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终前除掉了一个人,使得蜀国灭亡推迟30年,此人是哪个?如何看待诸葛亮此行为?

羽评郡主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不存在的。诸葛亮并没有在临终前设计除掉谁。如果说魏延之死可以赖在诸葛亮身上,那诸葛亮简直冤死了!



魏延的形象,分为正史和演义两种。这两种形象,有一些共同点,但又不完全一样。大多数人熟知的魏延,其实是《三国演义》里面的魏延!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为了营造故事戏剧性,他把魏延塑造成了一个脑后有反骨的人。诸葛亮神机妙算,他算准了魏延日后必反,于是打压魏延,让魏延的志向得不到抒发。

比如魏延投刘备时,诸葛亮莫名其妙的就说他有反骨,要斩他!幸得刘备的阻拦,才饶了魏延一命;

再比如诸葛亮后来誓师北伐,魏延要求自己领兵出子午谷,来一个突然袭击,结果被诸葛亮给否了;

还比如魏延感叹郁郁不得志,诸葛亮为了死后避免后患,暗中安排马岱杀了魏延,让魏延死得其所;

演义小说这么塑造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其实是很致命的!因为这会让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真的以为诸葛亮和魏延有矛盾。并且还有一点更为致命:罗贯中想把魏延塑造成反贼,但是刻画的力度不够,他没有把这个虚构的形象编圆。于是导致魏延最后诸葛亮设计杀掉,更像是诸葛亮看走了眼,冤杀了魏延,他死的很可惜。

结果,原本只是《三国演义》为了彰显故事戏剧性,虚构出来的内容,就导致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误认为诸葛亮和魏延真的有矛盾。

结果,原本只是罗贯中没有把魏延的反贼形象编圆的失误,就导致不明真像的吃瓜群众真的以为魏延是被诸葛亮设计杀了,魏延冤枉了。



然后,很可笑的来了!最近十几年,出现了很多不学无术的自媒体,这些人居然拿《三国演义》的虚构内容,给魏延翻案。然后张冠李戴的把演义小说中虚构内容,嫁接到了正史上的诸葛亮和魏延身上。

紧接着,一堆胡说八道的内容就来了。

水平很次的自媒体,就是无脑喷诸葛亮,无脑吹魏延;水平稍微高一点的,就拿子午谷奇谋反复炒作。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诸葛亮就是演义小说中吹出来的,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没什么了不起。历史上的诸葛亮就是打压魏延,诸葛亮是小人,魏延真英雄,可惜被诸葛亮给坑了。

总之就是一句话,说来说去,这些人始终就是拿《三国演义》在翻案。然后再无脑嫁接到历史上的诸葛亮和魏延身上。



对于这些故意颠倒是非的自媒体,我不想多说什么。因为《三国志》是免费书籍,魏延的个人传记就在《三国志》的第四十卷。只要稍微看一下《魏延传》,他与诸葛亮的那点事,就一目了然了。

正史就摆在那里,而且还是不收费的。何必要胡说八道呢?

不过既然说到这里了,还是有必要把诸葛亮和魏延在正史上的记载,详细的说一下。

首先,正史记载的诸葛亮与魏延,并没有什么私人矛盾。诸葛亮不仅没有打压魏延,反而还很看重魏延!

证据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让魏延在出征前就担任了督前部、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这三个重要职务。

(建兴)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三国志·魏延传》

督前部——蜀军的先锋

丞相司马——诸葛亮的副手,掌军权

凉州刺史——省长级待遇

诸葛亮把蜀军先锋,丞相助理,省长待遇都给魏延了。从哪能看出诸葛亮打压魏延?事实上诸葛亮对魏延已经够好了。

证据二: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屡次升官。

(建兴)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三国志·魏延传》

前军事加假节——等同关羽之于刘备,可以自领一军,自己独立作战。

如果诸葛亮打压魏延,提防魏延,让他假节作甚?还让他独立指挥作战?诸葛亮是不是有精神分裂症?

证据三:诸葛亮病死前,安排魏延负责蜀军的断后任务。

诸葛亮临终讨论退兵,他是这么安排的:大军先走,姜维居中,魏延断后;如果魏延抗命不遵,大军自行撤退,随他的便,不用管他了。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三国志·魏延传》

众所周知,断后与先锋是军队里面最重要的两个位置。然而这两个位置,断后比先锋还要重要一些。因为先锋打不下来,还可以后撤。但是如果断后断不好,极有可能会全军覆灭。当年于禁在曹操手下的荣宠恩遇,也就是出则先锋,退则殿后。魏延在蜀军中的地位,也是与于禁一样的。

诸葛亮若不信魏延,让他断后干嘛?趁自己还活着,赶紧把魏延一刀剁了便是。或者直接把魏延撸了,押回成都便是,何必要多此一举?

