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中餐是怎样的?

用户130040176


按照我们的标准,绝大多数老外的饮食品味堪称“村炮”。就拿我所在的帝都来说,在老外爱用的点评软件中,帝都最顶级的餐厅,居然是某坑爹的台湾小笼包!而在前20名中,也有5家是包子、饺子店。在大多数初到中国的老外看来,小笼包、蒸饺、烧麦这些“dim sum(点心)”就是中餐的极品了。

同时,绝大多数老外也分不清中餐的地域差异,对中餐,说起说去也就是宫保鸡丁、古老肉、火锅、烤鸭这几样。对各大菜系、各种复杂多样的菜式,没有深入的了解。在他们看来,最能代表中国的,往往是川菜中的一些菜式。有一次,我新认识的一个美国教授要约我吃饭,说他找到了一个“好吃极了的餐厅(amazing restaurant)”,我以为他找的是什么高档地方呢,结果去了一看,竟然是一家并不太起眼的“成都美食”,而且菜的水平也就是很一般。这位普林斯顿大学的荣休教授在美国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但是他居然点了一些蒜泥白肉、辣子鸡和夫妻肺片,吃的非常忘我!


莱茵的黄金


 在国外的文章评论中,外国人眼中的中餐是这样的:

  中国厨师做饭时,都是这样的:

  Chinese chefs are cooking like this:

  中国餐厅大都是这样哒:

  Chinese restaurants look like this:

  红色是必须!

  而当你给那些只吃过改良川菜的老外做了一顿食堂水平的家常菜时,你就会变成传说,并在留学生的圈子里一直流传:

  * 留学的时候,有一次在宿舍烧了一锅糖醋排骨,因为没有抽油烟机,为了散味儿,就把门打开了。于是,5分钟后认识了全楼的邻居。他们连汁水都没剩。

  * 一个在英国上学的妹子,在宿舍煮了一锅鸡汤,引来好几个英国小伙子求婚。

  * 请几个老外吃东北菜,软炸里脊、锅包肉、杀猪菜、干煸鱿鱼等。他们吃完激动的不行,一定要跑到后厨和厨师合影,其中一个想留在后厨学锅包肉,让老板半哄半劝弄出去了。

  外国人对中餐的爱那是——感动天,感动地,感谢命运让他们相遇。但是,大部分外国人脑子里的中餐=川菜。其中,宫保鸡丁简直就是带外国人开始了解中餐的启蒙老师。

  Kongbao Chicken is like a master shifu of Chinese food for most of the foreigners.

  对于老外来说,条状食物基本统称noodles…比如:红薯粉、 绿豆粉、土豆粉、面条~而烧麦、水饺等包馅的都是dumplings~

  在外国人心目中排名靠前的中式菜肴主要有:

  Sweet and Sour Pork/Chicken (糖醋里脊)

  Chow Mein (炒面)

  Spicy Tofu (Mapo doufu) (麻婆豆腐)

  Peking Duck (北京烤鸭)

  然而,中国人提到中餐,那淡定从容的大国气质扑面而来。如数家珍可以数上三天三夜!说话都是浪费时间,直接看图:

  彪悍的饮食,不需要解释!中华美食,源远流长!赞


搞笑幽默表情包


1 我一个表姐在美国住寄宿家庭,刚去的时候觉得美国东西太难吃了,就自己在厨房做了一顿饭,当时寄宿家庭那一家人都在,我表姐就招呼他们一起吃。他们吃过一顿饭之后,跟我表姐说我们房租给你减半,你每星期给我们做两顿饭行么?

2 我留学的时候,有次在宿舍烧了一锅糖醋排骨。为了散味,就把房门打开了。结果五分钟后认识了全楼的邻居。他们连汁水都没剩。

3 去年youtube上的舌尖视频有很多人点了dislike,下面留言原因是“吃不到”。

4 我姐姐给她的英国室友做了一盘炝拌土豆丝,给她室友感动哭了,说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土豆。

5 我们学校的外教每天风雨无阻地早起就为了去校门外面的早餐摊子吃油条,人家论根买,他论筐。

6 我们英语老师也和我们说过,他大学吋学校的外教每天早上去早点摊子买油条吃,两个四五十岁的美国老男人站在油锅边上等看,炸出来一根就吃一根,吃完继续等着炸,可搞笑了!

