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呢?

祭奠祖先、尽孝寻根、缅怀英烈、敬贤感恩是清明节的核心礼俗。中国人自古就非常崇拜祖先、尊敬长者。祭祀扫墓的习俗自秦汉相沿承袭,普及民间,历两千年而不衰,成为清明节不可缺少的礼俗活动。正如民谣所云:“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据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清明“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

​明代《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清明祭祀扫墓往往倾家出动,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庶民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清明前后数日,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早已家喻户晓的唐代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传神地写出了雨中孤身行路的扫墓人触景伤怀的复杂心境,并将清明扫墓的悲凉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传统社会上坟扫墓,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挂纸烧钱;二是培修坟墓。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相信人死后有一个“阴间”世界,想借扫墓之机给阴间的先人提供生活费用和各种器物,因此,出现了焚烧纸钱和纸制祭品的迷信习俗
​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是清明扫墓的又一项内容。在人们精心修整坟墓的一举一动里,倾注着浓浓的亲情和无尽的哀思。逝者的骨灰盒存放在“公墓”,清明时节人们到公墓祭奠,擦拭护理先人的骨灰盒,敬献鲜花,以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