所以按照正史的记载,事实的真相是:诸葛亮从来都是重用魏延,给他权限、官位,给他独立的领兵权,给他假节的权力。甚至到快死了还信任他,让他负责断后。只是诸葛亮顾虑到魏延有可能不听话,才安排了备选方案,让姜维居中,防着魏延。

诸葛亮做人都如此厚道了,还指责他故意打压魏延,良心不觉得有愧么?

其次,魏延最后冤枉被杀,与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他的死,完全就是他与杨仪作死的结果,怪不到诸葛亮的头上。

诸葛亮死后,魏延说:丞相死了,但是我还在呀。你们互送丞相的棺椁回去,我领兵留在这里继续讨伐魏军。怎么能够因为诸葛亮一个人的死,就中断北伐大业呢?并且我魏延是什么人!让我给杨仪那种鸟人断后,我实在是丢不起那人。

“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三国志·魏延传》

结果,没有人鸟魏延。王平、姜维这些人都选择站在杨仪一边,带着大军都随杨仪退到了汉中。

注意了!诸葛亮死后,当魏延和杨仪起矛盾的时候,蜀军的将领都站在了杨仪一边,没人鸟魏延。

魏延见没人鸟他,勃然大怒,于是率部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的前面,把所过之处的栈道全部烧掉,打算阻拦杨仪的退路。


于是,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在刘禅面前说对方谋反。刘禅拿不定主意,就问董允和蒋琬二人,到底是谁想造反?董允和蒋琬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是魏延造反。

再次注意了!当魏延和杨仪起矛盾时,远在成都的董允和蒋琬也不支持魏延。

后来,魏延占了先机,率军攻杨仪大军。杨仪随即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王平在阵前大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说诸葛丞相才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居然敢造反?魏延的大军知道魏延有错在先(烧栈道),便不听魏延命令,作鸟兽散了。只有魏延和他的儿子逃到汉中。

当杨仪听说魏延逃到汉中后,便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魏延的脑袋献给了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破口骂道:贱东西,让你跟我斗!我看你以后还敢不敢跟我作恶!

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三国志·魏延传》

以上便是魏延被杀的真正过程。从他的整个作死过程来看,哪一点跟诸葛亮有关系?

事实上是:诸葛亮临死前,他希望魏延能按照自己的安排,跟着大军一起走。但是他也预料到了,魏延的个性强,所以没有强迫魏延。但是他没有料到,自己死后,魏延和杨仪会闹成那样。

诸葛亮更没有想到的是:整个蜀军,居然没有一个人支持魏延!整个蜀汉朝廷,居然也没有一个人相信魏延。当魏延与杨仪起争执时,蜀军将领全部站在了杨仪一边,蜀汉的中枢大臣也全部站在了杨仪一边。

魏延被所有人抛弃了!

那么,魏延为什么会被所有人抛弃呢?我个人觉得,这恰恰是因为诸葛亮平时太看得起魏延了。以至于魏延性格高傲,眼睛里面容不下别人,没有人跟他合得来。

都说关羽高傲,人际关系很差。其实魏延也一样,他的人际关系更差。结果一闹事,大家都向着杨仪。

当然了,杨仪也不是善类。但是让大家在杨仪和魏延中间做选择,大家还是选杨仪。毕竟杨仪没有魏延那么高傲,没有魏延那么讨嫌。



最后做个总结:

第一、诸葛亮并没有打压魏延,更不可能在临死前设计安排杀掉魏延。

第二、诸葛亮给了魏延太多的殊荣,导致魏延的心态很飘,人缘很差。

第三、诸葛亮死后,魏延想要自己领兵。这个要求太过分了,加之他的人缘本来就不好。因此没人支持魏延。

第四、魏延众叛亲离后,蜀汉的文武群臣可谓是墙倒众人推,一起逼死了魏延。

综上所述,魏延之死,在于他太高估自己的号召力。当他与杨仪起争执时,费祎、姜维、马岱、王平、蒋琬等一票蜀汉文武两班大臣全部向着杨仪。大家一起搞魏延,并把魏延给搞死了。

后来事情被刘禅派人查清,魏延跑路时,没有逃向曹魏,而是汉中,他被冤枉了。于是杨仪开始被调查,最后杨仪被定罪,也去地府陪魏延去了。

所以,魏延之死是冤案。但是他的死,只能怪在杨仪头上,与诸葛亮无关。事实上诸葛亮是对得起魏延的!可能恰恰就是因为诸葛亮对魏延太好,给了魏延一种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的错觉,觉得自己有号召力。最后不知天高地厚,把自己置于众矢之的,自己也自己作死了。


Mer86


此人便是魏延,死诸葛杀了活魏延,却是诸葛亮万万没有想到的结果,却无心造成另外一个结果。

诸葛亮临终前的安排是让杨仪率领大军班师回成都,由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诸葛亮此安排不仅不是要除掉魏延,反而是为了保全魏延,可谓用心良苦。

为什么是魏延断后?



