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毕业相当于今天什么学历?

cssd川蜀时代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一个最著名的军校之一,曾经是KMT政府的中央直属军校,在这个学校里诞生出了国共两党一系列优秀的军事人才。

仅中共这一边就有很多高级将领从这里走出来,其中周恩来就曾担任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而刘伯承,叶剑英语,聂荣臻则曾在军校任职,徐向前,林彪也都是出身与黄埔军校,KMT序列的高官和将领则更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序列了。

可以说黄埔军校师生在走出学校之后,几乎左右了近代中国的主要历史进程,由此可见这所学校的威名赫赫。

黄埔军校在创立之初级别并不高,只能算是地方军阀旗下的一个军事指挥培训机构。

孙中山在一起开始创立黄埔军校的原因,实际上还是源于与第一次北伐后,与北洋袁世凯争夺民国首任总统失利之后,才开始有这个念头的。因为孙中山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发现如果自己的政党没有相应的武装保卫的话,那么不管做什么事情会限于被动。


有鉴于此孙中山最终下定决心,改变革命军队派系混乱的局面,设立属于自己的军事训练组织,以此为基础建立属于自己的军事武装。

因此在在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建立了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后该校因岛为名,史称“黄埔军校”。

虽然这个学校将星云集,但是在一开始这所学校的入学门槛并不高。

黄埔军校在建校之初,其实入学门槛并不高,一般要求是初中学历,能够熟练读写交流、长相端正即可入学。如果按照我们今天的入学标准来看,黄埔军校的学历水平大概也就是在中专左右的学历,连大专都算不上。

但是此中专非彼中专,同样的学历放在不同的时代其价值是截然不同的,今天的我们看待一个中专学历,很显然会认为这是一个比较低的学历,仅次于文盲。但是在差不多一百年以前,这样的一个学历就是一个很了不得的学历了。

在上世纪2~30年代,知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一个非常奢侈的东西,当时的全中国4.5亿人口中,几乎有99%都是文盲。绝大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能熟练的书写,可以通读报纸,在当时就可以当得起一个“先生”的称呼,就可以算是一个知识分子了。

因此在那个年代,一个学生能够上完初中,并可以顺利靠近黄埔军校,就足以证明这个人的文化素养在当时是顶尖水平。如果从这个层面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话,那么当年的黄埔军校毕业生的学历水平,恐怕要比今天的博士后的价值还要高得多得多得多得多。


落下m


黄埔军校当时的报考条件为: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上,25岁以下;必须是旧制中学毕业,或与中学相当程度之学校毕业;营养状态良好,强健耐劳,无眼疾、花柳病等疾病;能了解国民革命的奋斗目标,或者能接受“本党主义”,有“本党党员”介绍的革命青年。


黄埔军校的前几期学制都比较短,和一个短期的培训班无异。这样的学历放在今天估计就是一个专科生,当然了这个“专科生”的含金量还是比较高的。在报考黄埔军校前,如胡宗南、黄维等就是一名教师。除此之外,也有许多大学毕业的报考黄埔军校,如黄埔四期的张灵甫就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黄埔二期的邱清泉也是正儿八经的本科毕业生。

黄埔军校从第七期开始,学制改为了三年,第一年为入伍生教育,第二三年为学、术教育。三年的学制相当于现在的军校。因此,搬到南京后黄埔毕业生相当于现在的本科生学历。


历史军魂


可以毫无疑问的说,黄埔军校就是我国历史中最伟大的军校,之所以能这么说除了因为军校是近现代才出现的产物之外,还与黄埔军校学生们在抗日战争中为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作出的贡献有巨大关系。

不过黄埔军校伟大是伟大,但是这却不代表着它是一个教育水平有多高的学校,黄埔军校一共有很多期,其中出精英最多、最为正统的是黄埔军校的前六期。

而在很多时候大家所不知道的是,黄埔军校的前六期教育水平是非常之低的。

黄埔军校的前六期教育水平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中专,而且还是一个通过半年填鸭式教育打造出速成式人才的中专。

孙中山和国民政府早期的窘迫、受制于人

接下来我们好好来了解一下黄埔军校,如果要说到黄埔军校,国民政府在民国早期的困难、窘迫是不得不提的。

通过历史书,想必大家都知道中华民国是孙中山开创的,但是他也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开创者而已。


