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这个“意”是自己的冥想吗?

富文太极


前面讲了“用意不用力”的第一种模式,就是“用骨不用肉” 和横向旋转协调和肢体伸屈协调 。

这节里我讲一下另外一个非常关键的协调,也就是练拳第三协调,思维与肢体的协调。同样,又是一个1+1=1的协调,也就是我一直在说的仅仅肢体协调是不够的,练拳时不要只带着身子去苦练,把脑袋扔下不管了,必须要有思维与肢体相协调的融拳意识。这既是第三协调又是第二种“用意不用力”的方式。

在太极拳当中,老前辈一直强调“用意不用力”,其实这是对成者而言的。什么是成者?就是拳架的正确性、合理性已经达到并定型了,满足整套拳的基本功已经成熟了,肢体各部位在运动中已经协调了。这个时候,需要更进一步的训练,也就是思维与肢体相协调的训练,这就是老前辈一直强调的“用意不用力”,属于高级协调。当你练成了肢体协调后,你的意念领劲就可以了,想咋样就咋样,我认为老前辈所说的“用意不用力”指的是这个方面。比如冯志强前辈的混元太极拳。当然,冯志强前辈可以,你没到冯老爷子的功力也去这么学着练,我是抱怀疑态度的。如今的太极拳上,很多人拳架的正确性、合理性还未达到,基本功还未到位,肢体还没有协调,就去用意念练了,也就是受到了满脑子的太极文化影响,渐渐走向了太极操。你练太极操没关系,问题是还要不懂装懂去教人去误人,这就罪过了!

“用意不用力”必须符合拳架的正确性、合理性并达到定型的条件下进行,也就是再次协调。在基本功定型、肢体协调的前提下,意念的加入,也是拳法、劲力、招法的种种融合过程,这一类属于拳法的最高境界,俗称“融拳”。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想说明,所有的一切都是需要符合拳种的肢体协调基础上进行的融合,可以说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同时,这也是一种验证武术的途径。像古代,说一个人有绝招,招法虽然都一样,但为何效果不同呢,其实就是意念的不同。武术的最终,也就是智慧的运用。

“用意不用力”有两种层面,一种是练拳时想着用意念去结合,去融,这里的“意”是考虑拳架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是对内的。后一种的“意”便是在前一种的基础上,高层次的运用,智慧为上,是对外的。

中国的文化是从《易经》出来的,《易经》的文化灌输中国三千多年,那么一个人的形象从哪里生出来呢,像由心生。还有一个成语叫胸有成竹,心里有竹,才能画好竹。同样,胸中有拳,你才会把拳打好。如果胸中无拳,仅肢体上有拳,仅用身体练拳的人,拳技也高不到哪去。只有拳从心出,用心来练拳,拳艺才能更好,达到一个更高技艺的境界。

每当我一个人在空时或睡觉前,我总会把眼睛闭起来,脑海里呈现出我一个人在操场里练拳,一招一式认认真真在练,并把老师讲的要点全融入在拳中。快慢相间、张弛有道、刚柔相济、开合相寓、折叠贯穿,劲力饱满。不仅一套拳有快有慢,有高潮,而且一个拳式,甚至一个动作,也有快有慢。例如走一个圈,下半圈蓄势引化要慢,上半圈发劲就要快,这样打出来的拳就会跌宕起伏,有板有眼,不致于呆板,富有节奏感。做到慢而不间断不呆滞,快而不丢,快而不乱,快而不丢缠丝劲,快而不失沉着,不忘轻沉兼备。把每个式子的力点、劲力结构、劲力变化都搞清楚,全融入自己的脑海中,仿佛自己是一位老师看着脑海里的自己在好好的练拳。哪个动作不规范了,自己会叫自己立即停止,从头再来。

这叫默练,是非常重要的默练!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心神与肢体合一,还是鉴定老师教的对与不对的验证。我一直说,同一套拳,狼看到的是格斗术,羊看到的是健身术。所以练拳时一招一式充满着劲力与假想敌,所谓练拳如有人、临敌如打拳等意念一定要包含在每一次认真的黙练中。这样的一次默练远胜实际草草的训练。如在默练过程中对某个拳理不明白或老师某些方面所教的方法产生质凝时,可以马上请教老师,尽可能少走弯路明白拳理,做到有质量的训练。在我实际的教拳中,也一直对徒弟学生讲:协调有两种,一种是肢体协调,一种是思维与肢体协调。

