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北京南城的这七条斜街是“龙脉”?

中国古代都城的街道格局大多是横平竖直、经纬分明的棋盘形式,只有个别河湖旁边的街道为斜街。比如在明清北京城的外城就出现了由七条胡同构成的斜街群,号称“龙脉”,在这些斜街交汇处又出现了七处“三岔口”和七座庙宇,成为老北京城中一道奇特的景观。为什么人们将这里称为“龙脉”?


龙脉七斜街



明代北京城中,有一条从西苑中南海西侧向南穿过琉璃厂的排水沟,称为“臭沟”,也就是今天的南新华街。再向南,沟上架有一座桥,名叫章家桥,也叫臧家桥,过桥往西是一个四条斜街交汇的小广场,端头有一座五道庙。

这四条斜街分别是樱桃斜街、铁树斜街、韩家胡同和五道街。清末,因为街上新建了一座大澡堂,在它的前面又新开了一条堂子街,从而形成了一座辐射五街的小广场。

广场北侧供奉“五道将军”的五道庙始建于明代,“五道将军”在道教中是主持阴间事务的主神,相当于佛教中的阎王。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有一位名叫揭真诚的道士在这个通衢之处建一座玉帝行宫统摄阎王五道,竣工后还请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王象乾撰写碑文以记其事。

碑文上说:“正阳门西,由臧家桥至宣武门乃龙脉交通辐辏之地”,第一次把正阳门向西南至臧家桥间的斜街称为“龙脉”,这通碑也被称为“交龙碑”。

“龙脉”是风水用词,意思是所选地形蜿蜒曲折如龙之脉,是大吉之地。

关于“龙脉”流传有两种说法,一是从这里的地形来看,它的骨干如同交龙,以五道庙为首,观音寺为尾,七条斜街和七个交会口构成“龙脉”,故有此说。还有一种说法是,这里地处金中都、元大都、明北京城之间,国都世称“龙庭”,一脉贯三都,故称为“龙脉”。这两种说法哪个才是正解,如今难以定论。此碑在清代已佚失,但碑文在明代文献中保存了下来。



那么,由七条斜向胡同构成的这个“龙脉”又是如何形成的?

过去普遍的说法是,元灭金后新建大都城,金中都城中宫殿被毁,但其他地方还有兴隆的商业、娱乐业和游览胜地,元代称为“南城”。金中都主要商业大街檀州街,位置约在今广安门内大街,正对的是东门施仁门,旧城居民出城往新都或是新都居民到旧城娱乐游览,由西南向东北逐渐走出了若干斜路,于是这个“城乡结合部”也就无序地“走出”这些斜街,并沿着斜街形成了许多商铺、住户。

所谓“风水宝地”、“龙脉”之说,大多虚无缥缈,也许将来“龙脉”会随着城市更新而消失,但它是北京城最早的地面遗迹,更是很多老北京人的记忆。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