武昌起义并不是他和他的人发动的,而是一些先进人士在机缘巧合下发动的。

清朝实际上也不是他推翻的,而是在袁世凯的逼迫下才退到了历史的阴暗面中的。

当时他的实力非常弱小,虽然名声有着铺天盖地一般广大,但是手下的士兵中却没有多少人。

在民国那个一切以枪杆子说话的时代,他虽然有一定的话语权,但是却没有太多的自主决定权。

他虽然多次讨伐过袁世凯和北洋军阀,但那些讨伐的军队都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其他的南方军阀们为了响应孙中山而派出来的军队。

他们虽然会响应孙中山的号召,但是这得建立在他们愿意听孙中山号召的基础上。

如果他们觉得孙中山的做法不符合自己的利益或者不太想掺合他的事,无论孙中山叫破天也是无法强迫他们听自己命令的。

这种受制于人的感觉是任何人都无法接受的,更何况是孙中山这样有着强烈抱负的人?

国民政府和苏联的合作以及黄埔军校的出现

在1922年年底的时候,苏俄联合了其他14个加盟国组成了苏联,苏联在建立之后的强大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

这点孙中山也看在了眼里,于是在1923年的时候,他就派出了以蒋介石为首的使节团拜访了苏联,然后和苏联进行了一番深入的合作商讨。


一方面是孙中山想要获得苏联的武器、军事资助。

另一方面是苏联想要在我国寻找一个代言人。

而他们对孙中山的影响力也非常满意,所以在经过一番的商谈之后,双方就彻底敲定下了合作的意愿,展开了即将到来的合作。

在双方的合作下,黄埔军校就在1924年成立了,黄埔军校是改变国民政府困局的最大利器,是在孙中山和苏联经过商讨之后,得出改变现状的最好方法。


当时国民政府最缺的是什么呢?是有一定指挥能力的下级军官,士兵这种东西在那个年代是从来都不缺的,只要钱给的足够,就会有一大帮人前来投效。

所以他们创办黄埔军校的最大原因就是想培养出一群有指挥能力的下级军官出来。

而也因为时局太过于紧迫、国民政府太过于想改变现状的原因,所以他们就选择了苏联的军事速成班制度开展了黄埔军校,想通过苏联的速成班制度教育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自己想要的人才。

黄埔军校的报考条件以及黄埔军校的学历程度

我们来看一下当时黄埔军校前六期的学习时间以及招生条件。

黄埔军校当时的学习时间非常短,在校学习时间只有六个月,有时候因为情况紧迫,还不到六个月的时间。


不过因为他们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前,他们还得到军队里训练半年的时间以考察他们的体格以及培养他们最基本的军事素养。

所以如果把他们的在校学习时间加上他们的军训时间,他们的学习时间是在一年左右的。

从这方面来说,他们的受教育时间和程度甚至不如一些中专。

黄埔军校的招生条件是规定必须要中学毕业,年龄在18岁到二十几岁之间(胡宗南30岁入读黄埔军校是个例外)。


有一定的社交能力、没有交流障碍。

体格样貌都均要标准,长得普通没关系,如果长的实在太影响军容的话,是通不过入学面试的。

如果这些都符合标准,面试和笔试也通过之后,他们就可以参加接下来长达半年时间的军训了。

然后再通过军训之后,发现没有什么问题的话,他们就可以进入到黄埔军校中学习了。

从入读黄埔军校所需要的学历以及学习时间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黄埔军校就是一个中专水平的军事教育学校。

不过真要说到严格程度的话,黄埔军校的招生严格程度却要超过很多的大学。

黄埔军校出的名将很多,一般对现代史有所了解的人都能随口说出几个黄埔军校的名将,而这些黄埔的名将,无论在我军还是国军的阵营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

黄埔军校的名将以及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接下来我们就了解一下国军和我军的黄埔名将。

国军:胡宗南、杜聿明、陈明仁、王耀武、关麟征,宋希濂、戴安澜、郑洞国、余程万、张灵甫、胡链、戴笠、谢晋元、李仙洲、李玉堂、方先觉、廖耀湘、邱清泉等。我军:陈赓、徐向前、林彪、罗瑞卿、徐光达、周士第、张宗逊、宋时轮、杨至诚等。

