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断句似不合逻辑,你怎么看?

君一易经大义


“道可道”,很多朋友把第二个道解释成“说”,“道可道,非常道。”解释成“道”如果说出来的话,就不是原来那个永恒不变的“道”了,这样的解释就有点脱离历史背景了,我们如果了解先秦典籍的话,我们会发现在老子那个时代,“道”字是从来没有“说”这个含义的,当时都是用“曰”和“云”来代表“说”的意思,比如《论语》里就经常出现“子曰”、“诗云”的字眼,这才是“说”的意思。

“道”字有“说”的含义,最早恐怕也要到西汉时期了,我印象里好象是司马迁的《史记》里才出现把“道”字当“说”来用的情况。

那么这里第二个“道”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道可道”这种语法,在先秦的经典里经常出现,比如《礼记.大同》篇里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用法,还有《大学》里,也有“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这种同样的用法,可见这类语法在当时非常普遍。

“道可道,非常道。”的含义,我觉得可以借用《中庸》里孔子的一段话来作注解,孔子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我认为用这句话来解释“道可道,非常道。”最恰当,“道”本来就在我们这里,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但人类的好奇心最重,越是不知道的东西,就越想搞清楚,所以就在没有亲身求证到“道”的情况下,用自己的主观在心里为“道”画像,就如同盲人摸象一般,越画离“道”本来的样子越远,其实“道可道,非常道。”就是指这个意思。

“名可名,非常名。”这句里的“名”也不是现在我们说的“名字”的意思,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名”是指概念、逻辑的意思,比如当时百家争鸣,就有一个学派叫“名家”,“名家”擅长的学问叫“名学”,类似于现在的逻辑学,最有名的象赵国平原君手下那个善辩“白马非马”、“坚石非石”的公孙龙,他就是“名家”的典型代表,另外还有庄子、惠子等,也都是精通名学的行家。

这两句合在一起,就是说“道”是超越一切文字和想象的,即佛家讲的“不可思议”的意思,你只有实实在在的亲身求证到,亲身经历过了,才真正能知道它到底是一种什么境界,“名可名,非常名。”如果你仅仅用一些概念,或者是逻辑就想把它搞清楚的话,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所以通过上面描述,我们就可以明白,《道德经》是让我们用来践行的,而不是用来耍嘴皮当谈资的,仅靠耍嘴皮或抖机灵,永远也不可能把“道”的境界猜出来,这才是老子著《道德经》真正的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澡雪堂主谈国学


问‘’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断句似不合逻揖,你怎么看?

我的观点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四句话是老子写在道德经开篇上的文字。

老子所在的战国时期,写文章是把字刻在竹简上的,当代还未有绢帕来供书写用,更没有发明纸。

古人语言极简,写文章更简。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文字进化发展是非常的缓慢,在周和春秋时期,用文章描述事件,如歌颂功绩,民间传闻,叹景叙情,劳动战争,农耕桑猎,爱情娱乐等都是用诗经体自由体的三言,四言,五言诗句等来描述书写的。

比方说三字经,用三言诗来描述,如‘’关关睢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睢》是四言体诗。

而老子的道德经是哲学,他也是按用三言(最多用),或四,五,六,七言体来书写。加上用竹简刻,基本上没有标点符号,所以这十二字四句诗体语言也不存在有断句之说,其中的哲理意思很明白,极具逻揖。

古人文章多深奥难懂,字简意精,要是现代人把他理解释荃的不具体通透,难免会使人会认识理会不了,也把其误认为断句,不合逻揖。

其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十二字四句是在汉恒帝时文史家为避恒帝讳,而重编的,把原先老子的非恒道,非恒名的恒改成恒的近意字:‘’常‘’字。而且还分了句,到近代新版的就加上标准的标点符号了。

老子的这几句话,其实也不必多解释,因为个人都有个人的不同释议,你看头条问答的这几十个回答,不是也都有不同的解答吗。

古文人多喜四句八对,舞文弄墨,文理经啰嗦,咬文嚼字等,文章多晦涩难懂。当然孔子,老子等至圣先师们的文章例外,但也是不可能被民间通认可的通俗易懂文章噢。

所以我也不便来多解释这几句话如道理意思的所在了,还是让专业专家来统一定义吧。

谢谢大家评论指正我的文章的不到之处。





方秉潮


大师们根据语义做了精彩的解读。我是一名理工男,写不出华丽的文字,就图解一下这段文字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常道和常名

常道可以理解为逻辑上的公理。这段话告诉我们,能由其他规律推理出来的规律不是基本规律(公理)。比如,马不全是白色的,可由黑马是马和黑马不是白色推理出来,所以,不是一条基本规律。