想想看,如果让魏延代替杨仪领军,或者让魏延首先撤退,以诸葛亮对魏延的了解,魏延肯定不愿撤回成都,如果魏延领军必然不会撤退,会继续北伐,如果让魏延在最前面撤退,魏延势必会影响全军撤退,那样的话,最前面的不想退,后面的听从诸葛亮遗愿要退,势必全军大乱。

事实上魏延也是这么干的,即使让魏延断后,魏延也是跑到军队最前面烧毁栈道,影响大军撤退,并派兵攻击杨仪,导致带来杀身之祸,这实非诸葛亮遗愿,诸葛亮并没有设计除掉魏延,而是魏延自已咎由自取造成的。

魏延与杨仪争执,双方都告对方谋反,而朝中官员都相信杨仪而说魏延谋反。王平怒斥魏延,导致魏廷士卒离散,之后杨仪派马岱斩杀魏仪及三族,魏延之死,死于杨仪公报私仇,魏延罪不致死,无谋反之意,最多也就是蜀汉内部矛盾。



诸葛亮更是无加害魏延之心,诸葛亮生前对魏延加官晋爵,加以重用,委以重任,比刘备过之而无不及,诸葛亮将魏延从刘备时代的镇北将军加封到征西大将军,爵位从都亭侯(亭侯)加封到南郑侯(县侯)。

而诸葛亮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本意是因为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的是先取陇西,再攻长安,这一点刘备在孙权讨要荆州时也说过,而所谓的子午谷奇谋太过冒险,能否成功要打问号。

正是因为诸葛亮临死前刻意保全魏延的安排,反而将魏延推向了死亡,实在非诸葛亮之意,而正是因为魏延的死,才导致蜀汉接下来的政策以休养生息为主,而伺机北伐为辅,减少战争。



试想如果魏延在世,以魏延在军中的巨大影响力,势必掌军权,魏延一旦掌军权,肯定北伐,如果有机会让魏延实施所谓的子午谷奇谋,或者更加冒险的计划,以魏延的能力,如果一旦有所闪失,那么陪葬的可是整个蜀汉政权。

诸葛亮的无心举动,让魏延身死,而正是魏延的身死,使得蜀汉才得以续命30年,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诸葛亮临终灭除的不仅是一个人,而是蜀国的两个隐患,武将魏延,文官杨仪。

二人在外界评价不高,但诸葛亮有足够的能力驾驭他俩,因此在世时候俩人唯诸葛亮命令是从,不敢违逆,尚且风平浪静。

魏延和杨仪都算从荆州来的老臣子,资历都很老,诸葛亮已经对自已的后事安排妥当,知晓自他之后再无第二人可驾驭此二货,为了蜀国的长治久安只能寻机带走两人。

魏延不用说了,没明白什么回事,脑袋就被砍了。

对待杨仪是网开一面,除了自个作死,那就怨不得别人。

重病猛纠,对杨仪,诸葛亮还是托付信赖,由其领兵退,激斩魏延。

杨仪自诩大功,不满诸葛安排人事,最终被告发,入狱自裁。

非常厉害的心理杀招,魏延死于自傲,杨仪死于不满,诸葛亮临终定下除去隐患的计略完全实现。


鸿哥iouyh福小铺


照这话的意思,诸葛亮临终了还能给蜀汉延寿30年,简直就是神仙,可能吗?不科学!