他们都是黄埔前六期的名将,黄埔军校前六期之所以能出那么多的名将主要跟历史的大趋势有关。

黄埔前六期的学生们出现的时候正是蒋介石权力上升最为迅速的时期,因为蒋介石是靠黄埔学生们才能获得那么大权势的,所以黄埔前六期的学生们能有那么大的成就,自然是毫无例外的。


还有我军的情况也差不多如此。

虽然他们在黄埔军校中所受到的军事教育并不是特别出色、高深。

但是这却并不能影响他们的发展,他们在学校里确实学不到太多东西,不过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他们后来都在战场中学到了。

正因为他们在战场中一步步进步、一步步打磨自己,培养出了非常强大的军事能力,所以他们才得以在后来的各种战争中爆发出了惊人的军事指挥能力。

相比于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在军队里学到的知识是更有利于他们成长的。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学历那么低但是却拥有如此高深军事能力的原因。

还有一点是值得大家铭记的,那就是黄埔学生们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黄埔学生们在抗日战争中的伤亡率高达95%,也就是说,每一百个人中有95个人为了抵抗日本人的入侵,牺牲在了战场中。

这些牺牲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六期之外的中下级军官,因为他们常常率领军队奋战在抗日第一线的原因,所以就酿就了极高的伤亡率。

不说其他的各种影响因素,单是说这些黄埔学生们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和牺牲,他们都得以担当得上英雄二字。

所以说黄埔军校就相当于我们现如今的军事中专,它的学习时间只有半年,说它是中专水平是完全没有错的,不过从培养出的人才影响力之大、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来说,即便是最高等的大学也是比不上黄埔军校的。


孤客生


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黄埔军校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防大学。在当时中国各地遍布讲武堂的时候,黄埔军校的创立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是真正为了国家和民族培养军事人才,而不是为了某个地方军阀服务。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与今天的国防大学学生当然有重要区别,但两者有个相同点,那就是一个时代的最高军事学府。

在军阀割据、外敌入侵的情况下,许多有志青年纷纷参军入伍,希望奉献力量挽救国家,投考军校成为最优的选择。当时报考黄埔军校的学生非常多,素质也很高,不乏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学生。黄埔军校在选拔学生上也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比如文化、体格包括身高等,还需要进行选拔考试。学生的高素质和学校的严格培养,共同打造了黄埔军校的传奇。

1924年黄埔军校建立,一共开办23期,为国共两党培养了数万军事人才。在长期的战争中,大部分黄埔毕业生牺牲在战场上,当然也有少部分人做了汉奸。有的人说黄埔军校就是一个“专科”,我只想说你见过对国家和民族作出过如此重大贡献的专科吗?


兵说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这是黄埔军校校门口的对联,黄埔军校培育出众多杰出将领,1924年建立,校名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蒋介石任校长,至于有人提问黄埔军校毕业之后相当于什么学历,其实这些都不好做比较,很多都是强制比较,在这里可以借花献佛,将几个网友的观点给大家看看。

△黄埔军校

网友一

这位网友的观点是能力比学历重要得多,黄埔军校毕业生的头衔比任何学历、任何名头都大,毕竟黄埔军校出来的毕业生总体能力还是有目共睹的,如果非要对学历进行比较,那么从黄埔军校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专业科目及学习的时长来看,在黄埔军校毕业顶多只能算作我们今天的中专水平学历。

△中专学历

甚至还有那些短期培训班的学生可能连中专学历都算不上。而黄埔军校入学生都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多半是有初中和高中的学历。

网友二

这位网友认为国民革命军中普遍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的,但是对封建旧制度很是反对,很多人想通过革命改变自己人生现状。

这些士兵、军官中优秀人才的文化及军事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虽然有些人有文化基础,但是不多,所以就必须接受系统性地全面继续教育、学习。

△黄埔军校毕业

黄埔军校就是这样应运而生,但是如果在这里毕业之后就拿到本科、硕士的学历,这样的学历成就似乎来的也太简单了,时间又短,黄埔军校毕业最多也就中专、技校学历比较合适,但是军事能力肯定是很强的。

网友三

黄埔军校毕业算什么学历很难界定,黄埔军校当时主要以陆军军官培训为主,培训时间又不长,也就半年左右毕业。

现如今拿个小学毕业证还要六年呢,学的知识不一样,现如今学历大多都是德智体美多方面发展,比如要拿到大学毕业证,学的专业也各不相同,而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大多都是培养军官的,也就是说培养他们带兵打战的能力,都是短时间培训的,实在不好比。