老子所说的恒名可以理解为逻辑上的概念。逻辑概念有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本质,外延是实例和范围。这段话是说实例或范围不是概念。比如,白马可用白色和马进行定义,因此,白马不是概念。



常无和常有

无代表宇宙的开始,有代表万物之源。无和有是两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具体的意义,这样无可代表宇宙变化的基本规律,而有则代表万物的起源。



玄的奥义

最后这一句中的”玄”是这一段的精华,一般把这个字理解成奥妙玄妙,这样以来这句话显得非常空洞,违和。我觉得”玄”在这里和前面的”无”和”有”一样是个名称,代表了从具体事物中归纳出共同特征的方法,这个字自身的语义就无所谓了。这样解释,最后一句就很通顺了: 反复地归纳推理是发现普遍规律的方法。



按照道和名的定义,”无”,”有”和”玄”这三个字和XYZ一样是抽象的名称。很多人喜欢参考它们语义去解读这段话的意思。于是便有了万物起源于虚空这样形而上的理解。”名可名,非常名”,如果硬给“无”赋予具体的意义,那这个字就不能代表天地之始了。


日冲信息 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_译成现在的说法就是:“道,类似世间的路,但它不是普通的路。名,类似世间的概念,但它不是普通的概念。”有什么问题吗?那里不合逻辑了?不懂老子所言,还想学《道德经》?不是老子鬼话连篇,而是世人鬼迷心窍乱弹琴。凡事有生皆有灭,此生非鬼亦非神。欲问我从何处来,亿万年前一微尘。欲问我往何处去,世间随缘即安身。为何世人俱畏死?皆因神识未有根。神识无根是幽魂,风吹雨打少天真。但求此生无余恨,道见慧根作斯文。





葫芦一笑1


从这个问题的提出,从某种意义来说,很符合道家为追求“天人合一”,而不断探索宇宙万物之本质精神和意境。

就《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几个字如何断句,很值得探讨。大家看过古籍的人,应该都有这样一个印象,就是书中没有标点符号,全凭自己的理解和上下文的关系去断句,自己给这些古籍去加标点符号。

既然是后人在猜测的情况下断的句,那怎么样断,都有可能是错误的,有可能本非老子所要表达的本意。学术的进步就需要,不断质疑,不断探讨,才能不断进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可以断出很多个不同意思的句子来。就本着,对老子《道德经》的理解也能形成不同的断句,如常见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等等。

其实,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也包含了阴阳。所以这句,也可以从“阴阳”的思维去断这个句子。

可以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的“可”和“非”看成是一对阴阳关系,而将“常”看成是一个太极。这样就可以理解成“常”可以分为“可”和“非”,同样,“常”这个太极是由“可”和“非”这对阴阳构成的。

“道可,道非,常道”。“道可”说的是看的见得或已经知道的道或“有”的道;“道非”说的是看不见的道或还没有探索出来的道或“无”的道,“常道”就是现在宇宙存在的道。“道可,道非,常道”可以理解为由“可道”和“非道”构成了“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名可”说的是已经有了名字的或可以命名的或实质物体的命名,“名非”是指没有名字的或无法命名的或没实质的虚无的命名,“常名”就是指用名字来描述宇宙的事物、运行规律等。“名可,名非,常名”就可以理解成由“名可”和“名非”构成了“常名”。

为什么这样断句子呢?因为,紧接的后文是这样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因为这样断句子,正是体现了与后文的衔接,也体现后文”阴阳“辩证的思想。因为后文同样有”无“与”有“这种阴阳关系。”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为什么说是同出?因为,同出于一个太极。

所以,老子《道德经》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可断句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易学解读


诗曰:

本来无一物,何来道与名;

万物皆虚妄,无始亦无终。

迷人不识空,喻以道和名;

无极即元始,太极名阴阳。


无极混沌相,言语何能道;

元始不生灭,故说恒常道。

太极分阴阳,生灭无恒常;

万物由此来,变化难抓摸。


无极为常道;此道不可道;

太极非常名;可名不固定。

愚人不识道,执着于名相;

心外欲求玄,离道更加远。





注解:

“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个“道”字,指无极,即混沌未开时的状态;无极是万物之始,为一元真常之道。

第二个“道”字是动词,意思为“言说”。

第三,“常道”:即指天地出现之前混沌不变的恒常状态。

此句可理解为:“无极之道如果可以言说,它就不是混沌未开的恒常状态了。”

