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怕太子夺位可以一天杀三个儿子,为什么不率领大军讨伐已夺位的李亨?

用户52922538367


不是不讨伐,而是他已经做不到了。

唐玄宗一路逃亡,跑到四川避难,他的身边基本不会有什么能征善战的人,用这帮人跟李亨去打,胜败难料,而且这个时候的唐玄宗已经是个老头子了,他已经被安禄山吓的魂飞丧胆,哪里还有什么雄心去做争权夺利的事情,他已经不是当年的他了。

而且夺位后的李亨,是握有实际军权的,河西军队基本都拥戴他,双方一对比,实力高下立判。

唐玄宗在安禄山造反之后,昏招迭出,害死了好几名大将,在军中他已经没有什么威望了。他一手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国家陷于存亡的边缘,在这个时候,他没有负起责任平叛,反而只想逃命自保,弃江山于不顾。

他的这些行为,彻底丧失掉了大臣们的忠心,将士们的军心,还有百姓的民心。

而李亨虽然是被拦下来,没有走成,但毕竟他肩负起了这个责任,主持了平叛的工作,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这个时候唐玄宗跑去夺位,这是找死的行为。且不说他打不过自己的儿子,叛军们这时候都还在呢,他连人家叛军的面都不敢见,就是夺了位又能怎么样呢?再次跑到四川去?

那个时候,又该由谁去扛大旗呢?所以,他这么做也是多此一举。

再者说,如果他去夺位,说不定还没出发,身边的人就会有弑君的行为,他应该也清楚这一点。禁卫军能在马嵬坡逼死杨贵妃,就可以在四川逼死他,毕竟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有皇上了。


浮沉于史


君王的权力,来自于下面臣子的的拥戴。唐玄宗做太平天子的时候,威权日重,太子李瑛也是战战兢兢。但是怕什么来什么,玄宗的惠妃武氏派人向太子兄弟传旨,说宫内有盗匪,请太子护驾!

太子一看是表现的机会啊,就带着卫队和自己的两个兄弟一起进宫了。这个时候武惠妃把脸一翻,说太子谋反!唐玄宗一看,好家伙,你们这是想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啊,也不想想你爹当年就是政变得来的天下,哪能轮得到你们这些小子猖狂?于是太子和两位亲王就这么被废为庶人,十五天后三个人被同时赐死在长安城东的驿站之内。一日之内连杀三个儿子,唐玄宗不可谓不心狠。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后来安史之乱起,唐玄宗不顾大臣劝阻,仓皇入蜀,表明消极不抵抗的态度已经失了众心。在路上士兵还哗变杀了杨国忠,逼着皇帝赐死了杨贵妃。

这个时候的唐玄宗可以说是威权最虚弱的时刻,而相应的,太子李亨挺身而出,不跟随皇帝入蜀,而是直接奔去自己的封地朔方,准备借朔方之兵来对抗叛军。

可以说,这个时候天下大势是在太子这一边。如果唐玄宗不配合,那会导致支持玄宗的和支持太子的先打一场内战,白白的便宜了安史叛军,并且玄宗还未必能赢。所以对于玄宗而言,追认太子李亨为皇帝的既成事实,是明智的选择,更是一种无奈。


经史通义


玄宗是个非常优秀的政治家,即使到了出逃的地步,

“马嵬之变”发生后,玄宗实际上没多大权力了,这时候太子自立,尊称为太上皇,

他有两个选择

一,拒绝,然后发布圣旨,谴责太子,调兵攻打太子?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且不说他有没有这个能力,即使他这样做了,只会让天下更乱,

一切是显然的,一个行将就木的老皇帝,一个是正值壮年的太子,你是朝廷官员,你站在哪一队?皇帝恐怕没有信心会有多少大臣会站在自己这边吧?

而且你这不是告诉天下,皇帝和太子不合?老皇帝还在,太子篡位称帝,不合礼法?你否定了太子的合法性,太子怎么合法调兵?