7 之前不是新闻说一个妹子在英国上学在宿舍里煮一锅鸡汤,当时就有好几个英国小伙子过来求婚的么

8 我妈朋友的老公是英国人,他就不喜欢吃煮的水饺,必须煮完煎过以后才吃得惯。

9 我高中时候会有韩国交换生来。结果吃食堂的时候看见几个韩国学生捧个餐盘一脸茫然问我们说,这里面的肉可以吃吗?贵吗?我们说不贵,可以随便吃。以后他们天天吃肉。

10 我请过几个老外吃东北菜,软炸里脊、锅包肉、雪绵豆沙、杀猪菜和皮冻。他们吃完激动得不行,一定要跑到后厨和厨师合影。其中一个想留在后厨学锅包肉,让老扳半轰半劝给弄出去了。

11 我公司的一个大哥,在德国留学归来,在那里自学一手好菜。据他所讲,德国的猪蹄没人买,5毛一个,他没钱的时候,就大量炖猪蹄。其他国家的学生表示侧目。后来寻味而来,长期赖在这里蹭饭吃,再后来,德国那帮熊孩子凑钱帮他去买菜,一到饭点儿就来扒窗户。

12 一高中同学在乌克兰留学,他认识一中国哥们找了一乌克兰当地的女朋友,未来岳父十分反对不看好的。后来,未来岳父吃了这哥们做的鱼香肉丝,就同意他俩的事儿了。同学说那哥们炒的鱼香肉丝还没他做的好吃呢,就是用豆瓣酱稀里糊涂一炒把他岳父给唬住了。

13 高中的时候过春节,我给几个关系好的中国朋友做了一桌子年夜饭,到吃吋我俩白妞室友也加进来凑热闹。后来又给她俩做了几次饭从此一妹子告诉我,你别去上大学了,来我家当厨师吧。

14 邻居姐姐以前在日本读研究生的时候,给朋友做了鱼香茄子。结果日本朋友感动得哭了,说这是什么,从来没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姐姐说是茄子。结果上上周,邻居姐姐回日本玩儿, 那个朋友给她看他种的茄子。


大叔陪你聊娱乐


外国人眼中的中餐必然和中国人严重的不一眼。一般来说,观察的视角会从欧美国家出发,那中餐就无外乎是炒面、炒饭和一些好吃的油炸食物了。至于我们更习惯的小炒菜,在欧美国家可能都不是特别受欢迎。就更别说充满精髓的各地小吃和特色美食了,那基本上都是对中华文化有特别兴趣的小众外国人才会接触的东西。
但外国又不是只有这些欧美国家。我打算从一个比较偏门的国家看出去,看看印度人眼中的中餐是个什么样子。
印度自己也是一个有着丰富饮食文化的国家。我们很熟悉的咖喱只是其中之一,总之酱料是印度人烹饪的核心元素。他们吃东西似乎不是那么在意传说中的原汁原味,希望用酱料覆盖掉食物的原味。中餐在进入印度之后也经历了类似的本土化过程。印度的中餐厨师把酱料疯狂使用在中餐的烹饪过程中。本来口味清淡,只有一些酱油的客家炒面里,加入了印度特色的酸甜汁。中国人吃起这种炒面来,总是会有种不是太是滋味的奇妙感觉,也算是中餐本土化过程中做出的改变。
在炒菜方面,印度的中餐也很有特色。几道比较著名的菜包括用面粉裹起来的鸡肉和花椰菜,油炸后淋上秘制的酱料。吃起来无论如何都有一种浓郁的印度风情,一点也不像中餐。这种酱料倒还有个充满中国风味的名字:满洲里酱。但其实这酱并不是东北人发明的,而是印度当地的一位华人二代厨师发明的。如果说要和东北有什么关系,大概也就是酱里的主料是东北大酱。可是大酱仅仅从黄豆发酵中获得的味道跟印度人的口味差太多,必须加入大量配合的调味料。所以当很多印度人从老家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寻找梦中的中餐时,基本都是要失望的。因为在中国根本找不到他们印象中的这种菜。

猫图怪谈


我老公是个严重挑食的法国人,能吃的蔬菜用一只手就能数过来,闺女也是肉食动物, 不过只要是包饺子或包子, 你随便放什么菜在馅里都可以


LisaMarin


现在外国人爱吃中餐,这都是公认的事实,只不过老外本身对每道美食的看法看能不同,因为他吃美食都是先看颜值的,下面是一名来自美国朋友对中国美食的自述,简直无力吐槽了



老外第一次吃这个以为是什么动物的眼睛,知道叫龙眼后惊讶的说:“真是龙的眼睛!那为什么会有甜味儿呢?”