不过,既然有这种说法,那么悦史君倒是可以简单分析一下。

诸葛亮是死在北伐途中,这次北伐他是比较憋屈的,因为他是想速战速决,但遇上司马懿根本就不着急,所以基本就是在对峙中就去世了。

不过,要算起诸葛亮临终前杀的人,唯一留下名字,而且比较响亮的就是曹魏名将张郃,但这也是在他过世前三年的事情,而且张郃去世,对蜀汉的影响根本没有那么大。

正史上没有的答案,悦史君从民间野史来凑一凑,也没有。

唯一搭一点边的,就是诸葛亮死后,杨仪等人用他的计谋,杀死了蜀汉大将魏延。

但这也是诸葛亮死后,被别人杀死的,跟诸葛亮关系并不大,尤其在正史上,跟诸葛亮真的是一点关系都没有。

那么姑且如此,魏延的死就能影响蜀汉30年吗?悦史君认为,这种观点实在是太天真了。

魏延固然是蜀汉大将,而且居功自傲,但他并不是一个有贰心的人,也不是胡来的莽夫,如果魏延活着,实在是能够抵挡一方面的大将。

可惜杨仪和魏延争权,魏延在朝中没人支持,军中的关系也不好,自然就被杨仪得了先机,最后不明不白被杀。

蜀汉能够在诸葛亮去世后,继续坚持30年,悦史君认为是后主刘禅领导有方,我们总是被以往的史料误解,认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事实上看看诸葛亮死后,刘禅在安排人员、调兵遣将上的节奏,实在都是高手。

因此,诸葛亮确实是一个大才没错,但也不能无限地拔高他,蜀汉能够立国并且坚持40多年,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功劳,诸葛亮只是前半段的大功臣了。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应答:历史终归是历史,这样颠三倒四的问题有误导之嫌,史学家们对魏延评价挺高,而魏延自跟刘备以来战功显赫,把汉中咽喉要道交给魏延这是刘备的高明之处,而魏延不负众望,能文能武,官至征西大将军,级别在赵云之上,蜀国的所谓五虎上将,其实刘备称汉中王时没有封过什么五虎上将,仅只是职务极级别高于其它人,关羽,张飞与刘备情若兄弟,而从创业就在一齐这不要讲,马超本是一方诸候,也就是讲在将军里就那么几个超过魏延,大凡有能耐之人都是有个性的,这个可以理解。就说张飞吧,守个徐州酒醉误事,丢徐州,关羽吧丢荆州,攻城掠地是强项,守城就未必了。

另魏延也不是诸葛亮按排杀死的,这个黑锅让诸葛背千年之久,其它罗贯中作者是有意衬托诸葛的神机妙算,但临阵斩将的莫名而让诸葛亮适得其反,魏延的死眀是跟杨仪的内讧而发生的,根据魏延的一贯作风怎么可能反呢?他守汉中这么多年要反早反了,而谁而奈何不了他,这就是千古奇冤,这个《反》也不该让魏延来背。

再就是错杀了魏延还让蜀国延援亡国三十年,还是诸葛亮的英明,这就有点扯犊子了,也可这么讲,有魏延在,加上姜维蜀国的军事力量及总体素质要上一个层次,必竟姜维资历太浅,魏延资历较深,如魏延活到鄧艾渡阴平时,鄧艾未必成功,因魏延善于出奇谋,有生之年曾想偷越子午谷,并与诸葛亮发生矛盾,所以这个答题吧太过牵强。




9紫气東来


据小说《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曾料定自己死后魏延必反,故临终前授马岱密计,嘱咐马岱待魏延造反证实后,趁他毫无防备时出其不意将其斩杀。魏延一死则叛乱可熄,而汉祚可续也!

不过这毕竟是小说之言,至于魏延是否真有反心,如今早有明断。从正史记载来看,魏延被杀这个“黑锅”也实不该由诸葛亮来背。那么魏延到底因何而死呢?关于演义中的“诸葛亮计杀魏延”,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

魏延之死,其因有三

说起魏延之死,主要有三大原因:

其一:魏延孤傲的性格。魏延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倒是和关羽很像,忠心不容置疑,且善待士卒,但对于士大夫阶层则和关羽的态度差不多,其为人多少也有点刚愎自用。而魏延孤傲的性格缺陷也使得他在朝中没少得罪人。据史料记载,时人多避魏延锋芒,故魏延被杀时,也无人帮他。

其二:魏延不晓时势。魏延作为一名英勇善战的武将,虽非有勇无谋,但有时确实看不清楚形势。《三国志》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这里道明了魏延和杨仪,姜维等人算是分道扬镳了,但选择诸葛亮刚死这个时间,真的合适吗?且不说诸葛亮有明令让全军撤退放弃北伐,你魏延不愿意放弃北伐倒还在情理之中,能得到部分亲信士兵的支持,但公然领兵欲杀杨仪,这就说不过去了。时杨仪一面要护送诸葛亮灵柩回国,一面肩负撤军大任,你魏延此时和他“火并”,置蜀国安危于何处?置诸葛亮英灵于何处?

