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钧丨马润通传奇

马润通传奇

王锡钧

在博鳌镇乐城岛隔河(万泉河)之北岸,有一座陵园叫“马国师陵园”,是琼海乃至海南马氏族人所建。这个马国师,实名马润通,是个有不平凡经历的历史人物。

民间流传他的故事,非常传奇。据传,明乐会县执礼乡(现温泉田苑村)的大米商马润通,常运大米去大陆出卖,而且时有干那种逃避官税的走私勾当。有一次,他运气不佳,途中大船被官兵截获。他知此遭非同小可。查不税据,不仅全部大米要没收,而且有被治罪入狱之虞。如何逃此厄运?他灵机一动,想到大陆许多地方,正闹灾荒,便告之曰:“民乃运米赈济灾民也。”官兵听了,大加赞赏,于是报朝廷。皇帝闻奏,龙颜大悦:“天下竟有这等义民义举。”便召见他。并叫他到厢房挑一套官服官帽穿戴。欲赐他一官半职,以示嘉奖。他本遭了个祸,却得了个福,一时乐不可支。但踱进厢房却又思忖起来:自己是个生意人,能当什么官?不防挑件陈衣旧服穿穿,说不定日后去做走私生意,穿上官服还有用呢。于是,他挑了一套旧官服,然后得意地走出厢房。没想到,他穿的那套旧官服,乃皇帝父亲即国公穿戴的龙袍龙帽。当他穿上这套龙袍步上圣殿台阶,皇帝见了惊愕万状,立即跪地而拜。在朝文武官员见之也纷纷跪地叩首。他受此大礼,一时不知所措。他本患心脏病,因兴奋过度,心脏病突然发作,竟猝死在金銮殿前。皇帝无限悲痛,乃置上好棺材入殓,差人把棺运回他故乡安葬,并赐圣旨碑:“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立于墓前。教后人崇之。这个坟墓,人们都叫马国公墓。

马国公这个故事,在琼海是传得很广的。这是民间传说,是一种口头文学。这个故事显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作品。按这个故事,对马润通这个人物,显然眨多于褒,而且有些情节如穿上皇帝父亲龙袍,皇帝及文武官员下拜,他猝死殿前等这些情节,显然戏剧化了,是不可信的,不过,历史上,确有马润通运米济灾之事实。旧《乐会县志》上有如下记载:“马润通,乐会执礼人, 明弘治年间,年逢灾荒,民大饥,润通出巨资,购米1200石,赈济灾民。帝赐义民称号,卒后葬于教场坡,墓前建圣旨碑。”旧县志的记载,虽寥寥数话,却对马润通这个历史人物,作出了很明确的评价。特别是“润通出巨资”这一句。这个“出”字是个关键字目。这说明,润通购米赈济灾民,完全是一种出自内心的义举,而非民间流传的那种有损他形象的“逃税”、“走资”。那么,民间为什么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我曾一度感到迷惘和困惑。不过很快地,我就感到释然。其实,任何一种社会,总是有人在干着奉献干人类社会的正事,也总是有人在其身后拿着放大镜来寻找你的影子,说你的影子是那么黑,那么的狰狞。这种人,古时有,现今有,将来也不会绝迹。

马国师陵园,在旧朝阳市教场坡,即现乐城岛隔河(万泉河)相望的河岸上。陵园大门拔地而起,两堵用水泥浇灌砌筑的门柱,托起横伸着的大门顶盖。这大门顶盖镶金色琉璃瓦,顶盖两端,飞檐翘角。顶盖之下,是镶嵌着一块黑色长方形大理石门楣。大理石上镶刻“马国师陵园”五个金色棣体大字。仰头视之,其气势令人有一种庄严厚重之感。步入陵园,见有一高约一米宽约一尺的石碑立于石道之右侧。上凿字曰:“文武官员至此下马”。顺着一条宽阔的石道,拾级而上,行数十米,便到马国师陵墓。墓前有庭,庭前建有墓门。墓门是同陵园门同一结构,有门柱,有顶盖,但比陵园门矮。门柱红墙焕彩,金碧辉煌。墓门前左右立着一对石笔,分别刻着:“润民惠君心在国”、“通义达官想乃师”之对联。陵墓底座六角,圆顶,白灰砌筑。墓前石碑上刻:“皇明钦命国师马润通公墓”。碑上还刻公之生平事迹。这座陵园宽约亩余,园内遍植槟榔及花草。那一棵一棵亭亭玉立的槟榔,纵成行,横成列,横逸斜挺的枝叶,浓浓酽酽一大砣,活似飞鹰垂天之翅,苍苍郁郁,葳葳蕤蕤,进入陵园,我静对马国师陵墓,不禁浮思翩翩。我想,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来到人间,而又逝去。生命轮回,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人之生命历程,因其追求不同而价值各异。有的受物欲之诱,蝇营狗苟,乃至以心计与阴谋,鱼肉倾轧,落得个奸人之名。有的虽暴富连城,获得了物的占有与无尽享受,但对社会公益却啬如坚壁,不拔一毛,而被人啐为“为富不仁者”,这种人,活在世间,只是行尸走肉而已。有人却视物乃身外之物,心乃心内之心,在拥物与修行之间,愿作幡然物外,贡献社会之选择。因而获得品行高洁,洪德如山之赞美,成为让历史回眸之人物。这后者,马润通也。尽管他作古已500多年,但他仍然活在人们心中。人们仍然怀念他,尊敬他,以致到他墓前,“文武官员至此下马”,跪之拜之。

我拜谒马国师陵墓,却对“国师”这一头衔不解,旧县志对马润通的记载是,皇帝赐予“义民”称号,而并非“国师”。为此事,我询问过马氏一位文友,他告诉我:“国师”是马氏族谱上的记载“国师乃皇帝御封”。这就出现了史料上的不合。我想族谱与县志,应以县志为准确依据。不过,我以为,是什么头衔并不重要,作为后人不必要去探究谁也弄不懂的名衔,重要的是他赈济灾民这一义举所产生的影响力。这力穿透了500多年尘封的历史。它还将穿透未来,影响一代又一代。不是吗?“马国师陵园”已成为万泉河岸上一重要历史人文景点,游人至此参观瞻仰者众,趋之若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