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意境好,但是不符合平仄的诗句,算好诗吗?

寒天飘雪_


诗言志,诗言情,格律是形式,意境是内容,没有一定的形式固然不行,但形式服从于意境,如果为了形式而牺牲意境,就失去了诗的妙处,所以当意境和形式做选择的时候,形式要服从于意境。有时候我们写格律诗,总有一种不能够充分表达感情和志向的感觉,就选择了现代诗,让语言不受拘束的自由奔放,以宣泄自己的感情!有的诗虽然格律上差了一点点,但意境高远或很美,读来是一种享受。我喜欢写现代诗,感觉更自由点儿!

生命的过往

生命的远行

未必就是一次苦旅

每一次邂逅

都是一场美丽

那一刻

流云飘过眼前

我把她镌刻成记忆

那一刻

晚霞灿烂天际

我把她珍藏在心里

那一刻

细雨淋湿发梢

我把她妆扮成圣女

那一刻

微风拂过脸庞

我把她速写为天使

生命的过往

没有错遇

无意的擦肩

偶然的相逢

都是上天的恩赐

这一天

翻开心的日历

一张张印在脑海的底片

让生命的天空

写满了永恒和传奇

写于2018.7.21晚


文可之


本来诗的好坏不在于格律,但在我推广诗词知识两年来,发现几个现象:

一.没有学过格律的人,句子不合平仄,[意境好]多是个人看法而已;

二.写诗格律工整,意境不一定写的好;

三.意境真正写得好之人,即使偶尔不合平仄,但没有几个是不懂格律的。

原本意境与格律并无联系,这令我有一段时间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终于找到了答案:



决定意境好坏的因素不是格律,而是作者的底蕴。

底蕴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通过不断学习积累而来的。而真正有好学之心的人,根本不会排斥格律,只是把格律当做写诗的另一种选择。

我们看唐人的诗作,除了格律诗之外,古体诗所占也为数不少。这也验证了我的观点,古人写诗既知格律亦不拘泥于格律,只要有足够深厚的底蕴,不论写古体诗或格律诗,都能写出好的意境。

诗的关键在于人,不在于形式。

我们如今写诗,也应当师古之心,尝试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博采众长为己用,如此何愁写不出好诗。

以上便是我的观点,有劳各位诗词同道关注与交流——诗词补习班


诗词补习班


诗之优劣,以意境佳否为最高标准。且举一例谢: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描述了登上黄鹤楼时的所思所见,前四句登临怀古,后四句描述登临所见的山川风光。首句鹤字出律,空悠悠之空字;颔联亦欠对,诗虽略欠恊律,却是吊古怀乡之名作也。

这首诗在当时就广泛流传,据说李白稍后来到黄鹤楼,有人请他也留下笔墨,李白却感慨万千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高度赞扬了崔颢的就首诗作。严羽《沧浪诗话》评首:”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绮阁书生


诗好不好与平仄无关。

但我觉得你的意思可能是:意境好但是不符合格律算不算好诗吧?

这里有些问题初学者一定要清楚。老街在这里简单说一下。

一、格律诗与非格律诗

格律诗用南朝的永明体演变而来,到唐朝成熟并达到高峰。

唐朝开始古诗分为格律诗和非格律诗。

1.格律诗

又叫作近体诗,平仄、押韵(平声韵、首句外单独韵部)、对仗、粘连。

例如黄庭坚的七律《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2.非格律诗

叫做古体诗,近体诗以外的诗都是古体诗,即使是唐朝的诗人,也做了大量的非格律诗。

所以说,是否好诗与平仄无关。

例如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二、非格律诗要注意的问题

古体诗也是有规矩的,押韵不能乱押,比如绝句的古体是不能换韵的,平声韵与仄声韵不能混用。

篇幅长的古体换韵也是有规矩的。

我有一篇文章可以看看《老街诗词闲话08-古体诗可以不讲平仄只押韵吗?》



三、分清是否格律

1.律诗可以标“五律”、“七律”、“排律”三种。另外绝句有古绝句、律绝句之分,这两种都可以叫做绝句。

2.古体诗可以标题“绝句”、“古风”、“五古”、“七古”、“七言”……等等。

3.如果写得不是格律诗,标题上却写作“五律……”、“七律……”那就不对了。



结语

当然,即使您不懂格律,不耽误您写出优秀的诗篇。

即使标题闹了笑话,好诗还是好诗。

……

@老街味道

2018-3-9


老街味道


当然算好诗,但是不要写“七律”“五律”或词牌子。

懂格律诗就是懂,不懂格律诗也不丢人。但是不懂格律诗,却偏偏装作懂格律诗就有点儿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

