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平水韻和新韻?

酒幹湯賣無


問題:如何評價平水韻和新韻?

......

前言

新韻是相對於古韻來說,古韻是以平水韻為代表的從隋朝切韻一脈傳承下來的韻書,是千百年來讀書人作詩寫賦的押韻官方標準。

一、什麼是古韻?

唐朝進士科考試要靠律詩和律賦,依據的就是官方的韻書《唐韻》、到後來的大宋廣韻、集韻、平水韻、清朝的佩文詩韻、詞林正韻(詞韻)都是詩人押韻的標準。

古人所用的韻書是政府制定,科舉考試必須遵循的準繩,不依照韻書作詩就是落韻,在科舉考試中可能會落第或者降級錄取。

二、新韻

新韻有民國時期的中華新韻(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1941年10月10日公告,共列出十八個韻。)

有中華詩詞學會在2003年 公佈的新韻、還有今年大力推廣的中華通韻,據說《中華通韻》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的,具有一定的官方性質。

中華通韻有點類似古人的官方韻書,區別是古人科舉考試必須依此作詩,今天詩歌已經沒有了這種地位,因此在詩人那裡未必得到認可。還是有大量的詩人採取古韻作詩。

三、古人落韻的後果

古人科舉落韻的後果很嚴重,很多人直接出局,也有幸運一點的人。

1、高心夔 平生雙四等,該死十三元”

例如《狀元郎被詩韻絆倒 曹雪芹馬失前蹄 什麼是該死十三元?原創 老街味道 2018-11-05 06:33:50》,這裡講了清朝大臣肅順的幕僚高心夔雖有狀元之才,但是因為考試的詩中落韻,被降為四等,受到了同門王闓運的笑話:“平生雙四等,該死十三元”。,”負幹濟之才,士不得志,年未五十鬱郁以歿。"

2、宰相落韻

也有更幸運的人,《落韻的幸運舉子竟然狀元及第 杜甫蘇東坡們作格律詩也落韻嗎?2018-10-29 06:28》,據《宋史 列傳第四十一》中記載:李迪、賀邊有時名,舉進士,迪以賦落韻。落韻的李迪雖然律賦落韻,還是中了進士,文天祥在自己的文章裡還寫到:

國初,諸老嘗以厚士習為先務,寧收落韻之李迪,不取鑿說之賈邊;寧收直言之蘇轍,不取險怪之劉幾。

李迪這個人不一般,後來他兩度官至宰相,晚年以太子太傅致仕。

四、 今天的詩人作詩用什麼韻

今天的人作詩用韻當然是自由的,高考不考、公務員也不考,所以您作詩隨意得很,不過如果想更好地理解古人作品,還是習慣於古韻作詩好一些,這樣的話,在我們學習古詩時更容易理解。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閱讀《雨霖鈴》《滿江紅》時,您就知道這是押入聲韻,而不是古人作詩詞不押韻。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我是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寫楹聯必須按照聯律來寫,否則,你在有獎楹聯寫作比賽中,儘管內容再好,若不合聯律,會棄而不.用,取消其參選資格。當然,新生韻與平水韻均可用,但不得混用。

楹聯更講究聯句的意境,字詞的凝鍊。有人說楹聯是格律詩濃縮出來的精華。短短的一副聯句高度概括了作者的.情志。

關於談到平仄問題,是用平水韻還是用新生韻,多年來在楹聯刊物上有眾多的爭論。我談一點我的感受和認知:

首先我們應該弄清楚詩詞及楹聯為什麼要講究平仄,其作為文學寶庫中一種獨到的文學載體,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有一種抑揚頓挫,快炙人口的歌樂感。廣大人民群眾之所以喜愛這種文學形式,及其所彰顯的魅力就在於如此吧!

平水韻就是古韻,這是古人遺留下來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有責任去研究,去探討,去掌握。但未必要繼承!

新生韻就是普通話的韻味,1958年普通話已經向全國推廣,已有60年的時間,那時你7歲上學,你己將近70歲,還有多少人會古韻?有的人在一味地抵毀新韻,說什麼"寫詩詞,楹聯只有古韻才能顯示其魅力"。這讓人有點匪夷所思,難以理解。試問,你見過古人說話嗎?你見過古人怎樣讀詩嗎?何必要復古呢?