我反对傻乎乎地苦练。我练拳一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晒网当中其实是我在检查在打鱼的时候是不是心神合一,动作是不是正确,其实我在默练。默练的目的是为了在练拳走架当中更好地做到高度的协调与拳理拳法的理解,这样练出来的拳才叫拳。所以,用聪明的脑袋去想通拳理拳法,再按明白了的拳理拳法傻乎乎的去练,傻乎乎练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新的问题暴露出来以便下次默练时纠正,所以练的时候不需要你去悟什么。因为刚开始练就要做到老师怎么教你,你就怎么练。当然,老师所教的是否符合人体运动规律,你还是必须要考虑的。

很多人问我,太极拳招法在实战中如何应用,为什么平时在师兄弟间可以发挥,但真正临敌时就用不出来了?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是仅仅出现在太极拳练习者中,也是传统武术练习者的普遍现象。说白了,一是你没有用“心”去练,虽然练了很多年仍没有改变大脑模式,临危或格斗时仍旧是“本能行为”超越“修炼行为”。所以,我一直说所谓“高手”只比普通人高那么一点点而已,高也只高在“修炼行为”能够压制“本能行为”这一点上。第二呢,平时练拳不正确,也就是练拳过程中并没有“本质”上改变“本能的肢体习惯”,导致没有真功夫上身。拳练到最后是对精气神的一种信仰。


礼尧文化


其实用意的解释很不贴切,用意的通常理解为主观地命令肢体做出一个 动作,而得到技击的效能,说白了还是用力。本人多年盘拳的体会,这里说的意应该是观察之意,只有这样才能体悟到太极拳的真松。用楊式的起式来举个例:大多内家拳都要人周身放松,气沉丹田。先不管丹田,因为你还没有所谓的气。怎样放松我们来做个小实验,两脚平行站与肩同宽,两眼似看非看,想必大家都有洗淋浴的体验,现在内视,去感觉水从头顶慢慢地往下流,依次序地颈,肩,肘,腕,手,指缓慢地往下,下意识地放松每一处的关节,要观察不能命令,再往下腰,胯,膝,踝,足掌,足指。如果真放松了,人就会有漂浮感和轻微的愰动。如果你用意再体验一下,命令身体往下或用意下蹲,瞬间就没有了那种轻柔曼妙的感觉。大家应该去实践,不要从字面上去感悟太极拳。一家之言,望同道批评指正!


了悟14


太极拳是顺势而为的技击拳术。太极拳不是养生术。顺势而为可以不费劲甚至不接触用力破坏对手平衡,使对手失去攻击能力,能够以弱胜强,防身自卫。有太极拳大师认为太极拳应该”用意不用力“。这种说法只有他自己知道是什么意思,别人只能是乱猜。(待续)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这句话是某些著名太极拳大师喜欢说但又没有加以详细解释的表述不清的话。由于所有的太极拳宗师、大师都是只有很高的太极拳功夫而又都不懂太极拳原理,只会借助儒释道的哲理似是而非的解释太极拳技击推手技法规律,所以所有的拳论(拳经)都是他们练拳和技击推手中自己的一些体会感悟的总结,没有讲任何道理,只有他们自己能够心里明白,别人只有练到有相同的功夫和相同的体会感悟时才会认同他们的说法,只有相同的功夫而没有相同的体会感悟时不会认同他们的说法。对“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这句话有的太极拳大师认同,有的太极拳大师则不认同。学练太极拳技击推手功夫最需要的是明白太极拳原理,而太极拳宗师大师们恰恰又都不懂太极拳原理。所以大家对太极拳的所谓拳经拳论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常常大相径庭,南辕北辙,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力学是解释太极拳原理的唯一依据。只有太极拳 力学原理才能正确揭示太极拳的本质和解释太极拳技击推手现象。

除了王宗岳《太极拳论》,其它拳经拳论都算不上拳论。王宗岳《太极拳论》虽然也没讲太极拳原理,但我们读了王宗岳《太极拳论》,从王宗岳所说的“舍己从人”“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弥长,退之则弥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能何为?”这些话可以知道:太极拳是顺势而为破坏对手平衡并保持自身平衡的防身自卫拳术。太极拳不是养生术而是顺势而为的防身自卫拳术。是拳术就离不开力。顺势而为可以不费劲甚至不接触用力。但始终不用力是不可能的。

