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add oil”被收入牛津词典!

学英语对于很多人来说很头疼的一件事。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可能就只记住了26个字母,有时候甚至连最基本的单词都忘了。

有很多人会说学了十几年的英语还不如国外的小孩子说的好。

但是这性质是不一样的,比较英语是他们的母语,就像外国人学中文一样。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一定闹过很多笑话。

为了记住单词的读法,用中文写着单词读音,一定是很多人都干过的一件事。

接触到句子的翻译的时候,很多人用的都是中式英文,现在也有很多单词翻译就是这样来的。

就像郭德纲在相声《你要折腾》中说的“小心的滑”,真不是瞎编的,这样的牌子满大街都是。

像这类的中式英语还有很多那种一本正经的“汉译英”,比如某超市“干货”区那个生猛无比的“fuck goods”、"a time sex" (一次性)。

还有一些更让人捧腹大笑的翻译。

就正如《卫报》所说“其实错得韵味十足”。

德国人奥利弗·瑞克是中式英语的坚定拥趸,他称中式英语为“英语字典和中国语法邂逅的美妙结晶”。

瑞克坚称自己对中式英语的兴趣是出于“喜欢而非嘲笑”,其实大多数网民也都这态度。在上海读书的美籍华裔留学生爱德华告诉记者,一旦有了一定的中文基础,就会觉得中式英语很有趣。比如说“Know is know,no know is no know”(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像“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做为一个谚语已经被吸纳进英语体系,在哈利波特电影中我们就曾听到过。据说这是最早的一批中式英语之一,至少在二战以前就开始流行,因为时代久远,以致不少人认为这就是原本的英语用法。

“long time no see”这种语言方式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相信类似的“You give me stop”(你给我站住)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被广大的美国人民挂在嘴边。

有数据称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至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 “加油”是很多中国人的口头禅,普通话里读作jia you,粤语念ga yau。它早已超过了原来的字面意思,被用作鼓励他人或体育赛场上的欢呼。最初,一些人在使用英语时,使用“add oil”来表达中文“加油”的意思。这让其他使用英语的人们一头雾水。不过,最新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已经为“add oil”正名了。

“add oil”,这是一句中国人常挂在嘴边的词语的英文直译。现在,它已被《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所承认,用以表达鼓励、激励、或支持,相当于英文的“go on!”或“go for it!”。

《牛津英语词典》对“add oil”这一词语的释义。

那么“加油”一次是如何起源的呢?根据BBC的说法,一些人认为它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澳门车赛,人们会呐喊“加油”,为赛车多加燃料。

如今,在香港等一些地方,很多人混合使用英语和汉语,他们也开始将这个词用于英语。报道称,用英语输入“add oil”更加简单,这是“add oil”能被收入字典的原因之一。

所以,下次当你再要给别人打气时,只需要说:“Add o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