头条里,写七律的人太多,出对子的人更多。这对于普及古诗,格律诗不无裨益。但是,还是要稍微了解一下格律诗(包括对对联)的一些基本要求。

说是自由诗,说是顺口溜,不掉价。反而是明明XX不通,和“律”“绝”“词”相距甚远,就让人啼笑皆非。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既然打着“格律诗”的唬人大纛,那就索性拿出些与之相匹配的真知灼见来。

朋友,好的顺口溜也会大受欢迎的。下次在写“七律”时,稍微审视一下自己的大作,看看自己的脑袋可否戴得上这顶略微大点儿的帽子。

胡言乱语罢了,谢谢。


独上西楼2746


当然算!李白的《静夜思》符合平仄吗?不符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是谁也无法否认,这是一首意境极佳、流传千古的好诗。



还有他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貌似也不符合平仄吧!



我最反感那种专在平仄上钻营卖弄,明明别人写了一首意境优美的好诗,他却以某些词句不合平仄为由一笔抹杀的伪学者。



林黛玉说得好:“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非白非黑


针对问题,说点个人看法

本人认为好的诗词应该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意境契合、不拘一格。而不是用一些生僻字、词,非要讲究什么“平仄”,什么“格律”,让大多数人都不认识、看不懂,在那故弄玄虚。试问:写出看不懂、记不住、只有作者自己能懂的诗词算好作品吗?“平仄”啊,“格律”啊,本人并不反对采用,不过那是“研究”者用的,对于广大诗词爱好者而言,不能过高去苛求他们,很多人既没时间也没过多的精力去推敲研判某一字某一音的“格律”或“平仄”,对于多数人来说,只要“喜欢”就可以了。为此,建议那些“诗人”、“词人”、诗词歌赋“研究者”,还是多一些大众化的作品,让更多人参与进去,供广大民众欣赏、娱乐为好。

个人见解,不妥之处见谅!谢谢!


中不中看看才知道


意境好远比格律重要,这毋庸置疑。再工整格律,无内容白纸一张!读无可取,何须要读,不合格律个稍有调整词句,可另成一脉,请问十三行诗原来有吗?徐志摩,汪国真诗不好吗?就古诗词而言,李白的忆秦娥不就是独辟溪经创出来的吗?所以意境重于格律,我们文化艺术有很多精英才俊就是被扼杀在八股文先生的手里了这是文化的进步冲的悲哀,当然我们写联语时还是有必要讲对韵的,联语就两句话不能读着使人别扭,要自然合谐美感舒意兼顾。这与诗歌不同,诗歌较长可以从结构上调整布局,还可利用或借用许多复句及修辞技巧,而对联就缺少这些或很多的优越条件了。这是浅见,只供参考。


风声浪子84


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我觉得你应该把那首诗拿出来让大家看看才行!

如果这个问题只是假设,那我说一句“不好”,“好诗”的标准自然是平仄、韵律、意境都好才算好,如果不管平仄、韵律只看意境,那么你把古代那些意境好的诗句拼凑在一起,意境更高,但肯定和“好诗”不沾边!

意境是在一首诗平仄、韵律都满足标准的前提下进行的升华!“意境”很注重感觉,一首诗如果读起来通顺顺口,会大大提升这首诗的格调!

一首诗最后总是要大家来读的,而读的通顺的前提就是平仄合格,不然读起来就像鱼刺卡喉一样难受,这样的诗如何称得上“好诗”?

平仄、韵律、意境三者缺一不可啊!


万物皆明


我从上小学起,就喜欢诗,以我看,好诗第一应是立意好,亦即意境好,第二是遣词用句好,第三是合乎格律。我自己写的诗,自认为有感而发,而非堆集词藻,从不自标律待,如严格按古风要求,也算不上,只能说是靠近古风类的诗。作诗过程中,按平仄首次蒙不对,也可以说是水平未到,但诗成后再改使之合乎格律,多数情况是还不如原先的,还是不改的好。例,前几天回老家,偶遇一当年学生,谈论甚多,那年我入师行,年十七、八岁,学生亦就十二、三岁,而今四十年过去,师生都年过半百,双鬓已斑,回想过去,作此诗。

步入桑台执教鞭,十八风茂正当年。寻常等闲生五十,蕙质兰心子 二三。勤学柳荫避酷暑,问惑陋室顶风寒。无情岁月催人老,四十春秋已恍然。欢迎爱诗人士从立意、用词、押韵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若从合否平仄改,恐怕就是另一首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