太子称帝,老皇帝不同意,这样就是两个中央政府,听谁的?你这不是给机会拥兵大佬造反?

二就是同意,虽然很不情愿,但出于优秀政治家的理性,但几乎是别无选择,因为你不同意,只会让平叛更困难,会让太子合法性地位失去,甚至,太子一个不高兴,派兵废了他,这样父子就兵戎相见了,

基于“马嵬之变”,玄宗有信心陈玄礼还挺他的吗?

当然,这样结果就是自己退位,战争胜利后,自己被软禁,

但是,权力已经平稳的过渡到自己的太子手里,安史之乱被平定,


南朝四百八十寺


唐玄宗李隆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帝王,他清除武氏余党、平息韦氏乱政,又将太平公主势力斩尽杀绝。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又大破契丹、吐蕃,创造了“开元盛世”。

一、唐玄宗“一天杀三个儿子”经过:

唐玄宗宠妃武惠妃是武则天堂侄武攸止之女,自幼在宫中长大。既有武则天的美貌,又有武则天的心机。

公元737年,武惠妃为了让儿子寿王李瑁上位,设计说宫中有盗贼,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被武惠妃召唤入宫缉盗而披甲入宫,结果武惠妃又构陷说太子与鄂王、光王是带兵杀入宫中谋反,唐玄宗盛怒之下将儿子们废为庶人并赐死。

公元737年12月,武惠妃去世,李瑁不仅没如愿当上太子,反而自己的王妃杨玉环还被父皇纳入后宫。

公元738年,唐玄宗册立第三子忠王李亨为皇太子。

二、李享登基: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很快失守,长安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唐玄宗李隆基带领皇亲国戚和部分近臣逃出长安,太子李享随行。走到马嵬驿的时候,军士哗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也被缢死。

太子应当地父老肯请太子留下来讨伐逆贼,在灵武登基后才告知蜀地的玄宗,同时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李隆基在西行的路上并不知道李亨已称帝,还一直以皇帝的身份发布诏令。被告之后尽管心里有诸多不情愿,但还是例行公事般地颁布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和《皇帝即位册文》,相当于是后补了让出皇位的手续。

三、李隆基不讨伐已夺位的李亨原因:

1、唐玄宗此时已不是开创“开元盛世”,天下人景仰的好皇帝,而是迷于享乐,宠信奸相,导至大唐面临着分崩离析,唐玄宗即便想讨伐李亨,也完全没有能力执行自己的决定。

2、在马嵬驿群时大唐百姓,已经对唐玄宗失去了信心。与李亨并肩战斗大臣,看中的是年青的李享,前途一片光明,反观唐玄宗已步入暮年,何谈前途。

3、李亨作为储君,遇到国之乱提前登基上位也是必然,如李亨能稳住,能夺回江山,至少他性命是有所保障。反之如他率军与李亨作战,就是帮助安禄山!唐玄宗还不至于昏庸到如此程度吧?


美丽青春您真痘


唐玄宗李隆基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帝王,他开创的“开元盛世”,是唐朝最强盛的时期之一。

然而,在位长达44年的唐玄宗有一个重大失误,就是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有反复甚至是错误,悦史君给大家做一个解析。

唐朝开元三年(715年),唐玄宗册立次子郢王李瑛为皇太子。

唐朝开元八年(720年),唐玄宗的十八子李瑁出生,母亲是非常得宠的武惠妃。

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为了让儿子寿王李瑁上位,设计诬陷皇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等三位皇子,唐玄宗盛怒之下将儿子们废为庶人并赐死。

但同年十二月,武惠妃去世,寿王李瑁不仅没能当上皇太子,反而自己的寿王妃杨玉环还被父皇唐玄宗纳入后宫。

唐朝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册立第三子忠王李亨为皇太子,但宰相李林甫、杨国忠一直跟皇太子李亨明争暗斗,唐玄宗态度暧昧,李亨的境况并不好过。