其三:诸葛亮之死导致魏杨矛盾彻底爆发。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据《三国志》记载:

“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

魏延和杨仪之间的嫌隙很深,两人都有点恃才傲物的特点,故互相憎厌。之前有诸葛亮的调和,两人才没发生大冲突,而诸葛亮一时,两人之前的“平衡”就彻底打破了。

由于魏延率先耐不住性子,在诸葛亮死后公然叫板杨仪,终被杨仪所杀,死后不但三族尽灭,还被杨仪安上了一个叛国之名,实在可惜啊!

演义中的“诸葛亮计杀魏延”

演义中说诸葛亮计杀魏延也不是毫无根据的,据《三国志》记载:

“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与诸将密议却独缺魏延,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当时诸葛亮已经是抛弃魏延了,至于密议中是否有要杀魏延,我们不得而知,但个人认为应该是没有的,不然也不会留部分兵权给魏延让其断后。

而演义中之所以明写诸葛亮设计杀魏延,一来可能却与当年诸葛亮与诸将密议一事有关;二来也是为了彰显诸葛亮智谋超绝,能断身后事;其三也是呼应了之前魏延“反骨”一说,成全了魏延谋反之名!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历史不会重演,魏延当时掌握蜀国四分之一的兵权,管理不好对蜀国的确是灭顶之灾。所以从这方面讲除掉他的确使蜀国推迟灭亡很多年。

魏延此人是和黄忠一起投诚过来的,诸葛亮在世时有一次魏延公然违抗诸葛亮的军令该撤而不撤。诸葛亮发现魏延虽然是一员猛将,可是就因为猛起来不计后果,打乱全盘计划的好大喜功,用好了是个赵子龙式的人物,用不好会把蜀国葬送。

还有一次建议从另外一条道路直插魏都被诸葛亮否掉了,魏延恼羞成怒,至此以后诸葛亮对他留了一手。我们说就他的兵出子午谷的建议后世有很多称赞他的大胆行动,称是蜀国唯一的一次可以出奇制胜的机会,可惜让稳重保守的诸葛亮给错过了,的确直插敌方首都这一步是个好棋,可是给诸葛亮三个尴尬的选择:

1)魏延可能突袭成功,可是后续兵力没法跟上,敌兵反扑,最终还是可能失败。

2)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不可能没有准备,一旦去了被消灭,真要把这只队伍折掉,给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蜀国是多大的损失?

3)魏延本来就是降将,再带着这么多兵一去不复返,对智谋著称的诸葛亮来说是不是个大笑话?

对上有刘婵这样的昏君,下有刘关张意气用事破坏联盟,损失惨重的局面来说,诸葛亮怎么都是一个悲剧终结者,但他无论如何也不会让魏延去瞎闹的!


黄蜂二师兄


你说诸葛亮临终前设计除掉一人,使蜀国灭亡推迟了30年,你说的是魏延吧?

魏延这个人很有意思。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他是一个脑后长有“反骨”的反面人物。《三国演义》里这样描述说,魏延剽悍勇猛,武功绝伦,但为人不忠,三心二意,常怀不臣之心。多亏诸葛亮能掐会算,尤其会相面,早就发现魏延脑后长着一块所谓的“反骨”,知道自己健在时他尚有畏惧之心,不敢轻举妄动,自己死后他必反,所以临终前将兵权托付给长史杨仪,并授密计给马岱,叮嘱马岱待魏延造反的证据坐实后,将其一举诛杀。

按三国史权威吕思勉大师的看法,魏延被杀是千古奇冤,他不仅没有造反,而且是蜀汉的忠臣,他的死与蜀汉文武内讧有关。

魏延算得上三国时智勇兼备的名将之一,他是蜀汉中后期当之无愧的国防中坚。魏延本为军中一小卒,后被慧眼识才的刘备攫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在军中排位仅次于关、张。魏延不仅是刘备时代的重臣,还是刘禅继位前期的国防中流砥柱。他镇守汉中多年,采用正确的分兵据守、相互策应之法, 使虎视眈眈的曹魏大军始终无法前进一步,将蜀国的北大门——汉中牢牢地扼守住。

魏延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其军事业务水平不逊于诸葛亮。当年蜀军第一次北出祁山征伐曹魏时,魏延曾多次向诸葛亮提出一个令后世众多名将赞叹不已的出奇制胜之策,就是大军出汉中后兵分两路,一路出斜谷(吸引魏军主力),另一路(奇兵)出子午谷,然后沿崎岖山道千里奔袭,直捣长安。

