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時光博物館 全揭祕

色彩明麗的建築

藝術感十足的街景

多元潮牌的碰撞

“前衛”“先鋒”的北京三里屯

從不缺少遊客

但這幾天

大批遊客雲集於此卻另有所圖

10月26日

由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發起的

致敬改革開放40週年創意體驗館

“時光博物館”空降北京三里屯

開館首日起

這個通體紅色的創意快閃店

便被眾多慕名而來的遊客所包圍

既有青春正好的男女

也不乏銀髮老人和稚嫩孩童

有人一大早從其他城市趕來

有人頂風冒寒在館外等了四五個小時

甚至有人打了十多個小時的“飛的”

只為開啟一場跨越40年的“穿越”之旅

(一)

一進門,就是一條由人民日報標題組成的“時光隧道”。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中國女排首次榮獲世界冠軍》《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開發浦東》《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港隆重舉行》《莫言獲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譜寫人類反貧困歷史新篇章》……人們紛紛駐足,合影留念。

穿過隧道,第一站是“時光雜貨鋪”。

零食、糕點、餅乾罐、冷飲、名酒、搪瓷杯、貼紙、手帕、蛤蜊油……這個不大的空間裡裝滿了“80後”“90後”的回憶。一位與雜貨鋪玻璃櫃臺同高的小朋友,正站在櫃檯前,伸著脖子朝檯面上張望,只見售貨員輕輕擰動發條,一隻綠色鐵皮小青蛙便在上面蹦跳起來,很是可愛。“我小時候也和他一樣,在雜貨鋪裡一看見什麼好吃的、好玩的,就挪不動腳。”正在北京讀研究生的小吳笑著看向小朋友。

隨後,小吳的目光被雜貨鋪牆壁上掛著的一張“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所吸引,上面寫著這些信息:章華妹,(溫州市)解放北路83號,主營小百貨,工商證字第10101號,頒證時間1980年12月11日。

時間畢竟過去了近40年,當初的個體戶章華妹肯定想不到,這張營業執照如今有了新科技含量。打開支付寶,用“AR掃一掃”對準執照,一段介紹視頻從屏幕中躍出。原來,這是改革開放後頒發的第一張個體經營執照。這張執照,不僅改變了當年不滿20歲的章華妹的命運,也預示著一個計劃經濟國家正邁向市場經濟。從這時起,許多人找到了新的謀生之道,他們或是擺攤、或是倒貨、或是開店,用勤奮、智慧、毅力和創造精神,成為“先富起來”的那批人。

同樣見證改革的,還有位於“時光雜貨鋪”牆角的紅色冰箱。這是1981年,為慶賀可口可樂北京廠落成,日本三洋公司贈送的中國大陸第一臺可口可樂冰箱。在風起雲湧的上世紀80年代,可口可樂重返中國,成為中國重新同世界接軌的一個符號。

除了豐富物質生活,改革開放帶給國人的,還有心靈的開放和觀念的解放。

看著“年代照相館”展廳裡的老照相館場景,62歲的河南鄭州遊客劉阿姨忍不住感慨。“70年代,你叔叔剪了個平頭、我梳著兩個麻花辮,倆人都穿著一身灰色制服,並排坐著照了一張照片,就算是結婚照了。”改革開放後,服裝的顏色和樣式爆發式增長,燙捲髮開始流行,劉阿姨也忍不住趕了場時髦,“燙一頭捲髮,穿一件‘的確良’襯衫,當年可流行了。”

△“年代照相館”,真實還原當年人們照相的場景

從那時起,捲髮、蛤蟆鏡、喇叭褲等潮流接踵而至。到如今,像這樣的全民流行衣著也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人人皆按個人喜好穿衣打扮,見證著一個真正多彩的時代。

(二)

幾天前,63歲的楊建國和妻子一起從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來到北京朝陽醫院複查身體。聽說附近有個“時光博物館”,二位老人在看病間隙,也忍不住來湊湊熱鬧。

“老伴快來看,咱家買的第一臺電視機就是這個樣式的。”在“奇妙時空屋”的老客廳裡,一個充滿年代感的木製立櫃上,一臺老電視機讓楊建國興奮不已。80年代初,楊建國是村子裡第一批置辦電視機的人,他家也因此一度成為了“公共電影院”。“不到晚上7點,村裡許多人就提前放下手裡的活兒,搬著小板凳,聚到我家電視機前,等著看《新聞聯播》和故事片電影。這幅畫面我到現在都記得。”

△陳設年代感十足的客廳勾起了無數人的美好回憶

網友“興安情韻”也被老電視勾起了回憶:“家裡的第一臺電視是爸媽賣了一頭養了兩年的大肥豬換來的。當時的熱播劇《上海灘》《血凝》《蹉跎歲月》,走到哪兒都能聽見有人在討論劇情。”

磁帶和CD的流行,讓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有了更多的選項。

“曾經攢了三個月的零花錢,只為了買這一盤心儀的磁帶。”在“聆聽時光”展區,河北張家口人小侯,站在一面由1600盤老磁帶拼成的磁帶牆之前尋覓許久,終於找到了當年買下的羅大佑專輯。這裡面每一首歌她都聽過數十遍,“一想起那段旋律,就彷彿回到了那個莽撞卻單純的時代。”