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范阳、河东、卢龙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进逼长安,唐玄宗率领少数嫔妃、大臣逃往四川。

皇太子李亨则没有跟唐玄宗一起,而是去了朔方军治所灵武登基为帝,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唐玄宗在与儿子们的斗争中,最终是完败,悦史君归纳了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情况非常危急

安禄山叛变后,一路攻城略地,唐玄宗不得不放弃长安,带着少数人马狼狈逃往四川。

这个时候唐玄宗已经没有了一呼百应的绝对地位,相反半途中发生兵变,杀死了他宠信的宰相杨国忠,还逼他不得不赐死杨贵妃。

悦史君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完全没有阻止皇太子李亨称帝的能力。

第二,人心向背逆转

唐玄宗年轻的时候,曾经参与诛杀韦氏集团,还斗倒自己的姑妈太平公主,当上皇帝以后还开创了“开元盛世”,可谓天下人景仰的好皇帝。

可在天宝年间,唐玄宗沉迷于享乐,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整天和杨贵妃等后宫嬉戏,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

在决定逃往四川时,唐玄宗所带的全部军队只有3000多人,其中属于皇太子李亨指挥的殿后人马就有2000多人,李亨的儿子广平王李俶和建宁王李倓也“典亲兵扈从”。

而发动“马嵬驿之变”的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等人,也与皇太子李亨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陈玄礼等人在杨氏兄妹死后,向唐玄宗效忠,但李亨已经具备了另立门户的力量,支持者更多。

第三,局势发展必然

在安禄山先后攻占洛阳、长安,唐朝江山危在旦夕的情况下,逃往四川的唐玄宗,已经无法肩负起恢复旧山河的使命。

在这个时候,皇太子李亨率领一部分精锐,来到抵抗叛军的第一线朔方军治所灵武,就表明了平叛的决心,也得到了臣民和将领们的支持。

年老体衰的唐玄宗,身边没有军队,也不可能率领大军去讨伐先斩后奏的唐肃宗李亨,只能接过太上皇这顶帽子。

最后,悦史君再总结一句,唐玄宗不仅后期施政大乱,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他也是完全不合格的。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唐玄宗李隆基在一夜之间将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赐死。然而在19年后当他得知自己的儿子李亨自行称帝而尊自己为太上皇时却说:“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四天后李隆基宣布:“自今改制敕为诰,表疏称太上皇。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俟克复上京,朕不复预事。”昔日那个为捍卫皇权而杀伐果断,即使对自己的至亲也不惜痛下杀手的李隆基这时为什么如此顺从地交出了权力?

737年的李隆基大权在握,以致于满朝文武、四方夷狄莫不畏威怀德,这时的李隆基和其他所有帝王一样为坚决捍卫自己的皇权而果断杀伐。自古以来为争夺皇权在皇室之中父子兄弟手足相残就不是什么稀奇事,这点在唐朝表现得尤其明显——自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以来几乎每一代唐朝皇帝的继位都是通过残酷的政变斗争实现的,在李隆基之前唐朝几乎没一位通过正常的皇位传承秩序继位的皇帝,李隆基自己也是通过政变粉碎了韦后集团才因功被册立为太子并得以继承皇位的,在扳倒自己的姑母太平公主的势力后才算真正大权在握。李唐王朝的皇位继承历史以及李隆基个人的人生经历使其对自己的手足至亲始终充满猜忌,为此他在长安城内特意修建了十王宅,李唐皇室子弟被集中安置于此,严格禁止诸王与群臣交结。随着皇子们年长后陆续成家生子,又于十宅之外修建“百孙院”。这么做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皇室子孙集中居住以便于集中监视和管理。

