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意境”?

康定全


我画山水,从事山水画创作近三十年,我最早感受到的意境来自中国山水画。比如宋代李唐的《万壑松风图》,整幅作品以纪念碑式的构图,中间一座大山,傲立群雄,山脚松风林立,清风徐来,感觉涛声阵阵。作品以刀削斧劈的笔法表现大山的雄姿,给人挺拔壮美之意境。


倪瓒山水画

又比如元四家倪瓒的山水画,虚淡空静,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洁净得让人六根清净,这无偿不是一种空灵孤寒的意境。


李唐《万壑松风图》

倪瓒不单画有深刻的意境,生活里也过的非常有意境,据史料记载,倪瓒画面的洁净来自于个人的生活习性,他的洁癖在当时远播四方,茅房都要求一尘不染,艺术来自生活,活灵活现体现在倪瓒身上,哈哈!


倪瓒山水画

艺术作品没有意境,会变得枯燥无味。有意境的作品才能永恒!


陈会衡山水画家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用诗佛王维这两句诗作为开头,是因为我觉得这是古往今来最能代表意境的两句诗,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之后再谈什么是意境吧。



这首诗创作于唐开元二十五年春夏之交,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塞慰问守边将士,查访军情。然而实际上却是用明升暗降的手段将王维排挤出朝廷的权力中心。由于当时王维的良师挚友,当朝名相张九龄受到奸臣李林甫的排挤而被罢相,所以我们看到这首诗的前几句,并没有慰劳胜利将士的振奋之情,反倒是有一些孤寂之感。诗人感觉自己犹如一叶孤舟,远离故土,再想到朝中的尔虞我诈,孤独寂寞一时涌上心头。

王维走到了今天的腾格里沙漠之时,天色已近黄昏。抬眼望去,无边无际的大漠之中,一缕烽烟直冲云天,蜿蜒曲折的沙丘,好似长河一般延绵不绝,夕阳西下,显得异常浑圆壮观。这种壮丽的景观,突然之间出现在这位心情郁闷的诗人眼中,使之顿觉豁然开朗,心中的块垒立刻被激荡的灰飞烟灭。王维当即为我们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从诗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到诗人心情的转变,从心灰意冷一下变成豪情万丈,充满了要建功立业,燕然勒石的决心与热忱。



这十个字语言平直,朴实无华,然而画面开阔清晰,意境雄浑深远。让我们读后仿佛身临其境,景色顿现眼前,同时又让我们感受到诗人言辞之外志向高远的精神与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在诗中,他用直与圆这两个字,还想告诉我们,人生一世不就是一直在耿直与圆滑之间取舍、徘徊吗?

如果您认为我是在过度解读这两句话的含义,也很正常,因为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理解,这就叫做诗的意境。



回到正题,我们一般解释意境,指的是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通过情景相生和虚实相成的作品,激发人们的想象,使人即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又得到精神层次的满足。过去我们常说意象和境界,综合体会,还是意境要更胜一筹。因为意境之中有实有虚、有事有理、有形有神,彼此之间相互渗透,最终合二为一,达到物质与精神、唯物与唯心的和谐统一。因此,我们评论一件艺术作品很有意境,应该是对作者和作品的最高赞誉。



意境除了表达中国人认为心灵与时空可以无限延展的哲学思想,更多运用、表现在诗词与书画作品当中。诗如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中没有直接说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离别眷恋之情,而是通过孤帆远去、江水悠悠,让我们从文字之外感受到诗人送别时的深情挚意。字面为景,内里是情,可谓见景生情的典范。

在历代书画作品中,尤其是山水画创作的审美意识上,古人从很久以前就具备了意、境二重结构。一是对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对主观精神的内在诉求,二者的有机联系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因此,看似简单的黑白水墨画较之西方油画的浓墨重彩,能够更好的体现出主、客观世界的统一,从而使自然,生活和艺术三方面形成高度和谐。



意境不仅体现于艺术作品,更在我们这个有趣的世界当中。无论身在何处,都应当用我们的眼睛和身体去感知、发现一切事物所具有的美好意境。同时,我们在为人处世和言行举止之间,也应当学习水墨画中的留白,为自己、给他人留一分意境去品味。


盛世南迦


所谓意境,就是在吃饱喝足之后,基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或幻觉之上的精神享受,从而产生的一种感官上的让毛孔得以疏张的快感。而且这种快感有时可以充满着个人的无限YY。

柳宗元有一首五绝《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堪称五绝神作,其意味和格调高绝无双。所以,历代画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题材,纷纷展开了创作。大体上都是以“寒江独钓”为名。

小可就随撩一下度娘,随便翻一翻,扯一扯,只按个人观点来说所谓的意境,我不看名气,不论价值,只看舒服不舒服。当然不一定对,当然一定会错,但反正在这个不用“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网络里,我怕谁?