练太极拳套路时大部分太极拳大师都强调“放松”,做到“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落胯、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协调”。练太极拳套路时如果自我感觉用力,身体就会僵硬不柔。平时练拳养不成放松的习惯,技击推手时身体也就容易僵硬不柔,时时处处与对手顶抗,很易被对手顺势而为而失去平衡。练太极拳套路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熟悉常用招式的用法。由于一个人练套路,没有实际的对手,只好假想对手如何进攻己方,己方应该如何顺势而为化解。这时要“无人似有人”。但实际上并没有对手。因而你不可能对不存在的对手施加作用力,何况顺势而为也要求尽量少用力,以免反被对手牵动,只能按照自己意识中的正确做法完成动作。也许这就是“用意不用力”的本意。



太极仁拳


太极拳、用意、用力、冥想、这个问题相当有内涵,解释起来文字可能要多一些,首先说太极☯️拳:太极是阴阳之理,拳是为太极☯️服务的起着引导作用,这是初学者使用的方法,打拳,拳是为行气领路的,我不管你炼什么器械,打那家的拳,干什么事情,文武,只要活着都离不开呼吸,炼太极☯️拳是为了炼好气功的一种形式,古代人就开始了有炼气功的学说,慢慢的泬变成了太极☯️拳,所以叫内家拳,以炼气为主导,拳为表皮,是一种形式,走走支体,其实不是这样,拳支体是听气的,气走形必隨,才是炼太极☯️拳的主要目的。而现在把拳当成了主要炼的成果?用形体来说事,炼返了!那还能说是内家拳吗?我说的你不信你可以试,拳好学在难学在难打的拳式子在多人在苯用不了三个月就会学下来。可要炼气成功需要三年才达到一小成,五至七年为中成,十年才能达到大成,难就难在与平常人的呼吸不一样,为什么要说这么多关于太极拳的原由,说说意:这里说的是炼太极☯️主要的几个字,心、意、气、力、物质这五个字就是太极☯️的宗旨。唉呀往下说就太多了,早点扣题吧,炼太极☯️是守心不守意,心为气,意为形,气走形必随,心到气到意必到,意到力必到,力速变成物质,就是冥,是速度,速度就是力量,就向原子弹爆炸一样,这就是太极☯️的奥秘,太极拳打人用意不用力,用陈鑫的一句话说,三七开,或者四六开,炼成太极☯️之后你会体会到什么是寸劲,什么是一个沉肩肋下沉人就会腾🈳️而起!炼好太极☯️灵出现,支体运行自如,所以说用意不用力,这是我减单的解释,不知大家是否满意,细说就太多了,我只不过是个爱好者,不是专业人士,㊗️大家开心😃快乐、健康养生、少病无病无痛苦,气功是人类一宝,珍惜生命炼好太极☯️!再见👋👋👋👋👋……。



王继民19


把用意不用力理解为冥想的,是没搞对用力方式。所谓外家拳用力,是用的主动肌和拮抗肌收缩产生的肌肉力量,中心用力模式在于主动肌收缩,拮抗肌放松。这时力量只有主动肌这一组肌肉在用力。这样的用力模式很容易让主动肌因为用力过猛、过度而受伤。这是劳动本能形成的力。太极拳的用力模式不是这样。太极拳的用力,是身体保持一个好的姿势(术语叫间架结构合理),然后用力的肌肉不分主动肌、拮抗肌,在这个运动力矩上的关节周围肌肉同时用力。每块肌肉都和骨头、关节形成合力。这就好比要竖直一根电线杆子,在杆子周围拉一圈绳子,每根绳子都是从杆子到地面,而地面面积比杆子大,形成一圈锥形拉力。这样每根绳子受力小,而总绳子合力大。在这一圈中,所有的肌肉(绳子)都用最小的力维持现状用力方式。而合力打击会形成震荡波效应。这个让人感知不到用力的最小维持现状用力方式,才是用意不用力的真实写照。不是不用力,却是每块肌肉用最小的力。因为每力最小,人体对这小力不敏感,以为没有用力,只是意“想”了一下,却没有想到产生的力比单个的主动肌用力其发生效能大得多。这才是“用意不用力”。


行者槚肃霜


武术的真谛不是动作和套路,真正实战的时候,用的是气,就是气功。也叫做内劲,内功。太极拳的不同是不仅仅化解你的来力方向,而且也是使用了气功的。这和硬碰硬的所谓外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太极拳打人的时候是舒展大方的,被打的人会感到心里的震撼。一般不是玩命的话,被放出去人会马上收手。为了达到气功状态和壮胆,很多人会喝酒,比如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是喝了酒的。轮实力,武松打蒋门神比较费力。但第一他喝了酒,已经在气功状态,第二蒋门神是先吃了一惊,第三是蒋门神赶出门外,下盘不稳,第四是中了武松的连环鸳鸯腿。总之是中了算计。孙禄堂在70多岁还能把那几个日本人放出去,也一定是用了气功了。


