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逃跑时将孩子几次三番推下车,真的只为自己逃命?恰恰相反

公元前205年,刘邦率军占领了项羽的老巢彭城,正在高兴的时候,项羽突然杀回,打了刘邦一个措手不及,几十万大军土崩瓦解,刘邦乘坐夏侯婴的车子赶紧逃命,临走时拉上了自己的一儿一女,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主了,然而《史记》记载在逃命的过程中,汉高祖刘邦多次将两个孩子推下车,仿佛他只顾自己逃命,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关于汉高祖刘邦逃跑途中推孩子下车这件事,我认为此事被过度或者说错误解读了,为什么就一定要认为刘邦是为了自己逃命才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推下车的呢?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更有可能的是他为了让孩子逃命才那么做的。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刘邦,自己两个孩子在车子上,能不能逃出生天一点儿谱都没有,这时换作你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很显然,如果追兵追上的话,假如车上只有你自己,那么无论是活捉还是杀掉,就只是你自己的事了,而如果两个孩子也跟着你的话,那无疑等于一起送命,所以如果让两个孩子下车,就近找隐蔽的地方躲一躲,或者跑到附近的村庄和人家里面躲避一下,人家看他们是两个小孩子通常也都会收留的,那么他们两个就很容易活下来了。

我们再退一步讲,假如这两个孩子被刘邦赶下车之后,在路上被追兵发现了,但是那又怎么样呢?只要追兵不认得他们,不知道他们是刘邦的孩子,也是没理由要杀掉他们的,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问都不问就赶路追刘邦去了。

所以,刘邦之所以把孩子推下车,考虑的不过是为了孩子能活命,根本不可能是为了减轻车子的重量,想想看两个五六岁的孩子能有多大的重量呢?相对于马拉的车子,以及刘邦和夏侯婴,两个孩子在车上对车辆速度并不会有多大影响。

世人之所以对这件事有理解上的极大偏差,也怪司马迁当时没有说清楚,也可能是他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司马迁对刘邦的很多事都有中伤之嫌),导致世人以为刘邦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要了,实际上他的“不要”才是真正的“要”,假如项羽的追兵真的追上了刘邦,那么他们爷仨可真的就交代了啊,作为孩子的父亲,刘邦肯定不希望孩子跟着他做无辜的牺牲。

所以每当刘邦把孩子放下车之后,夏侯婴就把孩子抱上车,刘邦虽然生气,然而由于心里舍不下孩子,他也默认了,结果考虑一下后,还是觉得把他们送下车更安全,就又放下了车,然后夏侯婴又抱上了车,如此再三,而夏侯婴之所以这样做,应该是他认为自己有办法摆脱项羽的骑兵,或者认为逃跑的时间足够用,毕竟在刘邦三次推下孩子夏侯婴三次抱上孩子,耽误了这些时间,追兵都没有追上来。

也许正是由于司马迁《史记》中对刘邦带有自己主观意识的描述原因,导致世人大都以为刘邦很是无情无义,其实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真的无情无义的话,那么还有谁会愿意跟着他混前途呢?而刘邦的成功,却正是因为他身边汇聚了天下英才,他和大家同心同德,让大家做到了群策群力才达到的,对别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对自己的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