上菜!

这是宋朝一位画家的《寒江钓雪图》,应当很值银子,但是这画,我看到了“江”,却没有看到“寒”,自然不能强行地把千山,万径之类的强加于身,毕竟上面没有题柳宗元的诗。但凭心而论,这幅画确实看不出寒来,衣服都脱了,放在船上,能寒在哪里呢?

所以,小可认为,这幅画不扣题,无意境。

这是另一幅画作,虽然没有江,但每个人都可以看到似乎有水在流动,而且很妙的是为人物加了一顶看上去特别高古的帽子(笠?),瞬间就将一种怀远孤高的意味给戴了出来。画法也颇为现代,但是,也没有看到“寒”。这幅画有意境,但是不扣题。

这一首特意加了诗,而且是原诗。不过小可认为,这恰恰破坏了这幅画的意境。因为我只看到了舟,翁,江,没有看到山,径。而且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给这幅画染上颜色,比如肌肤,比如渔篓。显得有些过。所以我认为这幅画脱题了,有画工,无意境。

这一首没有舟,毕竟画名寒江独钓,也没有直接是柳宗元诗,但是,令我不解的是,为什么下面还有两只鸟儿,这又不是王维的雪中芭蕉图,画风萧瑟,远近皆宜,可我还是看不到寒,却看到了晚秋,所以,这幅画有意境,但偏了题。

这一幅画费了些心思,因为主体已经不是人了,而是风景,很是喜欢岩石和梅花(枫叶?)的布局,可是我觉得这个画过于局部,有些紧了,虽然要素一个不缺,但是完全看不到寒江独钓的高古之意。只是美而已,所以,小可认为,这一幅有美,有技,但意境薄了些。

这一幅画不应当配柳宗元的诗,绝对不应当。因为这个渔翁的姿态是身子略向前倾,而且目露企盼甚至有些愁苦。这不是孤标高洁的渔翁,而是被生计所迫的老人。家里有人需要照顾,经济拮据,不得不在冬天出来钓鱼。所以,这张画画得好,但错在题诗,错在表情,算不上有意境,不过若是换一个标题,比如渔叟图,当为良作。

名为寒江独钓,最具意境的应当是那个“独”字,因此,也要在画中体现出那个“独”字才算高明,可是这一幅画的主角却是雪,所以弄得人物不得不近一些,影响了视觉的开阔,因此与其说是寒江独钓,不如说是雪钓图。所以,此画也算不得有寒江独钓的意境。

这一张让我有些晕,因为人物表情刻画得过于细腻,显得喧宾夺主,从整个画作来看,看不到独,看不到寒,都是一脉闲适的隐士之风,与诗作根本不搭边,原诗是冷峻,清绝,孤独,可看这一幅画,哪里有?起错名字了,这应当是《东坡雪钓图》才对。

这一幅也是如此,要么就不要题柳宗元的诗,要么就按诗意来构思布局,仅仅是一个渔翁,却偏偏要蹭柳宗元的五绝,千山不见,万径无踪,由于画面小,更不断定是否为孤舟,独钓。所以,题诗为错!算不得意境之作。

这一首依然有柳宗元题诗,从画面上看各种元素都不缺了,但偏偏没有重点,人,舟,都显得依稀,仿佛山水才是主体,而这山刻画的与诗的风格也不算完全相符。而且跑到河道最窄处钓鱼算什么道理?这一首虽然全,但只能是画,却不能说有多少意境。

这一首基本上完全符合的原诗的味道和元素,而且一样不缺,空阔,寂寥,清冷都有些许意味,但只是些许,因为这画上了色彩,便显得有些暖意,更有些风情。所以,小可认为,此画不错,但意境上与全诗还有一段距离。

我找了一圈,没有找到心仪的

寒江雪钓也罢,独钓寒江雪也罢,重要的还是基本元素的无缺,然后要把那种文字深处的高古,旷远,避世之情渲染出来。而诗外之意,画外之意,就是意境!

当然,小可不是画坛中人,算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权当反面教材罢!