在外国人眼里,中国的鸡蛋羹是一种“能加热的布丁”。之前给外国人做了一碗鸡蛋羹,正好刚出锅,外国朋友以为是布丁,所以直接一口下去了,当时就四处乱窜,所以他以后吃布丁的时候都会吹一吹......




不得不说老外再吃汤圆的时候最奇葩,虽然吃法都不同(有的捣碎,有的只吃皮),但是最后都把煮汤圆的汤水都喝完了。喝完还吐槽“就是没有味道,面皮和馅吃着好吃!”




根据英国的调查表明,喜爱中餐的原因无外有三:


第一味道好,相信不少外国友人吃过中餐,都为之惊叹,世间怎会有如此美味。第二营养健康,中国人做菜很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跟西方人以煎、炸为主的烹制方法相比,更为健康。


在国外,唐人街似乎是最能体现中国民俗风情的地方,其中不乏大大小小的中餐厅。华人为解思乡之情,时常要熟悉家乡的味道。而当地居民为了一饱口福,必然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外国人,喜欢的美食有哪些吧。


1、点心


在不少美剧当中,中餐的出镜率相当高,“小笼包、春卷、饺子....”都是吃货的最爱。在外国人眼中,春卷跟他们所吃的派很是相似,酥脆的表皮,加上丰富的内陷,根本无力招架。



至于北方传统食物-水饺,被一些歪果仁称为“扁食”,也让他们为之着迷。不难想象,这些以面为皮的充馅食物,似乎特别受友人们的欢迎。



小笼包基本没有哪个老外说不好吃的,之前学校外教无意间吃到,就疯狂爱上,一个星期不够,一个月不够...后面天天都会点上一份,可见喜爱的程度啊,阔怕。


2、炒菜


能吃饱,能吃好,幸福感就会大大的提升。还记得生活大爆炸中,谢耳朵吃的“左宗棠鸡”吗?这就是歪国人口中的幸福感,吃起来外脆内嫩,口味带有湖南料理的辛辣,好不过瘾,被评为美国年度第四受欢迎的菜。



甜和酸似乎天生就是死对头,可在中国厨师的手中,却能让他们化干戈为玉帛。“糖醋里脊”不仅有鲜亮的外表,还有酸甜的混合,香脆可口,怎能不让一众吃货食欲大开呢?




其实爱看港片的朋友都知道,外国不少中餐厅都是粤菜,经营者多为广东人,因此“烧腊”也成为中华料理的一大特色。泛着油光的烧鸭、烧鹅,仿佛在召唤你进来,大快朵颐。


3、主食


对于外国人来说,他们的主食无外乎面包、土豆、意面、馕饼等等,米饭的身影几乎很难见到。但对于我们吃米饭长大的中华子民来说,唯餐桌有米饭,才叫吃饭(北方人吃面食会多些)。



米饭和面条看似普通、平淡,但做法多样,就不相信俘获不到外国人的胃。据了解,炒饭、炒面、炒河粉,也是他们的心头好。“米饭里面有菜有肉,味道相当好,完全不输海鲜饭。”


而具有成都特色的担担面,也掀起了不少的追随风潮。面条细薄,卤汁酥香,咸鲜味辣,真的是一碗不过瘾,再说口水要留下来了。

l不光这些正餐让他们为之疯狂,路边低成本的小吃,也让他们赞不绝口,还记得高学历妹子在国外卖煎饼果子吗?还记得软糯香甜的糖炒栗子吗?


漫漫的幸福小窝


现在已经是2017年啦!2017年开心要吃不开心也要吃,所以今年大家也要开心地继续吃吃喝喝哦!偶然看到一个吃遍中国的歪果仁的视频,觉得挺有意思哒。借他的年终总结来抛砖引玉,跟我说说你们去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呗?

