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何因为贪吃一条烤鱼而丢掉江山?

我的朋友于左写过一本《皇帝的饭局》,把历代皇帝摆下的饭局分为“政治宴”、“奢华宴”、“怡情宴”、“败亡宴”,查遍二十四史,写得非常详细。

话说皇帝的饭局虽然是珍馐海味、极尽奢华,但吃饭的人大都是琵琶别抱、心思各异,有时甚至是险象环生、暗藏杀机,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鸿门宴、杯酒释兵权就是这样。

皇帝爱吃“独食”,不光天下不能与你共享,连饭桌也不能让你上,顶多赏你点残羹冷炙,正好体现朕的皇恩浩荡。

但是,夺得江山最好也在饭桌上进行。因为什么?皇帝都爱吃嘛。不过,有人确实因为贪吃而丢掉江山的。比如《史记》著名的专诸杀吴王僚案。

《史记》里有《刺客列传》一篇。那是写春秋时期,这正是一个诸王争霸、烽火群起的时期,著名的“春秋五霸”即产生在此时。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总共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所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正是“乱世出枭雄”之时。

吴国是当时的霸主之一,内部争斗也不断。公子光利用专诸杀死吴王僚,纯属姬家(属地为吴)的内部争斗,专诸顶多也就是个刺客,而非民族英雄。

吴王僚继位后,公子光认为自己是正统接班人,肯定极为不满。他就与从出国套过来的大臣伍子胥商议对策。经过研究,他们发现吴王僚的弱点了,吴王僚爱吃烤鱼!

伍子胥举荐来一个刺客叫专诸。他们安排专诸去跟太湖名厨师学做烤鱼,到时以厨师的名义出现。这天,天高云淡,公子光专门宴请吴王僚,吴王僚也不是善茬啊,他知道这顿饭不好吃,就派侍卫严加盘查,不禁闲杂人等不能靠近,每道菜都检查是否下毒了,连送菜人都只能穿内衣半裸着跪地而行,侍卫拿刀在两旁侍立。

你看这专诸,他先用各色作料腌制鳜鱼,再裹好的馅料放进鱼肚子里,放馅料的同时,他放进去一把一般人不注意的鱼肠剑。这用木炭烤出来的鳜鱼真是香啊,大老远就能闻到。专诸匍匐着把烤鱼送到吴王僚面前。当吴王僚看到喷香的烤鳜鱼而大快朵颐时,专诸抽出鱼肚子里的鱼肠剑,刺向吴王僚。

吴王僚哪里想得到,他没有任何反抗就被刺死。后面的侍卫马上拿刀反击,刺死了专诸。

这就是吴王僚因为贪吃而丢掉江山的案例。因为一顿饭而改写了整个历史,教训深刻。

这个故事里面有一个关键人物——职业政客伍子胥,专诸就是他举荐来的。本来伍子胥是楚国人,因父兄为楚平王所害,他逃到吴国力图伺机复仇。他把刺客专诸介绍给吴王僚,想利用专诸之能而伐楚;后被公子光揭出伐楚是为报私仇,伍子胥反过来投靠公子光,又借公子光之手杀掉吴王僚,使公子光成为吴王阖闾。伍子胥利用吴王阖闾之兵伐楚,报了父兄被杀之辱,对楚平王掘墓鞭尸。谁知,阖闾之子吴王夫差听信谗言,最后伍子胥又死在吴王夫差之手!

这真是一串防不胜防的连环计、套中套,让我们看到伍子胥确为一个谋略家,他为了复仇,可以利用一切值得利用之人,而不顾自己的政治取向、职业操守,但他没想到的是,自己最后又落到像他一样的权谋之人手中,终被谗言所害。当我们看到其人之道反被用在其人之身上时,真有一种历史的反讽之感。

司马迁对伍子胥雪耻这一段如此评价:“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如果只说对雪耻的坚韧,伍子胥的确担得起司马迁的评价。

这里,吴王僚成为伍子胥复仇过程中的一个牺牲品,如果他不去赴宴,如果宴会的地点由他选定,如果他对赴宴的各个环节都详加控制,或者仅仅是他坚不吃烤鱼,历史的一切都会重新改写。但是,也许,没有也许。

所以,历史的经验证明,“吃”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关键环节,什么时候都要三思而后“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