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迪拉克 任重道远

「凯迪拉克发力太晚了,要不然国内豪华品牌格局应该是ABBC!」被行业资深人士如此评价,可见凯迪拉克的品牌价值在「懂车人」心中位置不低。的确,随着新车型的陆续引入,凯迪拉克于2016年开始发力,连续两年同比增长率超过40%,今年上半年更是以112325台总销量,同比增长39%的不俗业绩稳居国内豪华品牌销量排行「四强」之列,同时也是除BBA外上半年唯一销量实现「10万+」的豪华品牌。

支撑业绩的两大法宝莫过于不断丰富的车型和更加「亲民」的提车价。

先看产品,CT6、XTS、ATS-L使引入国产的凯迪拉克轿车系列更为丰满,而XT5在中型SUV领域的异军突起更是令同级别的BBA吃惊不小。在产品性能方面,凯迪拉克车系同样极具竞争力,同样排量的2.0T发动机对标大众引以为傲的EA888,输出动力更为充沛,驾驶体验更佳。但其「饭量大」的特点依旧没有明显改观,同样对比EA888实测每百公里综合油耗要高出20%左右。在产品品质方面,凯迪拉克倒是更为「良心」,相对于在中国市场混迹多年的欧洲同行,凯迪拉克在消费者「看不见的地方」用工用料更为扎实,从关乎整车安全的底盘、防撞梁,到影响舒适性的隔音棉,尤其是对各种车载电线、线束的处理似乎比「严谨的德国人」更为细心。同事的一辆大众迈腾,新车上路即遭遇「车内漏电」困扰,4S店3个月找不到漏电源,只能天天开着配送「电疗」功能的新车满街游走,欲哭无泪,最后只好贱价处理。回想大众等德系车企,当年刚登陆中国市场时的款款「良心之作」也只能让当下的消费者唏嘘不已。

再看价格,凯迪拉克品牌以往在中国和美国本土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但2008年,后经济危机时代降临,「侥幸」存活的凯迪拉克开启亲民模式,在车型和价格方面不断讨好囊中羞涩的美国消费者,即便如此还是摆脱不了市场份额逐年萎缩的窘境。在中国则是另一番景象,降价行为带来了市场的涌动,在「最高优惠10万」,「入门车型20余万」的刺激下,「总统座驾」不再高不可攀,众多消费者争先恐后,都想在凯迪拉克身上实现自己的「豪车梦」。这种现象对企业而言无疑是把「双刃剑」,除非凯迪拉克已经做好了「独乐不如众乐」的准备。

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高品质的产品总归会得到消费者认可。选择凯迪拉克品牌的美国消费者年龄普遍高于50岁,而在中国,35-45年龄段是主力客户人群。中国正逐渐取代美国成为凯迪拉克最大市场,中国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也将更为清晰、透彻。的确,比起SRX这种在美国都满是诟病的「暴雷」产品,现在市面销售的车型可谓精耕细作,但希望在中国车市实现「奔驰速度」的豪华品牌并非一家。凯迪拉克需要拿出更多的诚意,持续为中国市场输送「新鲜血液」,避免早期「淘金者」虎头蛇尾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