首先介绍一下主角:常乐,在中国生活了三年的小伙子,他的梦想跟很多吃货一样:环游世界还有吃遍全世界。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他的榜单里有些啥~

9.皮蛋

皮蛋对于外国朋友们来讲绝对是一款杀伤力到爆棚的一种食品,不过常乐在来到成都的一个市场后还是决定鼓起勇气尝试,老板娘当下敲碎蘸了点辣椒给他吃。他觉得有股硫磺味。

8.肥肠粉

对于老外来讲吃内脏是难以想象的,老外一般唯一吃的内脏就是鹅肝,不过常乐这次尝试过觉后觉得好像被没有得没有想象中难吃:“肥肠在嘴里融化,汤底有点辣”。

7. 小龙虾

小龙虾也是只有少数国家才食用的一款美食,虽然在北美部分国家也有吃小龙虾的习惯,不过这次在上海吃的麻辣小龙虾对于常乐而言也是头一次,他还调皮的给摄像机展示了一下剥开的小龙虾肉。

6.酸汤饺子

在西安的美食天堂可以说是美食大杂烩,有很多穆斯林式菜品在结合了中国菜的特点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比如凉皮、羊肉串、五香牛肉……

小哥在西安待了三周,独爱酸辣味的饺子,他觉得很香。在吃的过程中还不忘称赞一下老板的手艺了得。

5.街头烤鸭

小哥疯狂迷恋成都早上的市场,除了常见的瓜果、肉类以及蔬菜之外,早上的市场还有这许多早点小吃,这或许是小哥迷恋早市的原因,这次小哥选择了一家街边的四川特色烤鸭,而且还吃了四五次这家烤鸭。

4.北京烤鸭

除了街头烤鸭,带上家人品尝一下中国的国际名片招牌菜“北京烤鸭”似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带上父母品尝了北京烤鸭,获得一致好评。

3.肠粉

来广州如果没机会品尝广州的早点那基本等于白来!非常同意小哥的观点,看来小哥也算吃货里的行家了,而且他吃的还是布拉肠,比一般的肠粉要更滑一些。

2.红糖包

又是四川怎么又是四川无奈四川美食太多对于一个吃货而言,四川绝对是美食的天堂,不过这次不同的是在乐山。据小哥描述饼皮非常软,像面包一样,里面是满满的红糖,听他描述得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1.烧麦包

大家都听过武汉热干面,但可能对小哥而言相比热干面,他可能更加喜欢武汉的烧麦包。

他说吃起来像胡椒肉汁球,嗯,颇有些西式的感觉。

看到最后你可能会问,究竟是谁帮他拍的?答:他的女朋友。是不是突然又被虐了?


大帅逼逼逼逼


我只说我熟悉的美国。大多数美国人还是不排斥吃中餐的,主要原因是中餐价廉物美。但大部分美国人却讨厌中餐太油太咸,中餐馆的装修也比较土,吃一次身上一股味儿,所以中餐大都上不了台面。也就是说,大部分成年美国人在比较正式或者比较重要的场合是不会选择中餐的,但青少年相对来讲不太在乎,尤其是大城市的青少年,约会时选择中餐的比较多。

早期在美国开中餐馆的大都是广东和福建过去的移民,中餐馆也以南方菜系为主。其中广东的早茶在美国特别流行,称之为“点心”(Dim Sum)。这是当年唯一上得了台面的中餐,如果请客吃Dim Sum是很有面子的事情,原因在于点心不油不咸,样子好看,吃起来方便,味道也好,不像炒菜,中国人配米饭吃的时候很过瘾,但美国人不怎么吃米饭,不知道拿什么来配炒菜。

中餐馆原来只在唐人街才有,形象不佳。最终帮助中餐摆脱脏乱差形象的是犹太人,尤其是居住在纽约的犹太人,他们是中餐最应该感谢的族群。

早在19世纪末期,大批犹太人移民美国,主要都住在纽约。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犹太人是不过圣诞节的,而圣诞节却是美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堪比中国的春节,所以犹太人在那一天会非常尴尬,不知道去哪儿吃饭,吃完后也不知道应该干点啥好。不知是谁发现中餐馆不错,一来中国人也不过圣诞节,犹太人不会觉得尴尬,二来中餐在很多方面和犹太人的“洁食”(Kosher)不冲突,比如犹太人不会把肉食和乳制品同时吃,中餐没这问题。犹太人不吃猪肉和不带鳞片的海产品,但中餐可以把这些食材剁碎了做在菜里,犹太人也就不那么在乎了。

于是,犹太人便选择在圣诞节晚上举家去中餐馆吃饭,然后去看电影。这个习惯一直保持了100多年,至今仍然如此。

犹太人在美国的地位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事实上,大家可以在很多关于纽约犹太人生活的影视剧中看到中餐馆的形象,比如著名情景喜剧《宋飞正传》有一集就叫中餐馆,非常有名。