网友四

黄埔军校毕业相当于国防大学将军或者中央党校省部级学历毕业,甚至个别品学兼优相当于政治局委员高级班毕业,怎么也得是是大学学历。

网友五

从黄埔军校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专业科目及学习的时长来看,黄埔军校毕业生撑死相当于中专水平学历,有的甚至还没有,虽说黄埔军校入校生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是也不能说进了黄埔军校就学历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学历了。

在那个年代,读过多高中的都很少,接受的知识普及也有限。

综上所述,黄埔军校毕业生相当于如今的中专学历呼声最高,但是军事指挥能力肯定是很强的。


羽评郡主


很多人犯了一个错误,黄埔军校是不能和今天的学历比较的,甚至不能和如今的军校比较,因为他是短期素质能力培训班,而不是正规的学历教育。

黄埔军校的建校背景

黄埔军校成立的初衷是为革命培养军事人才,特别是中下层军官,建立革命军队,这所学校是在苏联帮助支持下,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

20世纪20年代,俄国革命的成功让孙中山产生了“联俄联共”的想法,苏联方面也很支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获得孙中山认同,他派出一个代表团去苏联观摩学习,而代表团团长就是年轻的蒋介石,后来的黄埔军校校长。

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致词,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办学的背景,以及向俄国学习的目标:

今天是本学校开学的日期。我们为什么有了这个学校呢?为什么一定要开这个学校呢?……中国革命十三年,一直到今天,只得到一个空名,所以中国十三年的革命,完全是失败。……俄国革命,虽然是在中国的革命六年之后,但是说到结果,他们的是彻底成功。

1924年,“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广州成立,因校址设在黄埔岛(今属广州市黄埔区),故常被简称为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的建校目的

黄埔军校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而一个革命的军队,仅仅靠招募大量士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决定军队战斗力的是广大中下层军官,他们是军队的骨干,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在开学典礼上致词说:

“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如果没有好革命军,中国的革命,还是永远要失败。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从孙中山先生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军校是要培养即插即用的军官,而不是为了搞学历教育,让大家进来博取一个学历的,不是那种学历教育,而是能力素质培训班。

黄埔军校的招生简章

1925年黄埔军校的招生简章,明确了报考资格:

A、年龄:十八岁以上,二十五岁以内。

B、学历: 旧制中学毕业及与中学相当程度之学校毕业。

C、身体: 营养状态良好,强健耐劳,无眼疾、痔疾、肺病、花柳病等疾害。

D、思想: 中国国民党党员,能了解国民革命速须完成之必要者,或具有接受本党主义之可能性,无抵触本党主义之思想,有本党党员之介绍者。

条件B虽要求中学或中学相当学历,但这只是为了保证所招生源有一定基础,以便将来学习培养,并非是为了获取进一步的更高学历。

条件D要求考生是国民党员或有党员介绍,足以说明其招生和培养的政治意图,而正常的学历教育是不可能设置这种限制条件的。

黄埔军校前6期毕业生的学习时间都不超过1年,有的还不到6个月,培养的是实用军事人才,因此更像是一个短期素质能力培训班,而不是普通学校的学历教育,无法直接比较。

黄埔军校培养的优秀人才

从1924年到1949年,黄埔军校一共开办了23期,其中前6期(1924年到1926年)质量最高,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军事人才,他们在日后战争中发挥了骨干和中坚作用。

众所周知,黄埔军校师生是蒋介石最为倚仗的骨干力量,他们保持着国民党军事系统中上上下下的重要职位,形成了所谓“黄埔系”,蒋介石喜欢这些黄埔师生称自己“校长”,而他们对蒋介石也极为忠诚,在抗日战争中做出重要贡献,“黄埔系”中的重要人物包括:


何应钦、蒋鼎文、陈诚、顾祝同、钱大钧、刘峙、胡宗南、汤恩伯、王耀武、关麟征、宋希濂、胡琏、郑洞国、杜聿明、戴安澜、谢晋元、张灵甫、桂永清,等等,另外在军统(保密局)的高层如戴笠、毛人凤、郑介民等,也是黄埔军校毕业生。

开国将帅中的黄埔师生

由于前6期是国共合作期间举办的,黄埔毕业生中也不乏我军的优秀将领,1955年授衔的1614名开国将帅中,有53人出生于黄埔军校,其中元帅5人、大将3人、上将10人、中将12人、少将23人,十大元帅中竟有5人曾在黄埔军校担任教职工或学习进修。