李隆基所立的第一人太子是李瑛,其母赵氏原本是潞州的倡伎,当李隆基还是临淄王时就将其纳为侧室。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九月李瑛以皇孙的身份被封为真定郡王。李隆基登基后在先天元年(712年)八月进封李瑛为郢王;开元三年(715年)正月李瑛被立为皇太子。李瑛之所以能得以被立为太子源于其母是李隆基的宠妃——开元十二年(724年)赵氏成为三妃之一的丽妃。然而作为拥有三宫六院三千佳丽的帝王的李隆基可不是一个专情之人,李隆基在宠幸赵丽妃的同时也宠幸武惠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等嫔妃,在这其中最受宠的还是得数武惠妃——尽管武惠妃在后宫的品阶是妃号,但宫中对待武惠妃的各种礼节待遇却等同于皇后。随着武惠妃的日益受宠自李隆基在太子时代起就受宠的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等妃嫔开始日渐失宠,昔日子以母贵的太子李瑛随着母亲的日渐失宠而被李隆基忽视,到开元十四年(726年)赵丽妃去世后李瑛在后宫失去了助力。皇甫德仪所生的鄂王李瑶、刘才人所生的光王李琚也因其母的失宠而备受冷落,于是三个郁郁不得志的皇子逐渐走到一起抱团取暖,然而这恰恰触犯到李隆基的大忌——李隆基不仅介意皇子同外臣结交,对皇子之间过分亲密的行为也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武惠妃之所以能得李隆基宠爱不衰绝不仅仅只是因为貌美而已,否则在拥有三千佳丽的李隆基那儿恐怕早就色衰爱弛了。事实上武惠妃对李隆基的心理拿捏把握恰到好处,也正因为如此她明确感知到李隆基已对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产生猜疑之心,这令武惠妃看到了趁机将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推上太子之位的天赐良机。正当李隆基的后宫波橘云诡之际大唐王朝的朝堂上也发生一件大事——李林甫取代张九龄成为大唐王朝新任宰相。李林甫同样是一个善于揣摩君王心思的人,眼见武惠妃得宠的他常在李隆基和武惠妃面前说寿王李瑁的好话。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以宫中有贼为由召唤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兄弟和太子李瑛的大舅哥薛锈入宫,三兄弟与薛锈随即披甲入宫捉拿贼人,这时武惠妃却对李隆基声称:太子联合鄂王、光王、薛锈披甲入宫意图谋反。李隆基派人察看后发现果然如此,于是召宰相李林甫商议,李林甫回答说:“此乃陛下家事,臣不置喙。”这时的李隆基本着“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理念将三位皇子赐死。

在证据并不充分的情况下李隆基仅仅出于猜忌将可以在一夜之间赐死三个儿子,可在19年后当李隆基面对已公然自立为帝的太子李亨时却没对其采取任何行动,这自然不是因为他心甘情愿自动交出权力,而是在当时的客观形势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尽管当初李隆基为了权力可以一夜之间赐死三个儿子,可死的毕竟都是他的亲骨肉啊!人随着年纪的增长往往越发珍惜亲情——当李亨自立为帝时李隆基已是71岁高龄,在古代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下已算是高寿了,即使他揽权不放又还能再当几年皇帝呢?对他而言权力迟早是要让出来的。如果李隆基执意不承认李亨自立为帝的行为即使成功了也不过多延续自己几年的权力而已,可如果失败了呢?这时的格局是:安史叛军已占据半壁江山,李隆基自己都已逃入蜀中,而李亨则在灵武自立为帝,这样一来李唐王朝实际上形成了以李隆基和李亨为首的两个权力中心。如果李隆基执意对李亨采取行动无疑是帮了正对李唐江山虎视眈眈的安史叛军的大忙,要知道李亨称帝对李隆基而言还可以作为太上皇度过残年,可如果安禄山得了天下李唐王朝就得改姓了。既然权力反正是保不住了,交给自己儿子总比交给安禄山强得多吧,那就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了。况且这时李隆基本身已没多少权力可言了——马嵬坡兵变就是一个例证。一方是垂垂老矣的太上皇,一方是年富力强的皇帝,李隆基自己也没把握会有多少人跟自己走。


