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懂隋唐史,读懂已是中年人

一、

公元624年,是创业黄金时代终结的一年。

杜伏威暴卒于长安、辅公祏兵败江淮,天下再没有能与李唐相抗衡的力量。

再往前推几年的话,画面会更精彩的:

窦建德、王世充被李世民一朝击破,宇文化及、刘武周、罗艺终究是在沙滩上裸泳。

还有无数的英雄豪杰,成为点缀强者的炮灰。

时代大潮风起云涌,无数创业者们白手起家,纷纷到纳斯达克敲钟上市,称王称帝。

当风云急转直下,创富神话就露出马脚。

真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真干净。”

时代造就英雄,也把草根创业的列车停止在624年。


二、

彼时创业的风口,开始自14年前。

611年,隋炀帝给朝鲜人发了一条信息:“亲,约么?”朝鲜人吓尿了,赶紧回他:“不约,叔叔我们不约。”

隋炀帝不管,召唤百万大军就呼啦啦去了。

我们平时几十人的春游都会折腾的鸡飞狗跳,不是水壶没带就是干粮不够,更何况百万人的武装大游行。

官员们为了拉人头、攒粮食、完任务,把无数农民兄弟们折腾的倾家荡产,大家心里都憋着一把火。

旧的秩序松动,蕴藏着无限的可能。

山东人王薄是最早看到机会的人,他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跌跌撞撞的拥抱时代,成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他号称“知世郎”,号召大家抵抗朝廷。

紧接着是河南人翟让创建瓦岗集团,河北人窦建德在高鸡泊成立了小作坊。2年后,杜伏威和辅公祏也辍学创业。

在时代大潮的激荡下,没有人能抵挡得住诱惑。

有能力的拉队伍当老大,能力不足的就瞅准机会,加入一个有潜力的创业团队,争取拿到原始股,将来上市后变现。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三、

在创业时代开始的几年,流量很充足。

和陈胜吴广们一样,王薄也没什么大本事。

但就靠着风口的机遇和《无向辽东浪死歌》的噱头概念,第二年,他的产品(地盘)就拥有数万付费用户(军队)。

这在旧秩序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奇迹。

发展最迅猛的是瓦岗集团,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实在好。

众所周知,河南的人口多,意味着流量足。而驱动这些流量的,却是一种全新的模式——社交。

翟让、王伯当、单雄信、徐世绩等人,不是朋友就是老乡,就连瓦岗集团的成员都基本上沾亲带故。

其凝聚力显然不是其他团队可比的,瓦岗很快就一枝独秀。

“社交+流量”的模式,让“瓦岗”成为最响亮的品牌、最闪耀的团队,常年霸占创业风云榜上的第一名。


而窦建德和杜伏威走的是另一条路子。

身处河北和江淮,人口红利不足;

自己又出身贫苦,没有社交资源。

怎么办呢?

他们只有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白手起家,所以在他们的思维里有一条定律:

“想要得到,唯有用力去拼。”

于是,我们就会看到一些不同于其他大佬的画面:

窦建德用宽宏大量的作风起步,

杜伏威用亲自上阵来号召三军。

他们的团队成员和用户基本没有社交关系,靠领袖魅力、产品风格再加上垂直的领域,也闯出一番天地。

当创业者们奔跑起来,两耳生风的时候,感觉世界都是属于他们的。


四、

很多创业者的背后,都有一个投资人:突厥。

宁夏的白榆妄、山西的魏刀儿、刘武周、梁师都,甘肃的薛举、李轨,东北的高开道,都是拿到突厥的天使投资,才发展起步。

在那个年头,创业公司如果没有得到突厥的投资,都不好意思出门跟人打招呼。

谁叫国际资本就这么财大气粗呢?

一时间,北方遍布“突厥系。”

在这种形式之下,那些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的大佬们,也必须得到突厥的投资,起码要挂靠在突厥的名下。

背靠大树好乘凉嘛!

窦建德、王世充、李渊......他们都是本土的创业公司,但如果不加入“突厥系”的大家庭,就会面临腹背受敌。

来自突厥的直接打击,和小弟们的围攻。

在强大的国际资本面前,本土的豪杰们艰难生存。在这个大时代,谁都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自由和尊严,那是什么玩意?


五、

618年左右,创业者们集中上市,收获的季节到了。

窦建德的小作坊长大了,随着响亮的敲钟声,“大夏集团”挂牌上市。眼看着股票走势上扬,投资者纷纷跟进。

没多久,窦建德的身价就达到几百亿。

瓦岗集团稳坐第一把交椅,看似问鼎天下指日可待。杜伏威没有独立上市,而是依靠在大隋的名下,被封为楚王。

曾经的泥腿子,赶上风口都上天了。

短短几年时间,就从一无所有走上人生巅峰。权势、地位、美女,应有尽有。

成功的焦虑让无数人蠢蠢欲动。



617年,太原的一对父子决定创业。

经过几年的风起云涌,红利基本被瓜分殆尽。不过这对父子好像不太着急,毕竟有自己的独门秘籍。

他们是李渊和李建成、李世民。

50年前,宇文泰带着一帮内蒙古人来到关中创业,成功以后就设立了8个柱国大将军,他们连同地方上的门阀,一起垄断了所有资源。

这就是陈寅恪先生说的“关陇集团。”

李渊的爷爷李虎,就是八柱国之一。

他们相互联姻、交友、做官,几十年来以来,他们都是亲戚套亲戚、朋友加朋友,手拉手把中国统一了两次。

现在,他们决定再出江湖,重新统一中国。

这就是李渊父子的第一个背景——深度社交。



可如果只有社交的话,还不足以和瓦岗集团竞争,人家的新任CEO李密同志也是“关陇集团”的人,凭什么听你的?