很多人因此戏称内战就是“黄埔学生打学生,学生打老师,学生打校长。”

1,林彪,十大元帅,毕业于黄埔四期。林彪后来跟自己的老师和校友交手无数次,除解放战争曾败在杜聿明、陈明仁之手,对其他人都是完胜,林彪堪称黄埔最优秀的毕业生之一。

2,徐向前,十大元帅,毕业于黄埔一期。徐向前为人低调,在校期间不显山不漏水,但毕业后,他担任红四方面总指挥时,林彪只是红一方面军的一个军团长,胡宗南也不过是一个师长,徐向前是国共两军黄埔生中第一个担任军级职务的,也是黄埔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3-5,叶剑英、聂荣臻、陈毅,都是十大元帅,他们不是黄埔毕业生,但却是黄埔军校的教职人员,叶剑英曾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聂荣臻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教官,陈毅曾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文书,国民党很多将领见了他们,也要叫一声老师。

6,陈赓,开国大将,毕业于黄埔一期,著名的“黄埔三杰”之一,蒋介石对其极为欣赏。

7、许光达,开国大将,毕业于黄埔五期,新中国首任装甲兵司令员。

8、罗瑞卿,开国大将,毕业于黄埔六期,新中国首任公安部长。

开国上将中,陈明仁、周士第、张宗逊、肖克、陈奇涵、杨至诚、宋时轮、郭天民、陈士榘、陈伯钧等10人也都是黄埔前6期毕业,我军优秀将领,其中陈明仁还是国共双料将军。

回顾历史,很多黄埔英烈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却没有留下显赫的声名,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广义而言,黄埔军校毕业属于大学本科学历,也含有专科学历。原因很简单,1945年台湾“光复”,为在国共内战中占据优势,孙立人将军受命编练新军,他选择了台湾高雄凤山作为“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校址,因为这里远离战场,环境隐蔽,军事基础设施较好,之后几年,国民党败退大陆,凤山分校成为唯一的黄埔军校分校。1950年10月,蒋介石在高雄凤山镇宣布黄埔军校“复校”,即改组成立陆军军官学校。自此以后,人们常把凤山陆军官校作为黄埔军校的延续。所以今天的陆军官校毕业生学历就能回答这一问题。


当然会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古今不同、时代不同、台湾凤山和广东黄埔也不同。实际上,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层含义:严格意义上的黄埔军校就是指大革命以前国共合作时期的那几期培训班。

真正让黄埔名扬天下的就是前六期的学员,真正推动中国革命进程的也是前六期的学员,真正在国内革命和抗日战争中大放异彩的也是前六期学员。共产党这边,徐向前、林彪、聂荣臻、左权、陈赓等就不必多说,国民党那边,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黄维、郑介民、王耀武等也是为人熟知的名将,这还不包括周恩来、李宗仁、陈诚、顾祝同等一批教员。所以说,黄埔军校这几期的毕业生质量那是非常之高的,在此之后的,无非是借着前面累计的盛名和蒋介石萌荫庇护才稍有殊荣,跟他们的学长相比,不值一提。可以说,从大革命到解放战争的几十年里,时代为黄埔军校的前六期学员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他们属于历史的幸运儿;而黄埔军校前六期的学员们也没有辜负时代的期许,为中华民族走出危机贡献了自己一生的血力。这些学员,有的是中学毕业考入黄埔,如林彪、胡宗南;有的是师范毕业考入黄埔,如徐向前;有的原来就是军校学生,如陈赓;还有的甚至只读过“四书五经”,如王耀武。所以说,黄埔军校毕业绝对定不了一个人的学历,因为对于这些军人而言,真正的毕业院校是长达几十年的战争,而黄埔军校不过是一本读过的书而已。



还想说的是,在今天,“唯学历论”已经失去市场,真正重要的是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而不是最后那两页纸。所以黄埔军校意味着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意味着不计个人得失挽救民族危机,意味着军人的国家担当和历史使命。而当下一次战争爆发时,就是新的“黄埔军校”诞生之时。那时候,谁管你什么学历?