正如那些文言文,我們今天也來個復古,子也,者也,然也,乎也。這合時宜嗎?

海外僑胞,港澳臺胞,國內8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不懂普通話,懂點古韻,要允許他們用古韻,你明明學得是普通話,學得是新生韻,何必又要勉強去用平水韻呢?

應該看到新生韻有著頑強的生命力,若干年後必將完全取代平水韻!





聞聲36


新韻或通韻用來朗讀新創作的格律詩,

平水韻或詞林正韻用來鑑賞唐詩宋詞。

兩者完全可以並行不悖。

格律詩與小說、雜文等其它文學體裁不同之處,除了更為短小精煉、寓意深遠以外,還有吟詠誦讀時因為音調的富有規律性變化而帶來的美感、意境等方面的享受,所謂吟詩誦詞便是如此了!

使用平水韻還是新韻,完全存乎一心,在於個人喜好,不必強求。

一首好的格律詩,只要符合其基本規範要求,更重要的判斷標準是它的格局(立志、立意、立言)、內涵、意境和文字運用能力,押韻只是格律詩的基本要求,並不是判斷其優劣的唯一標準。


臨江仙島客


在今年四月便收到《中華通韻》韻表,也沒感覺很複雜,花上一個半個鍾,就基本能弄明白。



立項、發佈新韻,也是預料中事。畢竟《中華新韻》已用這麼久了。專家學者們完全有理由藉此申請些課題經費,反正閒著也是閒著,說不定還能借此拿個什麼獎,將職稱升上一級。

從《中華新韻》18韻到《中華新韻》14韻。又到現在公佈的《中華通韻》16韻。又或者過一年半載,如果經費能下來,重新修訂個14、15韻的,這點大家不必覺得奇怪,也不必太在意,在當下,這都很正常。

真的,不必太在意。推崇《平水韻》和《詞林正韻》的,繼續用此韻創作便好。追隨“新韻”的可能要辛苦些,重新學學通韻,但這也不會難。而我自己,寫格律詩一定還是用《平水韻》,填詞一定還是用《詞林正韻》,這叫以不變應萬變。

當然,我不反對別人用通韻,甚至一些初學者對通韻暫時還沒有把握的,都可以要我幫忙較較律。



我覺得,一個真正寫詩的人,用什麼韻都是一樣的寫。我們玩共詠時,不也經常拾韻部、甚至限韻字嗎?在頭條不也常讀到一些很不錯的步韻詩嗎?我也說過,學習平仄韻律,不管新韻舊韻都是件很容易的事,難的是你能寫出流暢、合律、達意的句子。

《中華通韻》要在學校強推。這也不必大驚小怪,課題本來就是教育部參與立項的。如真能在中小學推行,則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至小說明,在中小學也要開始學習詩詞創作了。只是辛苦了老師,在講解唐詩宋詞時,要費多些時間講講平水韻。

《平水韻》和《中華通韻》是不同的韻書,在創作上沒有什麼可比較和評價的。這年頭,用通韻也好,用不通韻也好,都能各列出大堆的道理。


筱靜詩詞書院


所謂平水韻是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其書今佚),是更早的206韻的《廣韻》的一種略本。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絕詩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出韻、錯用。“平水韻”是由其刊行者劉淵原籍為江北平水(今山西臨汾)而得名。

所謂新韻,通常我們所指的是2005年5月由中華詩詞學會頒佈的《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是以普通話讀音為標準的,但個人感覺這本韻書還是有一定的缺陷的,典型的如十一庚 eng, ing , ong iong同韻的問題,實際上這些韻用普通話讀起來並不押。

關於平水韻和中華新韻之爭,是現在詩友或聯友中比較熱門的話題,個人觀點,今人寫詩是給今人看,又不是給古人看的,所以,筆者覺得新韻更符合當代人的閱讀習慣,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而平水韻你雖然可以不用,但卻不能不識,因為古詩用的都是平水韻,就像我們現在寫漢字用簡識繁一樣。