李渊的第二个绝活叫“线上+线下。”

他经过实地考察和听取报告,就发现了其他人的致命弱点:口号喊的震天响,可根本不能落到实处。

比如窦建德说“为农民服务”,可他常年处于战争状态,根本没有精力考虑农民兄弟,导致假冒伪劣的东西很多。

比如瓦岗集团,“社交+流量”的路子走的很顺利,却偏偏要打造名人效应,把贵公子李密推上前台。

堂堂的瓦岗集团成了贵公子的独角戏,普通群众说一万句都不如人家一句响,心都凉透了。

比如杜伏威在冲锋陷阵上很厉害,但格局小。

这样一看,问题就比较简单了。

李渊出身高贵,手中掌握着大量高质的社交人脉。摸清楚了时代脉搏,知道用户想要的是什么,尽力满足他们。

还有一个“大杀器”李世民,为他开拓市场。

在别人看来红利消失的时候,创业者李渊却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真正让李渊胜利的是第三个秘籍——买买买。

大家出来创业,都是为了混口饭吃,能和气生财绝对不会打打杀杀。于是李渊就开了一场发布会:

“我们是统一天下的团队,大家快来加入啊。”

我们在前边说过,有能力的拉队伍当老大,没能力的参加创业团队、拿原始股份。可“有能力”也分大小,对不对?

在岭南有能力的,来长安未必算有能力。

在李渊雄厚的资源、丰富的阅历、流畅的渠道面前,敢说自己有能力的人,实在不多。

于是周文举、杨士林、王薄、周法明等等没听说过的人,都来投降了。

对李渊来说,虽然不认识这些人,但不影响双方的交易。你信任我、我信任你,就可以达成共识,沟通的渠道就是时代打造的平台。

想要官职的,入朝还是地方?

想要股份的,看实力给爵位。

人间自有真情在嘛。

在李氏“三板斧”的威力下,仅仅8年,大唐集团就一统天下。

由于速度快、姿势美,所以道上人称:燕子李三。



六、

624年,草莽龙蛇的时代结束了。

杜伏威投降后,位居大唐的第四把交椅,地位只在李元吉之下。在他的心目中,35岁前退休的梦想实现了。

可他的小伙伴辅公祏在江淮扯旗造反。

唐军派来讨伐他的是李靖。跟托塔天王打架,你以为你是孙悟空啊?不到半年,辅公祏就被传首长安。

杜伏威也被赐死。再加上几年前就兵败被杀的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大唐基本一统天下。

草根创业的时代结束了。

首先来自流量红利的彻底消失。

10年前随便跑马圈地,都会有大把的流量供创业者们挥霍。而各地的人们惊奇于时代的变革,对一切都充满好奇。

于是一拍即合,全天下有几百支创业团队。

但是经过10年的大浪淘沙,创业者们也经过优胜劣汰,角逐出最适合人们的产品——大唐集团。

留下的有留下的道理,消失的有消失的理由。

最重要的是,人口并没有增长,也就没有新的流量涌入。而既有流量全被大唐霸占,新的创业者也就没有开始的土壤。

在这样的局面之下,突厥投资人也束手无策。

创业时代结束了,但新的时代正在开启,机会的大门永远不会关闭,也许只差一个转身。



七、

新的时代有新的玩法,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选择。

徐世勣是瓦岗集团的核心骨干,在瓦岗败落、大唐崛起的关键时刻,投身到大唐的阵营中来。

这个华丽的动作,让他拿到原始股。

从此以后,他就安心在大唐集团努力奋斗,最终成为“凌烟阁24功臣”之一,封为英国公,官拜宰相。

因为功劳大而被李世民赐姓李,现在也叫李勣。

他的新玩法属于创业变现。

那么不属于大唐朋友圈的人怎么办呢?

“五姓七家”的选择是闭门读书。

他们是关东的士族门阀,天生和大唐尿不到一个壶里,当初就支持过窦建德。现在索性就留在老家,种田、读书、科举,等待新的机会。

130年后,“安史之乱”爆发。

这时的大唐继续寻找新的合作者,经过百年积累的关东门阀趁势而起,成为大唐新的支柱。

此后的150年,是属于“五姓七家”的时代。

“荥阳郑氏”连出十几位宰相,号称“郑半朝。”

“清河崔氏”有10位宰相。

“赵郡李氏”连出17位宰相,最有名的是李德裕。

“范阳卢氏”中进士者超过百人,“八相佐唐。”

关东门阀的新玩法,是盘活存量。

既然时代变化已成定局,那就只能调整自己的节奏来顺应时代。适者生存,要学会做个聪明人。

而唯一不变的宗旨是活下去。

只要活下去,就会有无限可能。每个时代都不会缺少机会,缺的是发现机会的眼睛。

当创业时代汹涌而来的时候,所有人都感觉心潮澎湃,但这些人不一定会走到最后。

人心会变法、流量会减少、产品会更迭,但有一技之长并且能把握时代脉搏的人,才能一直走下去。

人生呐,拼的终究是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