诸葛亮用兵一向谨慎,他屡次否定了魏延的北伐计划,认为此计过于冒险, 最终采取了一套自认为“十全必克”的稳妥之法——一次次兵出祁山,又一次次铩羽而回。

由于屡出祁山均无功而返,诸葛亮在军事能力上的威信受到了来自魏延的挑战,所以积劳成疾、自知来日无多的他亟需有人能站出来制约能力出众、桀骜不驯的魏延。

他看中了一向和魏延有矛盾的文官——长史杨仪。从《三国志》的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重用杨仪后,他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完全是在掣肘魏延,基本上达到了诸葛亮的预期目标。

史载:“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

意思是魏延和杨仪嫌隙很深,互相憎厌,完全无法和平相处,特别是杨仪受诸葛亮倚重后,两人的矛盾更加激化,势同水火。两个人在一起就争吵不休,因话不投机,身为武将的魏延经常拔刀恫吓文官杨仪。杨仪动嘴还行,动手自然打不过魏延,一旦魏延动粗,他只能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诉,以弱者的姿态博取众人的同情。

明明是商议军务的严肃场合,经常让两人闹得不欢而散。

诸葛亮本是个行政才能出类拔萃的名相,岂不知要办大事就必须营造一个团结、和谐的稳定内部环境?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原本就不对付、关系紧张、犹如针尖麦芒一般的魏延和杨仪放到一起,蜀国北伐大军焉有不乱之理?

《三国志》记载,面对两位重要部属内讧不断、蜀军领导层乱成一团的颓局,以睿智著称的诸葛亮竟然还说:“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

意思是杨仪才能出众,魏延骁勇过人,只可惜这两人闹不团结,搞不好关系,我又不能厚此薄彼,这两货真叫我左右为难啊。

诸葛亮一面怂恿杨仪和魏延明争暗斗,一面又摆出一副劝架的模样,采取居中调停的立场,似乎杨仪和魏延的矛盾是他俩自身的问题,与己无关,他倒成了个“恨铁不成钢”的大好人。

诸葛亮任用杨仪,还偷偷把兵权交给了这个不谙军事的文官,他利用杨仪掣肘、降服刘备旧臣的目的虽然达到了,但军队思想涣散,士气不振,秩序已经乱了。

主要将领都将主要精力用到了激烈内斗上,哪里还有心思筹划什么北伐曹魏、平定中原的宏图大业呢?

更严重的是,诸葛亮病死后,在其尸骨未寒之际,掌军权的杨仪害怕身经百战的悍将魏延不服,居然诬陷他阴谋造反,最后联合王平、马岱等人一举诛杀了根本没有反心的魏延。可怜魏延身为两朝重臣,谋勇兼具,一身本领,一片中称,在杨仪等阴谋家的策划下,居然落得个身死族灭的悲惨下场。

客观的说,正史里记载的诸葛亮没有怀疑魏延会造反,他只是用人不当,这才造成了他身后这场无法挽回的悲剧。杨仪唯恐自己被魏延所杀,王平心怀私欲,姜维异常冷漠,马岱懵懂无知,这些因素造成了魏延的悲剧。

正是因为诸葛亮看人走眼,这才导致蜀汉内耗不断,其军事政治策略一次次剑走偏锋,蜀国国力疲惫,各项综合实力愈发衰弱,最终在邓艾的一次军事冒险侥幸成功后就迅速灰飞烟灭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阴谋的策划者杨仪也落得个身败名裂、被迫自尽的悲催下场,这一切或许都是冥冥中上天早已安排好了的吧?

【插图源自网络】【写作辛苦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如无意外,诸葛亮临终前除掉的那个人,该是魏延。

魏延其人,颇有勇略。在蜀汉的军人集团里,魏延不是一个人入伙,而是带着部曲的。三国是乱世,一般的世家富贵豪族为保境安民,往往招募私兵,称为部曲。汉制,一部为千人,部下设曲。周瑜投奔孙策时就有部曲1000多人。因此魏延在荆州时加盟蜀汉团队,算是风投入股,是刘备荆州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

刘备遇之甚厚,为了帮助魏延建立功勋,带着他入蜀作战,授其牙门将军。刘备在219年做了汉中王,封五虎上将,魏延也领了镇远将军,把蜀汉集团的北大门汉中都交给他来把守,当时记载是“一军皆惊”,因为所有人都以为汉中太守必定是张飞做得。因此,足见刘备看重。221年,刘备做了皇帝,魏延又被授镇北将军,仍驻汉中。

(魏延不是白身,他有部曲)

在夷陵之战前后,关羽、张飞、黄忠等老将以及新生代将领多已凋零,因此魏延与诸葛亮一起稳定了蜀汉局势。魏延曾作为军中前锋,多次出击魏国,最后官位做到了征西大将军、假节、封南郑候。在蜀汉内部官位排行榜上,除了诸葛亮、刘剡,就只有魏延官位最大了。而刘剡虽然官拜“车骑大将军”,但这个人没有什么真本事,只会当时名士清谈,因此并不掌握实权。魏延实际上处于蜀汉军政集团2号人物的位置。