五月21号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为著名的军事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将领,在当时中华民族陷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下,无数怀揣救国理想的热血青年走进了这所学校。

黄埔军校生源

招生人群:全国各地综合素质很高的青年学子,但是大多都是没有实战经验的知识分子。

招生年龄:年满十八周岁,二十五岁以下。

招生学历:学生学历要达到当时的中学毕业或者与中学相当程度的学历。

黄埔军校作为大革命时期的产物,培养出大批的军事人才,但是由于革命的需要,很多学生也仅仅接收的是短暂的速成教育,真正让他们功成名就的是在"黄埔精神"的引领下,在无数次枪林弹雨的战场中拿命拼出来的,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个人认为可以比肩国防科大毕业生的学历,你认为呢?


学习源动力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在我国的危难之际成立,培养出了很多救国救民的伟大将领。黄埔军校创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其实黄埔军校并不是一个准确的学校,而是一个统称。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20多年的时间里创立的学校没有一所叫做黄埔军校,但后面都把这些学校统称为黄埔军校,因为学校成立之初是在黄埔,而它又是给我国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所以称之为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国民政府和苏联的产物,是在苏联的帮助下才建立起来的。

但是黄埔军校并不等同于现在的学校,简单的开讲,它只是一个培训班,军事速成班。里面的学员没有办法长时间系统的接受军事训练和军事教育,因为时间不允许。战事在即,他们必须快速的上战场去,而且当时的苏联方给黄埔军校创立的模式就是培训班,匆忙的建成之后就走了。


当时的黄埔军校跟现在的湖畔大学和长江商学院是一样的,都是要在短时间内培养领域内的人才。招收的学员也都是领域内的精英,能够进入黄埔军校的人都是当时很有名,或者很有潜力的人,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进去的。

黄埔军校创立了23期,最有名的当属前六期,这也是大众所认同的。前六期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成为了往后的军事砥柱。而且前六期的创办都是一个连续性的,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往后的都是在一个动荡的环境下进行,校址搬迁,学校改名,目的动机不纯。

黄埔军校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成立的,它的文凭含金量相对于现在来说虽然不咋地,但是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确实不可估量,无可比拟的。


大三老学长


先说黄埔军校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校。如果按照时代最高军事学府、最重要的军事院校的标准来衡量,那它相当于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唯一一所培养高级军官的指挥院校——解放军国防大学,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直属领导。

当然,国防大学不是具体的什么本科学历之类的教育院校,它以高级进修班或研究生班的这种形式,来培养和进修本来有一定军事实践的指挥人员,以提高他们的军事水平,虽然说来进修的人,一般来的时候是什么军衔,毕业后不会马上提高军衔,但对于那些研究生,则出来一般都会升上尉或少校军衔。这就相当于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学历了。

在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官,一般会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尉军衔,特别优秀者可稍高级别,海空军学员则授予中尉军衔。而按照实际情况来说,刚刚毕业的黄埔学员,一般会从班长、排长或连一级干部开始干起,但大都是尉官。所以,就毕业出来的级别和学历来讲,黄埔军校的学员似乎还不如现在国防大学的毕业学员。

然而,黄埔军校毕业出来当将军任元帅的人太多了,比如共和国十大元帅中,5个出身黄埔军校(其中包括教员,也包括学员),分别是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陈毅和林彪,大将中出自黄埔的3 人,上将中出自黄埔的达9 人,就这一点来说,国防大学的毕业生就不能与之同日而语了。

之所以会这样,与黄埔军校的特殊性有关系,有人说:“一部民国史,上部归保定,下部归黄埔”,讲得非常有理,当时,蒋介石、叶挺、李济深、傅作义、薛岳、张治中、吴佩孚、白崇禧等一大批人都出身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而黄埔军校的地位与之差不多,但时代不同,影响也更深远。黄埔军校是孙中山一手创办的。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这是因为孙中山革命老是失败,最后他总结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没有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原来要么靠海外华侨支持,要么靠地方军阀支持,这总是吃着别人的,难免掣肘,别人也不会为他流血拼命,所以,为了彻底革命,他开始着手创办自己的军校,培养自己的军人,造就自己的军队。

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革命形势,黄埔军校的学员与那个大变局时代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当时,正值北伐战争的关键时期,很多学员只在军校学习几个月,就匆匆赶往战场,就匆匆走上前线,乱世出英雄,所以很多年轻的军官,由于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很快就成为了名将,让敌人闻风丧胆。

尤其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黄埔学员在战场上发挥了中坚作用,为国家统一,为民族解放,不怕流血,不怕牺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