闭关道长


兄die,冥想是一种放空的状态,是对心灵的锤炼,太极拳中的“意”,其主要指的是专注力。

人的一言一行,都由思想控制,站走坐卧,无不例外。太极拳虽然只是无数拳种中的一种,但是在练习时,讲究的是周身协调,这样的话需要调动的关节、肌肉、韧带就很多,于是需要你投入很大的专注力去控制好每一个部位,这在练习的初期是非常难的。头,肩,肘,腕,腰,髋,膝盖,脚踝,脚趾,手指肌肉,手指第关节,更有甚者把手指的第一、二、三关节都分开来练。这样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去慢慢的去体会,去协调。如果你在练习的时候,练到了手,脚不对了,练到了脚,腰不对了,练到了腰,肩又不对了,那说真的,你练拳的样子真的让人不忍直视。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太极拳会练得很慢,应为你的专注力不能够支撑你去快速的协调全身的动作。也叫做意识不到。

举个例子,太极擒拿中,有拿手指这种方法,根据你调动关节的不同,可分为让人疼痛,制敌,断指几种不同的效果。在你找准机会拿住对方手指的时候,如果你只使用你的手指关节,那么对方就会喊:“哎哟,痛痛痛,放放放。”然而你加上你的腕,那么对方就会喊:“哎哟哎哟哎哟。。。嘶。。”那么你要是再加上你的肘关节。。。对方只会有一个音调:“啊!!!!!”但是这后面两步必须在第一步以后,要是反着来,你要是先调动肘关节,那么“啊”一声的人必然是你。

就是说,我们练太极拳,就是为了培养对肌肉关节的细微控制能力,而且我们还不能把它养成一种肌肉记忆,因为我们的动作会因为突发情况而随时改变,调动的肌肉先后顺序也不一样。

其实瑜伽里有的门派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做的相当的好,如果你练太极拳想达到一个高度,那么建议也可以顺便练一下瑜伽,这样互相印证,会有很快的提升。


重庆陈氏太极研究会


是这样的,生巯时由冥想带意,由意带动作,由动作带体态,由体态带体姿,由体姿带力,由力带气。

看明白没,反过来的顺次就是熟练了。此为术语的阴阳互易。

太极等内家套路须完谱通知,单套甚至单路仅练壮健。

真实中全谱通练40年,未必知气,更莫谈感气了。

有气的得气者,才可入医自配验药剂的方剂了,因其知药气入哪脏腑经脉了。

这是得气者的功能功夫功力。

有气者成佛,即骨与肉筋毛发成舍利。天下至今仅佛祖炼成,无第二人。

超佛的脱胎换骨成仙,超仙达自飘逸者成神。

次于仙通灵的为真人,真人体不如佛,灵与佛齐。

入此玄门,师访徒,无徒拜师存在,因不见。

凡人练身体玩玩,无师怎倒怎导出气来。

赞议一下,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味哎儿


每一项技能的训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神经系统的训练和肌肉系统的训练。包括太极拳在内的内家功夫的训练,是在后天能力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先天运动能力的训练。用则进废也退。由于后天生存环境的变化,人类的先天运动能力大为退化。就像多年不用的机器一样,某些运动器官的神经失联,肌肉萎缩。因此导致一些动作不能完成。

用意不用力中的意,指的就是意念,意识或注意力,用意不用力实际上就是神经系统的训练。管它做到做不到,先把指令下达了,其作用就是刺激某些神经系统。通过不断的刺激,直到这些神经系统的恢复、强大。

为什么不用力呢?事实上,在神经系统恢复之前,你想用也用不上。因为肌肉的萎缩,刚恢复时也用不上多少。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彻底恢复神经系统的指挥能力与肌肉系统的执行能力。


樊晓清1


表面意思理解是不用力,应是不用肌肉之拙力,太极拳讲究身体松,通,空境界,借力打力,意气力的三合。所以从太极拳意气力整体理论上去理解用意不用力,才不会偏差,否则单句拎出来讲,一般人理解不了,何况传统太极精华没有普遍传承,大部分人练的是套路,按已得太极真谛的老师说,还没入门。

理解了意气力三合再来说意,用意是心静专一的意识和意念,这个意念只有内气内动出来后,这个意才是太极拳上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