刘琰倚靠自己的老资历,与魏延有矛盾,诸葛亮让刘琰写了检讨书。书成后,不管他怎么哭求,又把刘琰给打发回成都了。因此诸葛亮并没有如演义里所说认为魏延有反骨,要在临终时设计杀他。直到五丈原事件前两年,诸葛亮还对魏延颇有回护,打压了当时名义上的二号人物。

可是魏延自恃功高,又是武人出身,对丞相府长史杨仪很不满。这并不难理解,作为诸葛亮的首席秘书长,必然要贯彻诸葛亮的意志。可是魏延对诸葛亮用兵谨慎的做法有不满。“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本来就一肚子火,性情又高傲无人(关羽倒是跟魏延相好),官位大,脾气也大,在蜀汉朝廷里是一个人见人愁的刺头,敬畏有加。可是“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杨仪,行事真小人也)

诸葛亮去世前,曾召开过紧急作战会议,没有召魏延参加。诸葛亮打算徐徐退军,让杨仪先行,姜维居中,魏延殿后。魏延大为不解,按照顺位继承顺序或者按照军事正常流程,此时魏延在军中的官位是最大的,指挥权理应由魏延来继承。杨仪担心魏延不同意,就派了蒋琬来探口风。魏延应该信得过蒋琬,就和盘托出,表明自己不愿意撤军。蒋琬应付了一下,回去报告杨仪。他们就按照诸葛亮去世前制定的退军策略,不管魏延,先行退军。

魏延被连摆两道,心里又急又气。他自己一军在前,辎重粮草无着,无法继续进行作战,退军时安排他做殿后,实际上是将指挥权都交给了杨仪。魏延和杨仪两人水火不容,杨仪以诸葛亮遗命的方式接管了军队的指挥权,这让魏延难以接受。

魏延见到杨仪军已经准备归计,就自己先发撤兵命令,赶在杨仪前面撤退,还烧掉了栈道。杨仪也知道魏延存心生事,因此也星夜兼程。魏延和杨仪两人都分别上书刘禅,指责对方谋反。

刘禅问董允和蒋琬,他们两个都是文臣,平时见多了武将的飞扬跋扈,心里本就倾向于文臣。他们虽然与诸葛亮交好,可他们是鸽派,并不支持北伐。因此他们在这时,都选择了支持杨仪。

刘禅就让蒋琬带着御林军北上,平定叛乱。

魏延在前方还不知后方已经将他定性为谋反,他还派兵占据了南谷口,准备以叛逆的罪名诛杀杨仪。

杨仪军中的何平大声叫阵说:“丞相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怎么敢叛乱?”蜀汉军队都知道诸葛亮平时与杨仪、姜维过从甚密,因此士兵们都认为这次魏延是错的。魏延控制不住军队溃散,最后只好带着几个亲信想逃亡到汉中。杨仪让马岱追上去,杀了他。

魏延的人头送到杨仪案前,杨仪将之弃之于地,还踩上两脚,说:恶奴,看你还能跟我做对?!全然没有国失良将的悲痛。可见其人心性品质,不以谋国为重,何堪为主帅谋主?

(刘禅)

这时,蒋琬军还没有到,杨仪就将魏延人头送到军前,蒋琬就带兵回成都了。魏延被诛杀三族。可叹魏延散尽家财追随蜀汉政权23年,最终落得如此下场。

魏延不可能是叛乱,如果他要叛乱,为什么还要往南走?直接往北投降司马懿不就行了?所以魏延往南来,只是想杀掉杨仪,拿回军队指挥权(魏延怀疑杨仪假传军令,借诸葛亮去世擅自乱权)。

那么,诸葛亮有没有有意要除去魏延呢?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因为魏延的性情高傲,类似关羽,与蜀汉集团的荆州集团的很多人都搞不来关系。作为蜀汉集团硕果仅存的老将军,魏延一旦成势,这些文官将没有一个能够制得住他的。这与诸葛亮建议刘备杀刘封的逻辑是相同的,其最大目的是为了蜀汉政权的稳定。诸葛亮在生命弥留之际,放弃了有冒动倾向的魏延,转而启用他的“君子党”。

可是,这样并不符合诸葛亮的精神用兵的策略。如果诸葛亮故意把魏延逼上绝路,那么怎么可能让魏延殿后呢?难道不怕魏延一咬牙,带着所部军马投降了司马懿?

