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赤子心:90高龄老农,遵从父亲一句遗言,为英雄守墓70年!

一位憨厚老实的农民,一个真正的老英雄。他遵从父亲遗言,心甘情愿为曾经的远征军将领,守墓70年!他守护的不单单是一个空洞的躯体,而是那些为国为民的英雄。同时,守护的也是那一份民族情与赤子心。终究,黄天不负有心人,苦苦的等待,终于在90高龄的时候,老农等来了守护将领的后人。多年的守墓人,由年少到如今风烛残年,好在没有留下遗憾。而他,就是董接林。

老农董接林,出生在云南施甸县的由旺镇。少年时候的他,因为还是处于战时,所以远征军们的战争,那些醒目的血泪都记得清清楚楚,而且更是认识了那一生所要守护的重要的将领,一个医术界的传奇人物。

在1942年抗日期间,日本军队第18师团功进攻滇西,为了阻止日军的步伐,中国的战士们远赴缅甸,组成了远征军,势必要守住这份净土。之后,在1944年的6月份,10几万的远征战士进行了绝地大反攻,著名的松山战役也由此打响。战斗之后,伤亡惨重,为方便对士兵进行第一时间的救援,第260团的军医郑发平和他的助手便直接在战线附近的村落安营。而这里,也正是由旺镇这边。

郑发平,是陕西华县人,就读于医科大学。因为热爱医学,又赶上战争年代,所以想力所能及的尽一份绵薄之力。他这个人心肠很好,为人谦逊,医术方面更是精湛,所以一众战士与民众都十分喜欢这位谦逊的军医。

而那时,还是少年的董接林便已经跟郑发平熟识了。在老一辈父老的交谈中,董接林也是与他熟络了起来。在夜晚寂静时候,虽然郑发平是热血儿郎,但仍旧止不住思念远方妻儿老母的心情,所以也是时常与董接林这个小少年倾吐心事。更是用毛笔在墙上写下了一首诗,聊表思念。“人在外面心在家,为了抗日打天下,夫妻老母难相见,要等何时才团圆?”作为守墓人,这首诗也是被董接林完好的保留了下来。

战争是残酷的,子弹是不长眼睛的。1944年7月15日,天气阴沉沉的,空气中充斥着火药的味道。此时的郑发平,接到了长官的指令,要求他奔赴第一线抢救伤员。而在松山主峰,漫山遍野的伤病,一时之间哪里能救得过来。可是,郑发平一点牢骚都没有。即便再缺人手,依然尽职尽责。不停歇,救治伤员。可是战斗一直在持续,终于伴随着一颗无情的炮弹,郑发平与一旁的伤员一并被击中,昏厥了过去。等到众人赶到,对其进行救治时,却发现早已无力回天了。

年仅28岁的郑发平,牺牲了。赶来的民众无不嚎啕大哭!战争过后,随行的将领们,他们将郑发平安葬在了董接林家中的玉米地中。并且拜托董接林的父亲照顾郑发平的墓地。就这样,守墓人的担子落在了董接林的父亲身上。

几年过后,董接林已成壮年。但是,年迈的父亲却是扛不住岁月的打磨,终究也是离他而去。只是,父亲临终前留下一句遗言,要求董接林为郑发平继续守墓,若是有机会,一定要找到他的家人。而董接林告诉自己父亲,:“即便您不嘱咐,我也一样会一直守护下去的。”

然而,处于当时的年代,没有电话,通讯不变。交通也没有现在发达,茫茫人海,“被动”的找一个人更是难上加难。就这样,时间慢慢的流逝,直到2017年,董接林的事迹被一个学者得知,然后这个学者在网上发布了信息,这才在网上传了开来。

这样的事迹一经发出,数百万的群众立刻加入了搜寻的队伍。人多力量大,也不负这份热心!终于,郑发平的家人找到了!郑冬香,郑发平的女儿,此时也已经年过七旬。当郑冬香被告知父亲的消息时,整个人哭成了泪人。

曾经,父亲投笔从戎。年幼的自己,几乎还不懂世事。母亲带着自己苦苦找寻,可是没有半点消息。直到母亲去世,都仍旧没有父亲的音讯。但是现在,她找到了。

七旬的郑冬香和90高龄的董接林手掌紧紧的握在了一起,而随行的子女也都直接跪在了地上,感谢董接林一家的守护之恩。董接林于这些子女而言,无疑是他们的另一个父亲。他不仅仅是一个老人,更是一个要受人敬仰的英雄。这份赤心,这种民族魂,在他身上,很好的传承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