尽管如此李隆基仍并不甘心完全交出权力,于是他预留了一个后招——”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这句话就是李隆基为自己预留的后招:尽管对李亨的灵武政权予以承认,以告诉天下太上皇和皇帝和睦无间,以号召各路势力共同勤王平叛,但军国大事在优先由皇帝处理的同时仍需要奏报太上皇,同时太上皇有权颁布自己的诰书。这样一来李唐王朝两个权力中心并存的格局就以诏书形式明确化制度化。问题在于:出于统一事权以利平叛而言这种格局是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对此李隆基给出终结这一格局的时间表”俟克复上京,朕不复预事”——就是说等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后自己就彻底交权。然而恰恰就是李隆基给出的这个时间表深刻影响了此后唐朝一百五十年左右的历史。

当时身在灵武的李亨曾就平叛方略问计于名士李泌。李泌明确指出:安史叛军不过是一群没任何宗旨和战略目标的乌合之众,尽管看似强大,实则如潮水一般来得快也退得快。有鉴于此李泌建议: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诩,入河东;命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大使,与李光弼互为犄角直捣叛军老巢范阳(今北京)。这一计划作为着眼于平叛的军事方略而言无疑是极其高明的,然而此时李亨的着眼点更多放在了政治层面——早一日收复长安、洛阳就可以名正言顺将父皇李隆基接到自己身边就近看管起来,彻底结束两个权力中心并存的格局。在这不足为外人道的小心思下李亨仍选择在叛军重兵集结的长安、洛阳硬碰硬,结果在付出惨重代价后终于得以收复两京,李亨随即马不停蹄派人去蜀中迎接太上皇李隆基。这时的李隆基还能怎么办呢?如果拒绝不等于昭告天下原先太上皇和皇帝的和睦无间都是装出来的,当今皇帝自作主张继位不合礼法,这样一来身为大唐天子的李亨的合法性将受到质疑,这无疑是在变相鼓励叛军以及潜在的野心家。在这样的局面下李隆基即使再心不甘情不愿也不得不回到李亨身边,此后的李隆基实际处于被软禁的状态。李隆基、李亨父子之间的权力之争就此画上句号,然而正因为李亨没采纳李泌之计而丧失了一鼓作气彻底歼灭安史叛军的良机,安史之乱就此演变为一场持续八年之久的叛乱,唐朝国力因此由盛转衰,即使在安史之乱被平定后河北藩镇仍保持着极强的实力,形成了藩镇割据的现象。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唐玄宗杀三子的时候正在开元盛世,当时玄宗当皇帝已经二十五年,正处于唐代最安定、最繁荣的时期。

前面清除了武氏余党、韦氏乱政,又把姑母太平公主的势力一网打尽。登极后大力发展国计民生、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又大破契丹、吐蕃,可以说这时候的唐玄宗正将大唐掌控于自己的铁腕统治之下。所以他有能力做出决定并执行决定。

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被武惠妃召唤入宫缉盗而披甲入宫,结果武惠妃又构陷说太子与鄂王、光王是带兵杀入宫中谋反。按理说这个构陷的手段并不高明,而且说辞也勉强,为什么精明有成府的唐玄宗就上当了呢?主要还是戳中了唐玄宗心中的痛点。他自己就经历过宫变,而且发动过宫变。和姑母太平公主联手扳倒韦皇后,又斗败了姑母得到了太子之位,玄宗自己就是个政变的高手,所以对此极有警惕性,宁可错杀也不放过,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例外。

再有就是构陷的人是武惠妃,应该说玄宗对于武惠妃非常宠爱。自从武惠妃入宫、以前得宠的赵丽妃(太子李瑛生母)等纷纷失宠。武惠妃死后玄宗痛不欲生,从这些情况都能看出来武惠妃在玄宗心里的重要地位。所以话从武惠妃口中说出,由不得玄宗不信。

