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和乾隆的子嗣都不多,为何还要过继出去?

用户68878329


清朝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制度,那就是皇子抱养。这种制度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清代的皇帝刚刚进入北京城就正好赶上了严重的天花,年纪小的皇子容易染病,为了皇帝的安全,这些小皇子就被送到宫外去抚养。第二个则是政治上的考虑。

以顺治皇帝为例,顺治帝有八个皇子,其中四个皇子都没有活下来,而这四个皇子恰好都在皇宫中抚养。为了规避当时北京城大肆泛滥的天花,顺治帝不得不将年幼的康熙送到宫外去抚养。由于顺治朝的经验,到康熙的时候,皇子抱养已经成了一种成文的规定。

康熙时期皇子抱养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就是皇子交给宫外的大臣抚养,比如康熙的皇长子和皇三子;第二就是皇子交给宫内的女婿进行抚养。比如雍正就是不是其生母抚养长大的。

雍正的子嗣过继出去主要还是处于政治上的考虑。因为康熙当政时间很长,所以雍正继位的时候已经四十五岁了,此时的他已经有了四个皇子。由于雍正当时并没有继位,他的四个儿子都是在雍王府中抚养。当然弘历幸运一些,他在宫中由康熙亲手抚养。

当时雍正是有意的让弘历继位的,所以长子弘时自然要受到打压。不过在帝位面前,弘时还是做了一番努力的。据历史学家推测,他应该是和雍正的对手八爷党联合起来了。雍正对此继位不满,所以便对弘时进行了处理。

雍正处理弘时是分为两步的:第一步便是将弘时过继到八爷门下,这样他和弘时便没有了父子名分,毕竟雍正要顾及自己的名声,免得留下一个虎毒食子的形象。第二则是他把弘时圈禁起来,当然另一种说法雍正杀死了弘时。

乾隆皇帝是个什么情况呢?乾隆皇帝一共有17个皇子,三个皇子是在他继位前出生,剩下的十四个皇子则是他继位后出生。古代的皇子存活率并不高,康熙早夭的皇子如下:


皇七子因为天花两岁就夭折了;

皇九子也是两岁夭折了;

黄十三子则是三岁夭折了;

黄十四子则是四岁夭折的;

皇十六子也是四岁夭折的;

同时,大家都知道乾隆活的时间比较长,很多皇子在他在位期间去世,所以乾隆去世的时候,只有四个皇子在世,分布为皇八子、皇十一子、皇十五子(后来的嘉庆)和皇十七子。

乾隆被抱养的皇子便是皇十五子和皇十七子。他们的生母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令贵妃,当时乾隆的皇后擅自剪发,触怒了乾隆,不久以后便出世了,这使得当时令贵妃执掌后宫大事,非常忙碌。这种情况下,这两个皇子才交给他人抚养。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雍正、乾隆把自己的皇子过继出去,为的就是皇位稳固,确保心目中的继承人顺利继位。不过两人还是有区别,雍正纯粹是非常严酷的惩罚性质,乾隆则算是给儿子找个好出路。

雍正过继出去的是皇三子弘时。弘时是齐妃李氏之子,由于前三个儿子早夭(其中第二个没有序齿),都没有活到雍正即位后,所以弘时是实际上的皇长子,加上雍正没有嫡子在世(唯一的嫡子是早逝的大阿哥弘晖),所以从身份上来说,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承原则的话,弘时的继位可能性其实很大。但是众所周知,其实雍正早已决定由四阿哥弘历继承皇位。故而雍正必须做点什么保证康熙晚年的夺嫡惨案不再重演。

雍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设立秘密建储制度,在雍正元年,他就将继承人的姓名写下,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面。继承人不公开,一来是对继承人保护起来,免遭别有用心的兄弟和大臣们的迫害(如康熙晚年大阿哥陷害太子胤礽)。二来也避免继承人骄傲自大,堕落狂妄。这样做虽然可以比较好的保护弘历,但对于弘时,雍正还是不放心。