亦有所思


意境。拆开来就是“意”和“境”。

古人写诗,讲究意境,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意象营造的场景画面。无意象不成诗,山水画也是如此。诗的意境主要在于意象,诗人通过意象委婉表达情感,而意象营造出的意境在于氛围,助力情感的表达。

如果是画,中国山水画和诗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山水画喜欢用留白增加意境。这其实体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甚至宇宙观,天地合一,天人合一,浑然一体,苍茫天地,人渺小。


就诗词意境,举例:比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这两句诗就很有意境。给人一种暮春微雨悱恻的伤感,以及形单影只的孤独。

而营造出这种意境的正是诗句中的意象:落花、微雨、双飞的燕子,对照“独立”的人,两句诗极其有画面感,暮春花落纷飞,细雨绵绵不断,燕子成双成对,独独站立着一个人,这个画面仍然有留白,让人有想象的空间,既让人感受到了这种意境的美,又让人感受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余生读书



“意境”,是艺术哲学,也就是美学的一个范畴,而且是中国美学的独特范畴。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说: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

1,什么是意境呢?主要是指艺术创作者,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作品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而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之中。杜甫的《春望》诗是极好的例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鸟语花香,本为怡人情景,但在“国破山河在”的战乱时期,因感伤国事,则变成了徒增伤悲的缘由。


2,既然意境要运用意象,就有必要把“意象”也说一下。“意象”比较难用一句话概括,它是指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为被称为艺术作品,一般要包括的要素——意和象——意,是创作主体要表达的意念、情感、理想、追求;象,是作品所赋予的物化艺术手段。所有艺术品,都是意和象的统一。李白《玉阶怨》诗,就是意和象完美结合的好例证——“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玲望秋月。”元代余氏勤议论说:“无一字言怨,而隐然幽怨之意见于言外”,他感叹,难怪朱熹称李白是诗圣。 3,意境,这个词最早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他认为,意境、物境、情境是好诗必不可少的三境。晚唐诗人司空图写了《二十四诗品》,对意境做了具体分析,认为诗的极至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宋代严羽则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的意境,认为二者完全契合。清末民初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将意境发展为“境界”。说到意境,人们常会举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称其是以意境为主,意象辅之的范例,通过体现跨时空的景致,能够引起接受者的审美情感的共鸣。
4,意境与意象不可分——意境以意象为前提的,但意境高于意象。意象是艺术审美的广度,意境是审美的深度;意象广阔,意境深邃。岳飞的《满江红》是意境深邃的佳作:“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学者们认为,屈原的《天问》,则以意象的广阔见长。 5,意境是意象的升华。意象,还仅是意寓于象,二者是平衡的统一。意境,虽然意并不脱离象,但已超越了象,朝着更广大的哲理性时空升华——从意象发展到意境,是从有限走向无限,从个别走向一般,从形而下的外观印象走向形而上的灵魂感悟。晚唐曹松被传吟的诗不很多,但他的《己亥岁二首》已足可以使其有足够影响。其一曰:“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6,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象属于纯艺术范畴;意境则已跳出了纯艺术的束缚,与生死、爱恨、家国、文化、道德、信仰(包括道或佛)等非艺术领域结合在了一起。当时的文艺作品,除去诗词,唐以后的“文人画”亦是一个重要艺术领域。不过当时文人们追求的,基本是以“虚、无、远、空”等作为主要意境,这与道教和佛学的影响有关,也与自古以来的形而上哲学有关,其即是美学追求,又是宇宙观追求。在这看似主流之外,其实也有清新之风,如苏东坡、辛弃疾等。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还有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和柳永等的词相比,还是能看出意境区别的。
7,意境有两种艺术类型——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这两种类型做了精确描述。他举例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自鸟悠悠下”,为无我之境。所谓“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而“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有我和无我,不分高下,都可以创作出优秀作品。 8,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中,没有“意境”的范畴。比较接近的,是他们的“移情说”——即把创作者亲身经历的东西包括自身的感觉,移于事物之上,使这类事物对于受众更易接近,更亲切,也更易理解。具体创作手法,也可以采用“无我”和"有我”两种方式——“无我”是将“我”之情巧妙地溶于物象中;“有我”是将“我”之情,以较外露的方式投射到物象之上。关于外国的就不多说了。

意境,其实是个专指艺术作品的词汇。现在,则外溢、引申到众多场景、领域。这个无话可说,语言就是这样,借用、挪用司空见惯。不过,所有外溢和引申,都不在本题目的讨论范围内了。


一老沈一


何为意境?

简而言之:思想生起的境界。

你我的眼、耳、鼻、舌、身、意是为六根。而思想就属于意根。

而意根何来呢?就是你我的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汇集而来。

既然是思想生起的境界,那肯定就有是非,有善恶,有高低,有好恶。

也就是说有好的境界,有坏的境界,有高的境界,有低的境界......。

人们说起意境,脑海中就会浮现起国画、山水,音乐、诗歌、人生等如是词汇。

其实,意境是方方面面的,是时刻不断变化的,它不归专门特有的领域。

意由境生,境复成意。从来就是相辅相成,高低同等,门当户对的。

譬如说,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你能看此字是何境界?

恕我汗颜,若不是了解相关背景情况下,在我眼里就是一副毛笔写的字。

你也会觉得好,但是你说不出来。此时何谈意境?

