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断句似不合逻辑,你怎么看?

君一易经大义


老子是我国2500年前的一位大圣人,开创了道家学说,他的传世书籍《道德经》一直被大家所解读。每个人都有自己新的解读,特别在那没有断句和标点的古文里,无疑不同的断句方式都会对解读产生新的影响,同时对文物的挖掘,还会有更古老的版本的《道德经》出土,修正后世《道德经》的一些错误。例如郭店楚墓竹简出土的竹简版《道德经》,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道德经》等等。现在流传最广的应当是王弼本,帛书本、河上公本。

一直以来,《道德经》第一篇,历来争议最大,断句方式千差万别,解读方式也是天差地别。我们现在通读的八十一章《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都是魏晋时期的王弼本,也被我们现在当成是标准版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是比较赞同第三个断句方式的,道”,即无极大道。“可道”二字,就是可变化之道,是道的运行与应用。“非常道”,就是非恒常之道。(马王堆出土之帛书《老子》中,开篇载“道可道,非恒道”,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常,可以判断其意境。)同样的“名”,大道本无名,为阐述他的概念菜强行命名曰“道”。“可名”跟随“可道”而来,随着事务的存在从而有了名。“可名”代表着可生可灭的事物,随着事物的变化生灭而变化生灭,所以“可名”皆“非常名”。


悠然岁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概的意思就是:“道”这个东西还是可以说清楚的,但肯定不是我们通常解释的那样。“名”这个东西也是可以说清楚的,但肯定也不是我们通常解释的那样。

老子的这个“道”,两千多年来把中国的文人们搞得“乱七八糟”的。按照我们现在的解释,这个“道”应该是指“自然规律”。老子认为,自然规律是存在的,但是却是不可知的。

不可知的东西就是“无”。老子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不可知的,但它会有它的表现形式,或者说“蛛丝马迹”。这个表现形式就是“名”。

表现出来的东西,是值得研究的,通过对表现出来的“名”的研究,可能会对那个“未知”的“道”进行有限的探索。

所以,老子的道,是一个未知的东西,人们要通过探索来适应这个东西。适应了就是“几于道”。

老子的这个看法,让他在对待人和事的时候,主张“无为”,也就是不折腾。他认为没什么可折腾的,“道”就在那里,你符合它了,就算做对了。

在这个背景下,老子的关注基本上是在人的个体而不是整体上,这就是老子和孔子根本区别。

老子认为

社会是由个人构成,个人修为好了就代表这个社会必然好了,不需要整体的管理,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就是“致治”。

而孔子的观点是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个人修为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整体,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老子的道是“内在的规律”,老子的名是“外在的表现”。而内在的规律是无法证明 只能适应。


步武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五千言《道德经》开首语,含有丰富的哲理,是传之千古的名言名句。《道德经》的核心就是“道”,“道”是老子学说的代名词——道法自然,道为天下之本,万物之源。


人依赖大地而生存,大地依据自然规律而寒暑来暑往,四季更替,化育万物。大自然依道而运行,排布,参差各态,各命其名。万物尊道,道育之,德养之,器成之,尊道而贵德,守其根,得其果。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的理解是,“道可道”的第一个“道”,是名词,指万事万物的规律,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之意;“名可名”的第一个“名”,是名词,指事物的名称,第二个“名”是动词,指命名解释的意思。




《道德经》这一开篇之言的“非常道”“非常名”中的“常”,据说不是原篇中原有的字,原有字为“恒”。历经秦末之乱,汉初社会百废待兴,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与民休养生息,朝廷奉行“黄老学说”——道家思想。而汉文帝尊名为刘恒,为避文帝名讳,学术界将“非恒道”和“非恒名”中的“恒”,改为“常”,字改义相同。“道非恒道”——事物不断发展变化,“名非恒名”——万事万物的名称定义,也不是恒定不变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今人看来,似乎不合逻辑,实则非也——古汉语的句子,有倒装句,与现代汉语的语序有差异。关于此句的断句,也有人提出异议,甚至出现两字一断的说法,这更不符合《道德经》的本意。