所以诸葛亮应该是没有诛杀魏延的计划的,他特意把姜维放在队伍中间,并告诉杨仪和姜维,如果魏延不肯定,就不管他,你们先退。诸葛亮认为魏延不会造反,他所有的部署,都是逼迫魏延就范,乖乖退军。可诸葛亮没有算到,这短短几天事态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计,魏延和杨仪互告谋反,最终两军火拼。

那么,魏延如果不死,是否蜀汉就亡国了?

这是有极大可能的。

与刘封类似,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已经尾大难掉。那么,以魏延的军事设想,必然会发动风险系数高的奇袭活动。而诸葛亮认为胜算不高,打过去只是白白损失蜀汉的国力和人口,因此一直制约着魏延的用奇之法。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魏延之死,也算是一个阴差阳错的结局吧。蜀汉集团几乎所有的重要官僚都希望魏延死,他怎么还能活呢?


而知而行


诸葛亮在临终前除掉了一个人没错,但是如果说除掉了这个人,使蜀国灭亡推迟了30年,我是不相信的。并且,我认为蜀汉早点灭亡也不是坏事!

诸葛亮除掉的这个人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将领魏延。

诸葛亮除掉魏延和慈禧除掉光绪的原因是差不多的,就是怕自己死后大权旁落,继任者不能贯彻自己的想法,甚至对自己之前犯过的错误进行清算。

历史上这样的事儿太多了,比较著名的就有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清算。张居正是明朝时期的著名首辅。在万历小的时候,张居正既是万历皇帝的老师又是帮助万历皇帝打理朝政的肱骨之臣。他权倾朝野,不仅满朝上下对张居正俯首帖耳,即便是万历皇帝在他面前也恭恭敬敬。所以,万历皇帝可以说是在张居正的阴影下长大的。这就让他一方面对这位大臣恭敬异常,另一方面,又对他心怀不满。

当公元1582年7月9号张居正死后,仅仅过了四天,万历皇帝就对张居正进行了清算。不仅下令抄家,还剥夺了他生前所赐的玺书,还罗列罪状几乎差一点将他开棺鞭尸。而张居正的家属和门生也受到了连累,或者被贬,或者被流放。

所以,这些权臣最怕的就是死后被人清算。

诸葛亮生前数次北伐都没有成功。而在此期间魏延曾经多次给诸葛亮建议,并且提出了子午谷奇谋。

但诸葛亮一直不同意魏延的建议,还将他剥离于自己的领导集体之外。所以,诸葛亮死前曾经秘密召集心腹大将商议撤军计划,这个时候魏延正傻不拉叽的睡觉呢。

说实话,当时不仅魏延已经被诸葛亮放弃,连魏延的军队,其实也已经被他给放弃了。

而魏延在这个时候却一直认为自己是蜀汉军队中的第二号人物,只要诸葛亮去世,自己将会接替他的位置,从今以后大展身手,并且不时表露出这种想法。

这样一来不要说诸葛亮,大部分人都看得出来,只要诸葛亮一死,魏延就会积极争取大将军的位置,然后把诸葛亮之前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推翻,这是诸葛亮所不愿意看到的。

于是只好赶紧把魏延给杀掉。

那么,魏延存在蜀汉就会马上灭亡吗?或者蜀汉早点灭亡怎么就不对了?

首先,诸葛亮北伐就是错误的,蜀汉的国家实力和魏国相比天差地别。诸葛亮勉为其难不断北伐,没有一次成功而且损失惨重。

就拿第一次北伐来说,由于当时魏国政局不稳定人心慌慌,诸葛亮趁机北上的时候,当地老百姓单食壶浆以迎王师。即便如此,当魏国军队大举南下的时候,仍然把诸葛亮打得大败。以后几次就更惨不忍睹了。

事实证明,诸葛亮这一套根本就行不通,不仅行不通,大军常年作战后勤压力大不说,国内也搞得怨声载道。到后来,姜维等人倒是按照诸葛亮的意思北伐了十几次。然后呢,蜀汉被灭掉的时候全国人口已经不足百万了。要知道蜀汉地区的人口承载能力是1000多万。

别人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他这是一事无成也万骨枯啊!

所以,不如让魏延接替诸葛亮。如果子午谷奇谋真成功了,打下关中就得到了半个天下

,到时候很可能中兴汉室,再给大汉王朝延续200年,其功绩足以流芳百世。

输了的话,蜀汉主力被歼灭,魏国趁机南下灭掉蜀汉,再顺长江东进干掉吴国,提前前30年统一全国,很可能会避免五胡乱华。

所以,个人认为诸葛亮杀魏延这件事儿非常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