文末附上筆者原創的打油藏頭詩對聯知識和詩詞知識,請各位指教。

【對】仗需工整,當先字數同,

【聯】意相映照,關鍵看內容,

【知】曉平和仄,還需詞性通,

【識】別斷句處,最後必成功。

【詩】分古近看格律,押韻合轍順口吟, 【詞】有詞牌嚴限定,字詞填入仄平循, 【知】悉詩律明對仗,五律七言妙句擒, 【識】韻需知平水韻,經常運用自隨心。


藏頭詩評


《中華新韻》和《平水韻》並駕齊驅,雙軌運行,共同肩負著“倡今和知古”的責任。

《中華新韻》是“倡今”,當代人創作詩歌給當代人看,當然要用普通話進行。

《中華新韻》的應運而生,首先會使中國詩詞創作的隊伍越來越壯大,越來越年輕,當今中國詩詞的創作人才,就會從青黃不接變得後繼有人。

但是,在一些探討論爭中,疑慮者出自種種擔心,情緒非常牴觸,對《中華新韻》的推廣消極對待,更有少數人公開反對《中華新韻》。在《悟空問答》使用《中華新韻》的創作者們,就屢屢遭受其指怒斥和刁難。為此,有必要將《中華詩詞協會》關於詩韻改革的方針和精神,以及對疑慮者的答覆,簡要擇轉如下。

詩韻改革不是要取消《平水韻》。

《中華新韻》是為了“倡今”,而“知古”中的“古”字,就是指的《平水韻》。提倡新韻,只是由《平水韻》的“單軌”變成“雙軌”,所以千萬不要談“新韻”變色,懷疑是要取消《平水韻》。

《平水韻》已是歷史定論。

詩韻改革,只是要改以前只准用《平水韻》的“單軌制”,建立和“新韻”的“雙軌運行”。至於《平水韻》本身有無需要修訂完善之處,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不屬於詩韻改革的範疇。

詩韻改革不是要讓大家用今韻去讀古聲。

“知古”就是要學習《平水韻》,懂得入聲字,繼承古典詩詞的傳統。不但如此,還要精研《平水韻》,精通入聲字,所謂“倡今知古,雙軌運行”就是這個意思。詩韻改革只是要建立以普通話為基準的新聲韻系統。若要復古朗誦,按照《平水韻》即可。

不依《平水韻》能算舊體詩嗎?

舊體詩的標誌並不僅僅是韻,而是體式,風格,神韻等諸多方面。韻僅僅是一個形式因素,而且並非是決定因素。《平水韻》是以宋音為依據劃分的,時過“音”遷,代有新韻,這是歷史的必然規律。《平水韻》對宋以前的古音來說,如《詩經》《楚辭》相去甚遠,與唐韻也多有異處。難道宋以前的詩詞,就不是舊體詩嗎?

方言雖有入聲字,但不能作為國家,民族的代表語言。

《平水韻》也是以當時流行的“官話”為依據,並未囊括當時所有的方言。當今的“官話”普通話裡已沒有了入聲字讀音,所有新韻必須以普通話為依據。

理解和把握好“倡今知古,雙軌運行”的方針,可以免去一些人不必要的擔心和疑惑,可以減少一些無畏的爭議,讓大家更能把精力集中到詩韻改革的大業上來,創作出不愧於新時代的詩歌作品。

總而言之,《中華新韻》是以普通話為基礎,以《新華詞典》的注音為依據,以“同聲同韻”為劃分標準,制定新的《中華新韻典》與《平水韻》雙軌並行,同時作為詩壇的正式韻書發行,是詩韻改革的基本任務。



默金cc


個人覺得,平水韻和新韻都是語言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屬於歷史唯物主義。平水韻和新韻雙軌並行,“雙懸日月照乾坤”,讓人覺得不倫不類。




總體來說,中華新韻比平水韻簡單多了,對於繁榮詩詞創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音韻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新韻並不完美,尚需進一步修訂和完善。新韻從十八韻改為十四韻,又改成了十六韻,改來改去,一直處於發展之中。


本人是一個泥古不化的人,一直提倡平水韻,但是並不反對中華新韻。不是說新韻不好,而是不符合本人的創作習慣。本人覺得,平水韻也十分簡單,稍微用一下心就能學會。平水韻如今已處於成熟階段,像一個穩重、魅力十足的成功人士。中華新韻呢,尚處於懵懂無知的孩童階段,雖然前途光明,但是本人對其不屑一顧。