道,指万事万物的规律,名,指万事万物的名称,似乎名应在前,道应在后,如果真要是这样,反而不合《道德经》的义理。道是《道德经》的核心,道放首位,突出了道,更合《道德经》本意,这是从文字表达的意象而言。从哲理的逻辑角度而言,万物在有名之前已经存在,事物无名,并不能说不存在。此句如此排序,反而说明了《道德经》的深奥,先知的高明,及圆润。

综上所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就是:万事万物都有其发展规律,人们可以理解认知,但这一规律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月满则亏,物极必反。万事万物都可以命名,而其名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名称,随其内涵(本质)的变化,可以更改,但万变不离其宗,名称寻道而来。

先知告诫后世:道无处不在,看似无为,实则有为,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天下事,必作于细,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天之道,满则盈,放则新,少则得,多则惑,道法自然。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了名称,就有了纲目,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表达思想。有一万种事物,就有一万种名称,名称是寻着道的形态而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是这么断句的。道,可以言说可以形容,但是无法像寻常事物那样,可以被人理解和描述。


虚无天尊


这是非常严谨非常逻辑的一句话,即便是稀松平常的问题,老子乃字写到规范完整,可见圣人的生活态度。道_可道_非_常道,名_可名_非_常名,那可名的不是常名,在那时候,老百姓是没有名字的,几乎没有活动范围,几乎是氏族家园。


用户2645586094524


不可道,不可名,为非常道;可道,可名,为常道。

《道德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为大’’,在此,老子已明言,道不可道、不可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按文字翻译为:可以说之道,是不一般的道,可以命名之名,是不一般的名。这显然与上文‘‘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相违背,此道非彼道。

如将原文断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翻译为‘‘可以肯定,可以否定之道,为一般之道,可以命名,可以不命名之名,为一般之名’’,以此反证‘’道不可道,非常道‘’,更合逻辑。


君一易经大义


答,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才改为常字。这是老子唯物辩证思想的精髓,古代道与天字相通,指大自然运行规律,或叫自然法则,名是事物宝器或修炼成果的名称,其中含修炼过程与方法。这样就好解释了,老子的本意是说道就是自然法则,求仙修道要遵守法则,顺其自然,但道是变化的,是因人因地因天时而变化的,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变化的实际情况来依据变化着的道法来修道,名可名,修炼的成果成名,但没有尽头也是在随着修炼在变化之中的。要想达到最高境界就要永不停止的去学习去悟道去修真。完毕!


翠蜻蜓


这两句是道德经的开篇,仅凭这两句,我们就能感到老子那参天透地的智慧哲理穿越历史来到我们面前。

字面意思,我们都参考学习过好多大学问家的解释,我们明白了可以称之为道说出来的道不是恒久不变的真正的道。真正的道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科学规律在宇宙万物的运行里,只可以用心去悟,去感受,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又怎么可以描述命名呢?即使某人欣喜的发现了某种规律,又怎么可以说参透了宇宙万物呢?

老子对于宇宙万物的尊重和悟性给我们上了好好的一课,就在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谁又可以说谁的研究发现是宇宙万物终极规律呢?哪个道理与规律又可以放到宇宙所有的地方与时间都适用呢?我们对宇宙的探索直道今天也才刚刚开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已经发现认知的道,可以描述命名的说法,都是有时间和地域局限性的,宇宙万物是不停的发现变化生生息息无穷尽的。

谢谢交流!


缘兵求谋



何秋云2


老子有说过这是一句话吗?呵呵!

在过去,老子的道德经是用来诵读的,古人读书,是读,是唱读,每一次读完,对于书本的含义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道德经不是用断句的方式能够理解的,而是,唱读,在不断的朗诵唱读中,你会自觉不自觉的对其产生不同的解读与理解,一篇传世深远的文章,不适合用现代的思维逻辑和习惯解读的。即使是唱读,也不一定符合老子时代阅读经文的习惯,只是提示一下,解读道德经,要思考,在老子时代,人们的读书习惯,思维习惯,解读习惯,一篇文章,一段文字,不一定就是现代人理解的一个思维的表达。

道德经,读上千遍,意义变化自然而然就会产生,随着不断的诵读,你会其中体会到不同的思想。这才是道德经不断被人推崇,被人膜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