋比较集中的地方,这些俄罗斯老屋主体结构保持尚好,高约两米的房门、宽宽的门边、突出的门廊,处处体现着俄式建筑的独特魅力。

走出老街马上就会看到了另一处百年建筑——大白楼

是1903年为修建中东铁路的专家、技术人员建造的办公及住所,是座造型新颖,风格独特的二层白色俄式砖瓦结构的办公住宿楼,当地人称之为“大白楼”。

  “大白楼”是当地比较大的建筑,当时四周森林茂密,环境十分优静,是个适合专家们设计、规划及休息的好地方,建路专家及技术人员撤走以后,成为中东铁路办公处,因其为办公住宿场所,所以一直保护很好。解放后横道河子铁路归牡丹江铁路分局管辖,大白楼也随之改为铁路职工住宅。此楼虽经百年风雪雨霜,仍完好置立于后期建筑的铁路居民住宅之中。

中东铁路机车库

中东铁路横道河子机车库于1903年建成。整个建筑平面为扇形,离车库30米远的调转机车盘分头向扇形车库通去,共有十五个车库门,每一个库门为一个单位,各个车库门为拱园形,造形美观,砖墙铁瓦,建筑风格独特。

  横道河子机车库是中东铁路东起绥芬河,西至满州里的中心站,是通向哈尔滨必经之路,又是向西爬高岭子的起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体现了机车库的重要性和必需为铁路列车服务所设的主要存车处,横道河子铁路机车库在当时是比较出名的。使用到90年代,由于蒸气机被内燃机所淘汰,1990年停止使用。

  这座机车库从它的功能设置及建筑艺术,都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背景,它的存在为世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证据,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

机车库就像一把打开的小扇,15个并列的停车位象扇面,小扇的轴心就是当时调转机车头的大转盘。大转盘伸向每一扇库门的铁轨就是扇骨。大转盘转动,调动各停车位上的机车出入车库。这种"三位一体"的完美组合,体现了独具匠心的设计。

如今,掉转机车头的“轴心”已经被改造成了花池,“扇骨”也已经被拆除,扇面更是满目疮痍。

机车库有两个正在修缮,和里面的工作人员简单的聊了几句。进到车库里面才知道现在车库都是空的,满墙的绿藻和破败都像在轻轻诉说着这块被遗忘的荒凉。

机车库里废弃的车站

从机车库里出来沿途而上开始爬佛手山,佛手山不高因山顶一块类似手掌的巨石得名。

横道河子这一段铁路呈S形。

从山上下来,走在小镇上,会发现有意思的老房子。让人会有身处东欧的恍惚。

圣母进堂教堂。

俗称“喇嘛台”,位于海林市横道河镇东一个较高的台地上,东临301国道,西为铁路职工住宅,总占地面积为3490平方米。1902年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居住在这里的俄国人逐年增多,于是在横道河镇东山脚下一个较高的台地上建起了一座全木制结构的“圣母进堂教堂”。

这是东北三省目前仅存的一座全木制结构的东正教教堂,其规模仅次于文革时期被毁坏的哈尔滨圣尼古拉大教堂。建筑材料全部采自横道河子镇七里地村纯粹的上等红松,利用卡、嵌、镶、雕等工艺进行建造,由于红松耐腐蚀,不变形,才使得圣母进堂教堂虽然历了百年风雨的剥蚀,但却依然面貌如初。

来自一张网上找到的老图,通过对照可以看见这栋百年建筑的主体结构保存的任然十分完好。才会感觉更加不易!

油画村,周边艺术专业的高校写生基地

横道河子,不仅有着丰厚的人文历史,更有着奇异的山水风光。冬有冰雪奇观,银装素裹,晶莹剔透;春有山花奇境,群山披秀,鸟啭莺啼;夏有绿意奇情,山青水黛,云蒸霞蔚;秋有霜林奇丽,层栾醉染,七彩缤纷,可谓四季皆可入画,处处异域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