正是因为犹太人的影响,中餐在美国的形象便一点一点地好起来了。


土摩托看世界


我之前去澳大利亚,在墨尔本的中餐馆里吃饭。白切鸡还是不错的,但是其他菜没有什么味道。川菜馆里都没有辣味,水煮鱼片红彤彤的,但是是番茄酱调色的。。。。。外国菜普遍偏淡,油也很少,包心菜基本上都是水煮的,没大有味道。外国人可能不太欣赏原味中国的菜,所以加了改良。

如果你邀请歪果仁盆友吃饭,千万不要放虾皮,密密麻麻的小眼睛注视着你。。。。噫!动物类(中国用的食材如兔子)千万不要带头,他们会害怕的


晦朔璃灯


事实上,大部分美国人认知的中餐并不是我们真正的中国菜,而是经过针对美国人习惯改良的美食中餐。

b站知名老外up主我是郭杰瑞就做了一期视频专门来讲美食中餐。

郭杰瑞首先介绍了美食中餐厅的名字,一般都是长城、熊猫这种非常中国的名字,虽然在我们中国人看起来很奇怪,但他却能让美国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中餐厅,毕竟大部分美国人对于中国了解的仅仅是那几个名词。

关于美式中国菜的相貌,郭杰瑞简单介绍了几种,那就是陈皮鸡、芝麻鸡和蒙古牛肉,无论哪种,都是大块的鸡肉配上甜酱,非常非常的甜,大概类似于糖醋里脊。而从画面中,我们也看到右下的那道菜上面铺满了厚厚的芝士条,这是典型美式中国菜的做法。

美国人吃中餐的习惯也很特别,他们不是按中国人的方法吃中餐,而是依然固守西方的分餐制,而且他们吃中餐并不配米饭,而是一人一盘,这种习惯直接导致了美式中餐的高度美式化,以至于和国内的正统中餐大相径庭。


除了郭杰瑞的视频,从历史上看,外国人喜欢的中餐也着实和我们不太一样。比如说当时在国外极为流行的左宗棠鸡,就是一道极为典型的美式中餐。

这道菜起源于1952年,当时美国太平洋第七舰队司令雷德福特访台,台湾负责接待的海军总司令梁序昭连续三天设宴款待,并请彭长贵掌厨。雷德福特品尝后询问菜名,彭长贵随口起名:“左宗棠鸡”。

左宗棠鸡用的是剔骨的鸡腿肉先炸后炒,配上调制的甜辣酱制成的一道菜。其中剔骨的鸡腿肉和甜辣口味是美国人的最爱之一。美国人不喜欢鸡块里带骨头,以至于美国的三杯鸡从来就没有骨头。

(左宗棠鸡)

左宗棠鸡由此在西方名声大噪,但是大部分中国人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当美国1972年访问大陆时,基辛格突然问起有没有左宗棠鸡这道菜,结果大陆方面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时至今日,大陆和台湾的菜馆依然没有左宗棠鸡这道菜。

除了左宗棠鸡,锅包肉也是一个典型迎合外国人口味的菜,锅包肉源于1907年,当时厨师郑兴文当上官厨,给道台杜学瀛料理膳食。道台府里经常会宴请国外宾客,尤其是俄罗斯客人。由于外国人喜欢吃甜酸口味。杜学瀛就命府内厨师变换菜肴口味。郑兴文就把原来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这一改使哈尔滨成为锅包肉的起源地。

(锅包肉)

锅包肉的做法是将里脊肉油炸然后和酸甜酱炒制而成,再配上水果,十分受俄罗斯人欢迎,后来为了迎合部分中国人的口味才将水果改成了姜丝,这才稍微不腻了一些。

综上所述,西方人喜欢的中餐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肉不能带骨头,二是要有甜味。因此在西方流行的中餐往往十分甜腻,做法十分粗犷,与国内无论哪个菜系都差距颇大。在国内的八大菜系中,这种甜度极高的菜并不多,而且并不特受欢迎。

国内鲁菜咸味居多,偏甜咸,东南则是口味偏淡,略有甜味,西南则以麻辣为主。糖醋里脊这样甜腻的菜终究不是主流。

所以,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美食要是真让中国人品尝,估计至少有一半人会说不伦不类。这就是不同文明味觉之间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