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孙武传奇》第十章 姬光谋刺 忍耐数年等良机

第十章 姬光谋刺 忍耐数年等良机

吴国公子光要杀人的原因很简单: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那就是王位。

吴国历经二十四代国君,沿袭到寿梦,经过历代国君的励精图治,吴国逐步强盛,到寿梦这一代吴国国君可以称王了。吴王寿梦有四子,诸樊、馀祭、馀昧和季札。其中季札最为贤能,寿梦退位前想立季札为王。但季札坚守长幼礼制,推辞不受。寿梦将王位传给长子诸樊,并留下遗嘱日后将王位传给季札。诸樊退位后,季札仍不受王位,诸樊只得将王位传给二弟馀祭,馀祭不久在宫廷政变中被害,季札以三哥馀昧在前为由拒不受位,馀昧即位。馀昧死后,季札仍不愿受位,建议另立新君。

这时问题出现了。诸樊当年遵从父训,未把王位传给亲生儿子公子光,而是按兄弟相承的循制传给了弟弟们。如今兄弟循制结束,按礼制该把王位还给诸樊的长子公子光。但馀昧的儿子僚却抢先一步,不顾循制和礼制,自立为王。

本该成大王的现在仍是公子,本该是公子的现在成了大王。

公子光感觉到这个世界颠倒了。在这个颠倒了的世界里生活了五年,公子光再也忍受不住了。他要把这个颠倒的世界扳正。当然吴王僚不会甘心退位,即使退位他也不会如祖父寿梦一样任人唯贤,肯定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目前吴王僚手中独握军权,而公子光整日赋闲在家身边只有几名随从。吴王僚生性狐疑,时刻提防公子光叛逆,唯恐兵权旁落,连历来公子带兵镇关的兵权也未分给公子光,而是分给了自己两个弟弟烛庸、掩余和自己的儿子庆忌。

公子光感到要除掉吴王僚如同蚍蜉撼大树。他日夜思虑和煎熬,愁闷之苦不亚于远在吴楚关隘的苦谋过关的伍子胥,思虑之苦不亚于茅屋中编修兵法的孙武。

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夺位的办法是有的,尽管可能是唯一的。

那就是“刺杀”。

刺杀是有成本的,除了时机外最基本的是为之赴死的勇士和削铁如泥的利刃。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吴王僚生性多疑,外人难以接近,身边布满忠勇之士。他还有一副狻猊犀甲,刀枪难入,百毒不侵,整日甲不离身。

而这一切,公子光一无所有。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忠诚的随从,叫被离。

人生的失败也许源自一个小小的恶念,比如太子建;人生的成功也许源自一位小小的善举,比如公子光。

被离虽是公子光的随从但两人情谊深厚,他本是一位衙吏,因办差失误被重重责打并没收家产,正巧公子光遇到,见他可怜,劝了县伊几句,县伊也就顺势将他释放。这一小小善举让被离感动不已,自荐跟随公子光。被离深知公子光的心思和苦恼,思忖吴王僚对民众苛刻冷酷,民间怨言渐生。他劝诫公子光趁势对周围人仁慈施恩,并暗中招贤纳士帮助公子光积蓄力量。

不过被离奔走几年后仍未招到中意的贤能之士。也许被离还要苦寻数日,公子光也还要继续苦恼,因为他们最佳人选之一远在数百里之外刚刚苏醒呢。

伍子胥从昏睡中醒来,淡淡的薄雾中恍如隔世,仔细再看,自己躺在一张木榻之上,药罐中水汽袅袅在屋内氤蕴。旁边坐着一位白须老人,看伍子胥挣扎着要起身,老人温和地发问,“伍先生醒了?”

“伍先生?请问老丈您是……?”“先生好生躺着,你不是楚国伍子胥么?”伍子胥突然想到沿途的缉拿告示,心头一惊,手习惯伸向腰间。

空荡荡。那把龙泉剑挂在墙上。

“伍先生不必惊慌,我是救人的不是害人的。”

“这是……?”

“伍先生不必担心,此处荒凉偏僻,在此居住一年半载也无人察觉。我是山野游医,外人唤我为东皋公。前几日外出诊治看到四处都有缉拿先生的告示,归途中发现先生昏卧道边。不过先生放心,伍家世代贤良忠烈,国人皆知。我知先生要过昭关,愿助先生一臂之力,也算祭奠贤臣良相在天之灵。”

伍子胥赶忙下榻纳头揖拜,东皋公赶紧扶起,“先生暂住几日只管休养身体,容我想出良策送先生出关。”

伍子胥在东皋公家度日如年,不知昭关形势如何,急于出去探寻又怕连累东皋公。如芒刺在身夜不能寐,卧而复起,绕室疾走不觉东方已白。伍子胥前去催问,东皋公安慰道,“先生只管调养身体,老朽在等一个人。”

两天后的一个凌晨,东皋公敲门,语带欣喜,“伍先生,我们等的人来了。”

【本文是原创长篇历史小说,首发于《黄河口晚刊》,分50期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