弘时因为是雍正活着的最年长的儿子,如果他要有心夺嫡,必然诸多朝臣攀附,可能会对皇位造成威胁。而弘时又确实年少放纵、行事不端,为雍正不满。更能从点点滴滴的记载中看出他与雍正最大的政敌允禩走得很近。雍正预感到威胁,在雍正四年正月将允禩等人削去爵位、宗籍后,命弘时做允禩子,意思是与弘时断绝父子关系。三月,将允禩改名阿其那,永远圈禁,九月允禩死于禁所(猜测或被毒死)。因为允禩被夺去宗籍,所以作为他的“儿子”,自然也被撤去黄带子(清朝宗室身份象征),削掉宗籍,交雍正十二弟允裪严加看管。次年八月,年仅二十四岁的弘时郁郁而终。因此,弘时的过继是雍正严酷的打击,为的是消除潜在的夺嫡威胁,保证弘历顺利继位。

那乾隆什么情况呢?比雍正好许多。乾隆过继出去的儿子有两个,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这个原因,还是为了心中的皇位继承人,不过并不是后来的继位的十五子永琰,而是著名的五阿哥永琪。

乾隆心中中意的第一位皇位继承人是皇次子永琏,因为是嫡长子,在乾隆元年就写进继位诏书秘藏于正大光明匾额后。但是九岁就去世了,而同为富察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皇七子永琮也两岁夭折。连续两个心爱的嫡子丧命让乾隆痛苦万分,加上后来富察皇后悲痛过度不久也撒手人寰。乾隆在巨大的悲痛之下迁怒于两个最大的儿子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以他们对皇后之死无哀痛之色为由将他们责罚痛斥,暗示他们不堪大任,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最终两个儿子分别在乾隆十五年和二十五年郁郁而终。

而乾隆毕竟也逐步将要步入老年(虽然后来又活了三十几年),不得不考虑继承人问题。那时最年长的几个皇子就是四、五、六、八四位。八阿哥永璇天生行事轻浮不被乾隆看好,况且跛脚,没有帝王之相。性情古怪也不能拉拢朝臣,根本不存在继位的可能。而对其他三个,乾隆经过慎重考量,选定了皇五子永琪。

那是乾隆二十八年,圆明园火灾,永琪不顾自身安危背乾隆出火海,让他深受感动。加上永琪也是德才兼备,素来为乾隆钟爱,于是将其默默定为心中的继承人(乾隆晚年曾多次说过以才德而言永琪最佳,适合继承大位)。但另两个儿子也必须有所交代,否则还是有可能产生夺嫡的威胁。在乾隆二十四年,乾隆的二十一叔慎郡王允禧去世,无后。乾隆将皇六子永瑢过继出去,袭爵贝勒(按照清朝爵位世袭制度,需要降一级),此举意味着永瑢出局,不再具备皇位继承资格。乾隆二十八年,就在永琪圆明园救乾隆几个月后,乾隆的十二叔履亲王允裪去世,同样无后,乾隆将皇四子永珹过继出去,袭爵履郡王,也丧失了皇位继承权。第三步,乾隆三十年,册封皇五子永琪为荣亲王。是乾隆朝第一个在世时封为亲王的皇子,地位超然。此后也仅仅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在乾隆晚年分别获封成亲王和嘉亲王,那已经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可见乾隆三十年已有传位之心,不幸的是,仅仅几个月后,永琪病逝,让乾隆三度丧失心中的继承人。之后,乾隆也没有再将皇子过继出去。

乾隆将永珹、永瑢过继出去,为的是给永琪接班提供方便,但不能说是惩罚,因为这两个儿子结局都还不错。永珹直接袭爵郡王,也算相当高的爵位了。此后不管怎么说也是富贵终身,乾隆四十二年去世,嘉庆四年追赠亲王。永瑢更受重视,虽然袭爵时仅为贝勒,但乾隆三十七年晋封质郡王,五十四年晋升亲王,丝毫不比没有过继出去的弟弟们差。永瑢还曾担任四库全书馆总裁,管理内务府、钦天监等,属于皇子中任职比较多的了。可见乾隆对这个儿子还是比较看重的。乾隆五十五年去世,当然,即使活到乾隆退位,他也不能继承皇位了。