詩詞有四個要素,押韻、四聲、平仄和對仗,如此看來,新韻除了四聲做不到之外,押韻、平仄和對仗都能做到。普通話裡沒有入聲字,所以新韻只有平仄。如此看來,中華新韻和平水韻的最大區別就是隻分平仄,不辨入聲。新韻裡沒有入聲,就好像先天性殘疾一樣。普通話是有先天缺陷的,如果某一天,中國的語言以粵語為標準發音,中華新韻馬上就成一篇廢紙了。

平水韻是以宋代的音韻為標準劃分的,時過境遷,已不適應於當代的普通話,但是其依舊適用於舊體詩。創作舊體詩,我只用平水韻。但我並不反對新韻,“詩言志”,只要能夠寫出優美的詩賦,用中華新韻也是可以的。


層城鵷雛


他媽的,這裡好多白痴! 簡單的說,普通話成音,十三轍,媽的,亂死了😔平水韻,四聲。注意,普通話是偽四聲,變成音符,哆,咪,發,啦(簡譜1、3、4、6),一個自然調都沒有,所謂五音不全。 平水韻,陰陽平上去入,(簡譜1234567i)一個自然調,五音加文武二絃即七音(1234567多瑞秘法所拉起),再加老子字等半音轉調,合起來即(1234567i) 請問你普通話五音都不全還意淫唱格律,格律對應公尺,編音樂用的,還管節奏,你普通話創造出來都不是寫詩填詞搞吟唱編音樂的,所以,自古五絃七絃等多種樂器都是對應公尺格律四聲,普通話的用不上啊,所以,平水適合格律詩詞,如果硬用五音不全的普通話,不但貽笑大方,而且讓懂的一頭黑線,看你在那裡理直氣壯的瞎弄簡直觀之慾嘔。 其實,普通話可以自我編一個格律,適合普通話的,或叫新律,用普通話韻。但是從普通話最初的雛形《中原音韻》到現在,都沒有人搞出來過,本來有人想將普通話作北曲速成韻,但是還是切不進音樂裡,現在普通話填唱歌的歌詞都是普通話自動變聲變調,它勉強可以唱四個音,其他三個唱不了,跛腳鴨,啐!!!


邁克爾35


先說下新韻就是我們普通話的韻

其實韻一直在我們身邊,有交流的地方就有韻的存在,漢語就是這麼奇妙。比如順口溜,山歌,民歌,還有有時候我們不經意間說出來的順口的話,還有文言文都有韻的存在。總之只要我們覺得順口舒服這就是韻的作用,這也是漢語的妙。只是一般人根本不知道這是韻,只是覺得順口舒服,只有文人才知道這是韻。詩歌的押韻可以追述到詩經,經常讀詩經的人都知道詩經是有韻可以追尋的,說明在春秋以前我們的先人就已經會在詩歌當中押韻了。

那究竟什麼是韻呢?韻既神奇神秘又奧妙,簡單的說韻就是單字尾音相同相近的字。今天的普通話拼音簡單的說就是韻母相同相近的字。比如:光guang霜shuang鄉xiang:光和霜的韻母都是uang所以同屬於一個韻,而鄉的韻母是iang他雖然和光霜的韻母不同但是讀起來尾音相同,也就是讀起來相似所以他們也是同韻的。還有些特殊的比如支zhi和衣yi很多人以為他們的韻母都是i其實不是的,支的韻母是i而衣的韻母是 -i 可以仔細讀下的確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不同韻。我們把這些韻母相同相近讀起來尾音相似的字整合起來就是同韻的字。我們押韻的時候就押這些字,比如光霜鄉行剛芳當等等韻母相同相近讀起來相同相近的這些字。我們看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光霜鄉就是押韻而且同屬於一個韻。關於韻律書大家可以參考中華新韻十八韻。韻是靠感覺的,不是靠死記硬背,死記硬背那就失去了韻的意義。要想感覺到韻,漢語拼音要過關,拼音不過關的人發音就不標準。不標準那麼就感覺不到韻,感覺不到韻那麼就永遠不能走進韻的世界,那麼也更不用談在詩中押韻。

