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是瓦岗的战神,瓦岗最后的胜利者,被李世民猜忌一生重用一生

上一篇写了李勣活祭单雄信,这次写写他的独门绝技。

纵观整个唐史,只有李勣是被皇帝猜忌一生而重用一生的人,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能坐稳庙堂的手段。李勣十七岁参加瓦岗军,七十八岁死在唐高宗总章二年,这也是李勣灭高句丽的第二年。他戎马的一生,在大唐帝国版图最大化后,安然地离开了。这样的一位将军,是靠什么绝技高居庙堂60年?看看他年轻时候的做的事你就知道了!

李勣

李勣是今山东菏泽人,出身于豪强家庭,家里非常有钱,佣人成群。他和父亲徐盖一样都是乐善好施之人,喜欢做慈善事情。不过李勣并非那种贪图享受、什么也不懂的二世祖,他眼看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当机立断,要自己掌握未来的命运。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翟让在瓦岗聚众起义,李勣也来加入。李勣这时才十七岁,却已经很有想法,他劝翟让说:"这里的乡亲都彼此认识,不好打劫,不如去宋、郑两州,那里离运河近,商船特别多,去抢劫生意人,就够咱们兄弟过活啦!"翟让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果然在运河上抢了无数财物,队伍迅速膨胀。

瓦岗军的发展势态良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豪杰,如王伯当、单雄信等都当了小头目,李密当时参加叛乱失败,也亡命来此加入。李勣见李密的名号更响、领导能力更强,就劝说翟让让位给李密,以扩大影响力。李密成为瓦岗军的最高统帅,非常受拥戴。后来李密和翟让之间产生了矛盾,义宁元年(公元617年),李密在他人劝说下用计杀死翟让,身为翟让部下的李勣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中,脖子被乱兵严重砍伤。虽然李密将李勣扶入帐中,还亲手为他上药,并让李勣分领了翟让的旧部,但在李勣心里已经是块硬伤。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密被在洛阳称霸的王世充击败,本想去投靠镇守黎阳的李勣,但听到旁人说:"李勣当年被砍伤脖子,差点死掉,现在去投靠他,他一定还在记仇。"李密左右为难,在自杀未遂、意志崩溃之时,入关降唐。李勣全面接管了李密的势力范围,东至于大海,南至于长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瓦岗军败了,李勣却是最后的胜利者。

有一天,他的军营里来了一个神秘的客人——李密的部下魏征。魏征本来是个道士,和李勣、单雄信都是老朋友,那会已在唐高祖李渊手下当了秘书丞,来劝降李勣。李绩同意归降,不过他也不是纯粹的武夫,也还颇有一番头脑,他当即说:"我不能上表,我的部下和土地都是李密的,要是我拿主子的功劳去换取富贵,那是我的羞耻。让李密献给唐皇帝吧!"于是他做了个报表,详细记录了手下的州县名数及军人户口,派人献给李密。唐高祖见李勣没有给自己的降表,只有给李密的信,感到怪异,听使者说完李勣的意思后,非常高兴,称赞李勣是个好臣子,封他做黎阳总管、上柱国,加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良田五十顷,并入住长安城的一流豪华区域。李勣这人的独门绝技不是他的武艺,而是他能随时祭出双重标准,把本来矛盾的事情处理得面面俱到,人人满意。他投降投得新旧主子都非常满意,自己也名利双收,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隋唐小说误导了很多人,抹杀了很多英雄。再者,李世民把李绩排在凌烟阁第23位,又让许多人相信了小说中的描写。很多人看见23这个数字便小瞧了他,殊不知这正是李世民猜忌他的表现。

李勣在国家大义、兄弟情分和个人荣辱上,会坚持选择国家大义。他的双重标准是指对于同一性质的事情,会根据自己的好恶,利益等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判断。这正是他的智慧之下所产出的独门绝技,论打仗,他能与李靖平起平坐;论谋术,李靖万万不如他。整部中国古代史,多少名将死心塌地在战场抛头颅洒热血,最后都不得善终。而李勣可以说,他是最懂皇帝内心的人!李渊、李世民、李治想对他怎么着,他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