伊耆角木


即便在民间,过继也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行为。在民间,通常涉及到过继的有以下4中情况。

第一,无嗣,为了延续香火。在传统宗族观念之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当一个门头如果没有子嗣维持祭祀香火,那就意味着这个门头要绝户了。这种事情是坚决不能发生的,因此在同宗族或其他亲属中,收养一位子女,形成亲子关系;

第二,压胎,同样为了延续香火。有些家庭婚后长期不生养,或者女方习惯性流产。通常会从亲戚朋友家过继过一个孩子来到这个家庭,目的是为了能够保证这个家庭产出子嗣。诸葛亮就很长时间没有小孩,后来诸葛瑾儿子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诸葛亮才生下了诸葛瞻。

第三,为了小孩能够顺利长大成人。古代医疗条件不好,连皇家的孩子都容易夭折。所以把小孩过继给别人,以求他顺利成长。甚至不一定是过继给人,而是给某个城隍、观音甚至某些含有特殊含义的物件。所以当有人说自己的干娘是观音的时候,请千万不要诧异!

第四,孩子是在太多,无法养育。生活贫困的家庭,实在照养那么多孩子了,就只能把小孩过继给相对富裕一点的亲戚和朋友。

但是在古代皇室而言,过继就不单单是以上几种情况了,而且背后可能有更为复杂的政治原因。

相比康熙,雍正和乾隆的子嗣是少很多。雍正有10个儿子,但是古代医疗条件不好,最后序齿的只有4个儿子,也就是弘时、弘历、弘昼和弘瞻;而乾隆有17个儿子,序齿的有14个儿子,但是乾隆活得时间太长,很多优秀的儿子都走在了他前面,所以,乾隆死前最后也就剩永璇、永瑆、永琰和永璘了。

雍正4个序齿的儿子,其中就有两个被过继给别人了。

弘时被过继给雍正的八弟允禩,目的是为了剥夺弘时的皇位继承权。

大家知道允禩是雍正的最大政敌。所以把弘时过继给他,真的是单纯的为允禩并不旺盛的后嗣考虑吗?显然不是,毕竟人家也还有个弘旺呢。而且也不是允禩主动请求的,而是你雍正硬塞给人家的。把弘时过继给允禩,其实是在变相剥夺弘时的皇位继承权,你都不是雍正的儿子了,所以以后撑死了是个亲王,千万不要有非分之想。后来的打压允禩,削除弘时宗籍,这一系列的动作,都完全说明了这个目的。

弘瞻被弘历过继给了果亲王允礼,那是对支持雍正的几个亲王的后嗣有所交待,同时变相给弘瞻加亲王爵。

果亲王允礼无嗣,那么这一门理论上就要绝嗣了。可是亲王爵在大清朝并不像电视剧里那么多,动不动就是个什么亲王。而弘历继位时,弘瞻不过四岁,也是弘历仅剩的两个弟弟之一,所以只要你们不惦记皇位,弘历对两个弟弟还是比较偏宠的。特别是弘瞻,他年幼无建树,无法直接给他封亲王。所以把他过继给果亲王允礼,一方面是对果亲王允礼这门算是一个交代,以皇弟继嗣,保你这门不断香火;另一方面那就是变相给弘瞻加亲王爵。

乾隆的四阿哥永珹被过继给和硕履亲王允裪为孙;六阿哥永瑢被过继给慎靖郡王允禧为孙(不过允禧只是一个郡王,但是到了乾隆54年,还是给永瑢晋封了“质亲王”);这个目的和弘瞻被过继给了果亲王允礼的目的是一样的。(当然在宫斗剧里面,会被描述成和夺嫡有关,看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