現在我們既然瞭解了韻那麼詩當中究竟怎麼押韻呢?唐詩押韻不管是絕句還是律詩押韻都壓偶數句的位置,就是一句中最後一個字押韻。當然第一句是可壓可不壓的。比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們看霜鄉是偶數位置用的都是同韻的字所以押韻了。第一句的光是可壓可不壓的,但是他還是壓了這是唐人的用韻習慣,第一句可壓可不壓。還比如我們看: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這首白居易寫的偶數句的開和來是同韻的韻母都是ai讀起來也相同所以是押韻的。而第一句的盡和他們不是同韻所以這首第一句是不押韻的,所以第一句是可壓可不壓的。

還有個問題就是我們會發現我們讀唐詩的時候發現很多唐詩讀起來不順口。是不是有這樣的感覺呢?相信都有這樣的感覺。比如這首,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相信今天的人用普通話讀起來都是不順口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下面請讓我一一講解。我們看這首的偶數句天和船。天的拼音是tian韻母是ian,船的拼音是chuan韻母是uan。我們發現韻母不相同,而且讀起來也感覺尾音也不相同也不相近根本就是不沾邊,所以以普通話的標準來說天和船是不押韻的。那為什麼古人認定這兩字是押韻呢,難道古人不懂韻嗎?其實不是這樣的。唐朝距離今天已經一千多年,這一千年來音到了今天已經有所變化,天和船在唐朝讀起來是順口的是同一個韻,只是到了今天音調已經變了所以我們讀唐詩很多讀起來就感覺不順口,其實都是音調已經變了的緣故。年代久遠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也許有些人會說用粵語和吳語讀起來是通的,就直接認定粵語和吳語就是唐朝的音。其實近代以來很多研究者早就研究過了,粵語和吳語也和普通話一樣也不能全部讀通,有也只是部分保留不是全部。所以那些研究者一致認定唐朝的有些音的確消失了。

現在我們說下平水韻,平水韻是宋人根據唐人的用韻情況而編的韻書,大致可以和唐人的韻對的上。所以我們要想參考唐詩的韻可以看平水韻來對照。其實隋唐用的是切韻大致應該和平水韻差不多。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韻,隋唐的切韻前面還有聲韻十篇,前面還有詩經的韻。為什麼每一代都有自己的韻呢?因為當代人讀前朝的詩發覺很多都讀不順口,其實是音調變了的緣故。所以當代人只能根據當代的音調壓自己的韻。我們近代編的韻書有,民國的十八韻,共和國的十四韻,都是根據當代的讀音編的。

說了這麼多大家應該對韻都瞭解了吧!今天我們用韻就變的非常簡單了,古代沒有拼音只能靠感覺遇到不會認的字不知道怎麼辦,難度非常大。我們今天有拼音就簡單了,遇到不會認的字一查拼音就知。韻母相同相近讀起來尾音相似的就是同韻的字,太簡單了,所以生在現代是幸福的。

怎麼看完現在是不是感覺韻很簡單了,韻母相同的就同韻的字,讀起來尾音相同的就是同韻的字。有些韻母雖然不相同但是讀起來尾音相同所以也是同韻的字,比如八ba,家jia,花hua,這三個韻母分別是a, ia,ua都不相同但是讀起來尾音相同所以都是一個韻。熟悉了這些根本不用韻書,寫詩押韻自然而然順口舒服。


隹周


歷來的各種古韻和新韻,如平水韻等,都是作為一種規矩,想把海量的中華文字的發聲統一到詩韻上來。其實這是辦不到的。因為今古不同,地域有別,作為一個模式統一全國,如同讓國人同吃一種食、同穿一式衣,可能嗎?就是一種入聲字,足以令人難辨。從來沒有人徹底清楚無誤。就是詩仙、詩聖和若干詩詞大家,誰的作品完全達標?不是他們不懂,地域和習慣使然。時到現代何必強搬那些不現實的古韻?使大量初學者發矇。怎麼辦?讓古漢語的平上去入四聲遠去。用現代漢語的一、二、、三、四(一、/、V、丶)聲韻,一、二為平聲,三、四為仄聲,按新華字典查字的平仄,既可作詩。不要什麼雙軌制的混亂。詩家將工夫用在當處,不用在勞而無功的古韻上。但平仄律科學照學照用。敬請名家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