无功无德!功者,写字功夫。德者,品德之境界。

没有同此相当高度,如何能契入颜真卿在祭侄灵前写下此稿时,是何等的极度悲愤。

怎能领略 “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之境界。

所以所谓意境是和人们自己的修养相符的,只有这样。有些东西才能引起你的共鸣。

不同修养见识的人看相同之东西,意境是不同的。

再譬如,中国国画的意境是跟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文学修养一脉相承的。

所以想要感受国画的意境你得有这方面的造诣或者最起码要多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信息。

而西方艺术更为注重体现的是宗教信仰禁锢和个人思想的解放方面的表达。

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内涵,不同之内涵表述不同之意境。


以上为我对意境之肤浅解释。若有异,还望求同存异。欢迎来锤。


南途北寻


意境,是一种用语言难以阐释的意蕴和境界,是文章精神面貌的体现(即所要表现的主题,在几个相关的意象中所营造出的氛围)。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是诗人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能够形成这一艺术境界的,是一个个恰如其分的意象,也是诗人长期生活实践的积累和升华。


试读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痩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一首短诗,五行,二十八个字,运用了十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痩马、夕阳。诗人全篇没用一个秋,以同一的情感线索串联起十个不同的意象,把一副落日秋思图描绘的活灵活现。那牵着痩马的天涯孤客望着欲坠的夕阳,听着归巢昏鸦哇哇的鸣叫,心境是何等的凄凉和怅惘。
这首曲,诗人以不同的意象所渲染出的艺术氛围,就是只可意会神达的意境所在。


黄土情愫


这些词儿都是有特指的术语,我们用术语,是为了追求严谨。但在现如今,人文社科是乱用术语的一大重灾区,其中最泛滥的就是“意境”,我们动不动就会听人家说——“XXX好有意境哟~”但大部分人口中的“有意境”,都只是觉得好的意思,实际上和“意境”本身一点关系也没有。

要了解“意境”这个概念,还必须从意象说起——


《易疏》有注:“象,形也。”

“象”的意义,是指客观事物的外在形体,在诗歌的世界里,如果诗人写到了客观事物,就被称为“物象”。


《说文解字注》:“意,心所识也。”

“意”的意义,是指人内心的思想情感,用在诗歌中,即指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按照创作的一般规律,要表达情感,诗人常常要借助客观事物。比如说,单纯写一棵树,而没有任何深意,叫做物象;而若是写“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这个“柳树”,就传达出离别之情,“象”加上了“意”,就称之为意象。

而多个“意象”的叠加,呈现出一个复杂的情境,就成为了“意境”。最简单的例子,“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加在一起,就构成了秋日羁旅漂泊的复杂意境。


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两个“公式”,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一组绕来绕去的概念:

  • 象(客观事物)+意(主观感情)=意象

  • 意象+意象+…+意象=意境

夜小紫


什么叫意境?

意境属于艺术辩证法的范畴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修行人由入世间与超世间的理性意念。一是文化艺书的意境,是一种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意涵和境界。比如,获嘉的每一幅作品都能体验出它的情调和意境。画花有花的韵味,画海有海的气息,画家体现的是画境。画境抒发的是情景交融,无穷的诗意画意的空间。二是现实生活的意境,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实际范畴的境,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比如,人们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目睹的客观实际,真实与否,晚上梦幻之中得以实现,虽然虚幻的现实,但也是一种意境。实际上,意境是心,形,意的有机统一,就是心念,情理,形神的辩证统一。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三是修行人的意境。人们在红尘世间目睹的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世界,当人们修行参禅打坐时领悟到的是虚幻的精神世界。意境就是有意念组成的世界。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入世间与出世间,实际上,就是实境与意境的关系。修行人的诵经打坐就是修心,修出特殊的意境,这种意境就产生出了意象,就出现了出世间的了脱生死,信即得度,你信就得救,信即解脱。总之,意境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结合体。超脱两者之间的幻象,是精神世界虚幻的实体,是人们意识世界的一种时空穿越。


慈音1


我认为意境就是思想的空间。

古人造字很有讲究,我们从意境二字拆开分析,意,心上音,就是发自内心的声音;境就是空间。

意境就是内心情感流露而传达出来的思想空间,意在境先,意在言外。

思想的空间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透过本质传达出的更深远的境界。

意和境是一种辩证关系,先有境后有意,这里的境是客观环境,通过内心情感抒发的意,又能产生弦外之音的境,这里的境是思想的空间。

少即是多!好的艺术作品看似寥寥几笔,却是高度的精炼和熟能生巧的传神,其传达出的精神世界能够让人产生更多的心灵互动和思考。

艺术作品并没有自带思想,思想是因为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我认为意境就是思想的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