“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个“名”,指无极之道的名相,即太极阴阳。

第二个“名”,为动词,意思还是“言说”。

第三,非常名:指太极阴阳是变化不定的,没有固定的状态,名称也不是绝对的(如,高低,美丑,好坏,长短都是相对而言的),所以叫“非常名”。

可理解为:“太极阴阳虽然可以言说,但它却不是绝对固定的(长相对短而言,好相对坏而言,美与丑也是如此)。”




菩提偈(唐)

神秀大师: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


慧能大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原罪非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按我自己的理解,通俗一点解释一下这两句话的意思。

按现代语法修辞方面讲,这里是排比句式,是在强调说明了一个道理。

第一句中的三个道字,第一和第三个道字,是名词,指的是天道,用现在的话说,是世界万物,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其中第二个道字,是动词,是言、讲、说的意思;非常不作很、特别,讲。应把非常一词拆开来讲,可释为不是长久的,不是永恒的,不是常态。那么此句话的意思就是“大自然的万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名可名,非常名。其三个"名"字可作形容词,其意思是指学道者,事业有成者,可以功成名就,但也不会永远成为有名望的人,在一定的环境中,一定的时空中,一定的条件下,你可能是徒有虚名,比无名鼠辈还鼠辈!

.这两句话,充满了哲理,是辨证唯物主义者对事物的认识方法,是科学的认识观。


闻声36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就是说:

“道”如果可以被解释出来,那就一定不是时效期很长的“道的解释”。

“名”如果可以被确定下来,那也一定不会是时效期很长的“事物的名字”。

简单说,就是: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道”,甚至每个时代中的不同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道。

根据每个时期的“道”,也会衍生出每个时代的“名词”。

比如牛顿时期,经典力学就是“道”,万有引力,就是“名”。

但是到了爱因斯坦时期,量子力学就成了“道”,相对论,也就成了“名”。

于是老子得出结论,说:这道啊,就好像是“圆周率”。

你永远只能无限接近,不能真正等于它。

所以通过“定量”的方法,作为一个旁观者去研究道是错误的,

只能是“定性”的方法,让自己变成道的一部分,与其共振,才能接收到“道”的能量。

那怎么变成道呢。

就如同和平和战争的关系一样。

你永远要支持和平,从不反对战争。



小七说道


1,道可道,非常道

——可以说的道,非真正的道。怎么说呢?一旦被人说,就占了角度,怎么说都不是“道”。

道,只可以从描述中意会,无法言传。

2,道可、道非,常道——又怎么解释呢?

道,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这是很永恒不变的道理。

怎么说?——就是道,拿来说“这,或者那”,那是因为一定拿了一个标准来说;

或者说,道会可以这样变化,道又可以变成那样,因为形象无限变化,这是无常也是变化——这就最常见的“道”。

3,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以“道”成一个非常规的样子,这就是道的样子——居无定形!

————

怎么解释都可以,其本质还是一个样子,这恰恰是“道”的本质!

就是,我们怎么描述,怎么解释,都是道之形,然而,道之体,永在其间。

正如人的生命、追求,无论你想要什么、追什么、什么方式过活——你会发现,都是在满足自己的内心,自己内心的某种“需要、渴望、欲望”。

心外无物,并非是心外没有那些存在的东西,而是——除了你心中所感的东西,其他一切在你的世界中并不存在——客观的存在与你何关?

无关的,不在你心中的,哪怕诞生、变化、消失,你都不会在意!

比如,无关的行星爆炸,无关的人诞生、死亡。(看这段文字的时候,有多少人生死别离,你感受到了吗?与你有关吗?)

正因为于此——我们认为的一切好坏,皆由心生!

我们所说的痛苦,并非外在的事、外在的人引起的!——而是,自己的心动了!

所以,一切喜怒哀乐的源泉,皆有心生!

倘若你能够掌握、把握自己内心的方法,那么离苦得乐的生活也就自由自在了,内心也就解脱了。

内心解脱了,你还是你,事还继续做,什么五味杂陈、声色名利,你依然可以继续追求,但是,你明白自己在“玩”什么!

这才是真正的——大自在!

有人会说,:这不可能——这就是你的世界)

有人说:怎么做到——这是另一种世界

自己的世界,就是这样的~


辩明事理火火烽


答,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才改为常字。这是老子唯物辩证思想的精髓,古代道与天字相通,指大自然运行规律,或叫自然法则,名是事物宝器或修炼成果的名称,其中含修炼过程与方法。这样就好解释了,老子的本意是说道就是自然法则,求仙修道要遵守法则,顺其自然,但道是变化的,是因人因地因天时而变化的,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变化的实际情况来依据变化着的道法来修道,名可名,修炼的成果成名,但没有尽头也是在随着修炼在变化之中的。要想达到最高境界就要永不停止的去学习去悟道去修真。完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