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陈宫恨曹操缘起一座城和一个人

《三国演义》中,陈宫是因为吕伯奢一家的惨死而开始痛恨曹操的,但是真正的原因其实是一座城的毁灭和一个叫边让的人的死亡。

  边让,字文礼,衮州陈留郡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县)人,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名士。他博学善辩,宾客满堂;长于诗赋,名噪一时。大将军何进听说他的才名,征聘为令史。后来,边让屡次升迁,官至九江太守。

初平年间,东汉王室大乱,边让弃官回到故乡。他虽然选择了放弃功名,但还是一直关注着政局的发展,并没有忘记君王社稷。

初平四年(193年)发生的一幕人间惨剧,燃起了边让胸中不可遏止的怒焰。这个惨剧就是徐州屠城,惨剧的制造者是大名鼎鼎的曹操。

曹操在击溃黄巾军之后,邀请父亲曹嵩到濮阳与自己一起生活,但是曹嵩一家在经过徐州的时候,遭到了徐州刺史陶谦的部将张闿的伏击,不幸全家遇难。曹操得知噩耗后,亲帅大军杀向徐州为父复仇。陶谦不敌曹军撤走,曹操便屠杀徐州百姓泄愤,“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边让为那些不幸死难的无辜百姓深感悲愤不平,对曹操血洗徐州的残酷行径非常痛恨,禁不住在公共场合对曹操进行口诛笔伐,沉痛批判。世家子弟出身、文人习气浓厚的边让就对曹操阉党之后的身份不屑一顾,所以在批判曹操时语含讥讽,充满鄙夷。边让在当时很有名气,深受兖州官吏和士族阶层敬重,所以,他的“讥讽”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对曹操在兖州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当时,兖州刺史刘岱刚刚在与黄巾军作战中为国捐躯,以张邈、陈宫为代表的兖州官吏和士族阶层原本主张由曹操接任兖州牧,但在徐州屠城血案发生之后,他们对曹操的残忍产生了恐惧心理,开始犹豫是否迎接曹操进入兖州,而边让对曹操的批判则促使了他们的拒曹。

眼看着兖州这块即将到手的肥肉要丢,曹操终于按捺不住胸中的怒火了,他向边让举起了屠刀。据《资治通鉴》记载:“操闻而杀之并其妻子。让素有才名,由是兖州士大夫皆恐惧。”曹操杀死边让本来意在杀鸡儆猴,给那些对他抱怀疑态度的人一个下马威,但其后的事态发展证明,他这个行为明显失算,并且引发了严重的后果。

徐州屠城让兖州官吏和士族阶层已对曹操产生了恐惧,而杀害边让则引发了他们更大的恐慌。于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刚直壮烈的陈宫,对曹操彻底失去了信心,联合几人转而劝说手握衮州实权的张邈,要他放弃心狠手辣的曹操,选择能征善战的吕布。张邈听从了陈宫等人的建议,“以其众潜迎布为兖州牧”。

从此,陈宫就开始死心塌地地辅助吕布攻打曹操。可惜的是,能征善战但没有心机的吕布最终被曹操打败了。不幸被俘的陈宫万念俱灰,决意赴死,为后人留下了一曲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悲壮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