△人們紛紛在磁帶牆前駐足留影

每天晚上,“時光博物館”都會將三里屯變成演唱會現場。成方圓等歌手、人民日報的年輕人等依次登臺獻唱。熟悉的旋律陪伴下,人們在北京的秋夜裡合唱。一首老歌,就能燃起記憶中的幸福感。歌聲悠揚,回憶綿長。

“夜晚,秋風瑟瑟,站在紅色集裝箱上,迎著寒風歌唱,臺下一片沸騰,抬頭望,清風明月,似跨越千年。”成方圓如此記錄這個夜晚。

(三)

高大、精緻,漆黑鋥亮,撥動車鈴會發出“叮鈴鈴”的脆響,細密的車條在燈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這個陳列在“歲月交通局”展館正中間的飛鴿牌自行車,引得許多人駐足。

“我家買的第一輛自行車就是這樣的二八槓。那時候每天下午放學,父親都會推著自行車等候在校門口,然後載著我一起回家。”來自河北石家莊的“70後”方先生,看著眼前的老式自行車,忍不住憶起童年。

與方先生有著相似經歷的人不在少數。改革開放後,中國自行車產業進入蓬勃發展期,自行車作為當時最普及的代步工具,曾給億萬家庭的短途出行帶來便利。80年代末,中國自行車保有量已達到5億輛,“自行車王國”名副其實。

那個年代,同樣在全國普及的還有公共交通。從最初通行的紙質版公交月票、地鐵票、汽車票,到後來的市政公交“一卡通”,再到現在的電子乘車碼,“歲月·交通票”展覽櫥窗裡,交通票券琳琅滿目,代際更迭,雕刻著人們出行方式的變遷。

如今,曾經是鐵路客運主力軍的綠皮火車,正被享譽世界的中國高鐵所取代;私家車保有量節節提高,擁有一輛車早已成為尋常之事;地鐵、網約車與公交車一道,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多樣化選擇。

伴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曾經退出舞臺中心的自行車,正表現出再度歸來的跡象,大街上到處都有的共享單車,成為了新的出行方式。自行車再度流行,時光卻始終直線向前,從1978年來到了2018年。

(四)

“時光博物館”裡,不只有引人懷舊的老物件,還有讓人稱奇的新科技。

選定出生年份,對著電子屏自拍,再按下“打印”按鈕,幾秒鐘後,一張個人專屬的人民日報頭版便在“時光打印機”中製作完成。

此情此景,正是“中國有我”的真實寫照。這幾個大字就掛在幾米外的牆上,許多人專門跑去合影。

人民日報客戶端、微博、微信向用戶提了個問題:如果有一臺可以“穿越”到任意時空的“時光機”,你會選擇來到何時、何地?

“我最想‘穿越’到1979年,那一年爸爸還在上小學,家裡很窮,他每天都要幫爺爺奶奶做許多農活兒。我來到他身邊,就能幫他一起分擔了。”來自山東青島的“00後”女孩苗芳媛說。

“我想回到2008年,告訴汶川的人民趕快搬家。”網友“多多”說。

也有人把目光投向了並不遙遠的未來。“我想來到25歲,那時候我會是一名警察,可以保護人民。”這是範嘉俊小朋友對自己的期許。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主任丁偉直言,策劃展覽之初,沒想到會引起這麼大轟動,以及人們如此踴躍的參與。“我們的工作人員每天深夜整理掛滿博物館的留言,都會被‘暖’到哭。這個短暫的時光博物館,真正體現了‘人人參與、萬眾皆媒’,這是我們共同獻給改革開放40年的禮物。”

還有更多的時光故事,等著人們慢慢品味。丁偉說,接下來,時光博物館會啟動全國巡展,也許會去上海、深圳、天津、西安、廣州……但是先去哪裡,由用戶意見來決定。

中國有我,時光有我。穿越時光的隧道,人們更加感念共同走過的不尋常道路,感慨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中國奇蹟。這一深度也讓現場參觀的遊客有所感,有所悟。

而在時光博物館裡,人民日報亦不再是一個高冷的官媒符號,而成了一位有血有肉,有憂有樂的“人”。

“他”在粉絲中尋找“錦鯉”,給他們送上珍貴的禮物;

“他”會安慰弄丟了定製日報的微博網友,並承諾給他補寄一份報紙;

“他”甚至從屏幕後面走出,站在時光博物館二樓的舞臺上,縱情歌唱。這也是人民日報的記者編輯們第一次走上舞臺,以不一樣的方式和大家見面。

“時光博物館”北京站圓滿落幕了

我們把與你的時光

唱成一首歌送給你

感謝時光,感謝你

時光的故事會繼續下去

屬於中國的故事

屬於改革開放的故事

屬於你我的故事

會有更精彩的篇章

等我們去書寫

時光裡的,終會再見

時光博物館,很快再見

中國有我,時光有我!

下一站,我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