这时候的玄宗比较刚愎自用,前期虚心纳谏、励精图治的那个皇帝已经渐渐不存在,基本在这个时期已经快到了“九龄已老韩休死”的时候,所以杀伐决断皆出自上,没有人能劝谏得了。

安史之乱时李亨在灵武登极做了皇帝的时候早已经不是开元盛世的局面了。这时候唐王朝面临着分崩离析的严重后果,唐玄宗已经不能控制局面,即便他想讨伐夺位的儿子李亨,也完全没有能力执行自己的决定。首先李亨登极就不能完全说是夺位,李亨本身就是太子,太子是储君,遇到国之乱提前登极也说得过去。第二就是玄宗根本就无兵可用怎么讨伐?

马嵬之变就可以说是太子李亨一手策划的,玄宗的亲信陈玄礼配合了太子。连自己亲信都不贴心了,可见这时候的玄宗有多么地被动,自己能保住命都算是幸运了。这时候的玄宗面临极大的信任危机,安史之乱正是他的执政不当而造成的,而这时候的唐王朝需要一个受信任的皇帝,有一呼而天下应的号召力才能举天下之兵而复国。肃宗明显在这个时候比玄宗更合适,不仅民意如此,玄宗自己大概也意识到这一点了,所以听到肃宗登极自己被尊为太上皇,在无奈和以大局为重的复杂心理中认下了这个结果。

再说,太子李亨是在和李林甫、杨国忠的斗争中保全自己的,恐怕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沅汰


权力是个复杂的东西,不是你是皇帝别人就听你的,而是有人听你的,你才是皇帝。唐玄宗早年的时候,有人听他的,自然他能够一天杀三个儿子。假如他三个儿子,手底下的人多,他们也可以杀唐玄宗。唐太宗李世民由于长年征战,手下的文臣武将很多,所以他通过玄武门之变就能够取代太子李建成,逼迫李渊退位。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安禄山即将攻陷京师。这种情况下,唐玄宗便带着王公大臣逃跑到四川。因为当时四川易守难攻、而且经济富庶,非常适合东山再起。可是发生了这种事情,天下百姓以及文臣武将自然把矛头指向了唐玄宗。毕竟众怒难犯,马嵬坡之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杨国忠和杨玉环被杀,太子李亨被老百姓留下了来在北方主持大局。

唐玄宗肯定是不愿意太子李亨留在北方的,毕竟这样太子李亨便摆脱了他的控制。其实,从开元二十六年李亨被立为太子,到天宝十年,李亨都是不断受到唐玄宗压制的。那个时候,李亨东宫的势力并不够强大,根本没有办法维护太子地位,更不能确保自己成为皇位继承人。

所以李亨是希望借着这次机会摆脱唐玄宗,靠着收复失地,建立自己的威信。李亨脱离唐玄宗以后,便开始积极的收拢各方力量,并最终选择了朔方作为自己的基地。李亨本是太子,加上此时手里有了实力,唐玄宗难以有作为,他便自立做了皇帝,唐玄宗便成了太上皇。

这一时期唐玄宗和李亨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夺。其中,永王便是唐玄宗制衡李亨的重要筹码。后来永王兵败被杀,而李亨则势力越来越强。他有了数万的军队,从而使得收复两京成为了可能。同时,经济上他也有足够的收入。外交上他还和回纥联兵已经达成。这个时候的李亨已经建成属于自己的王朝。唐玄宗则失去了同李亨对抗的实力,结束了自己的统治。

晚年的唐玄宗是非常凄惨的。李亨对他不信任,把他迁回到了长安。唐玄宗身边的六百个侍卫也被调走了。这个时候的唐玄宗又怎么杀得了李亨呢?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先说唐玄宗“一天杀三个儿子”是怎么回事。

(唐玄宗剧照)

唐玄宗到晚年昏庸不堪,贪图享乐。不过,他在皇位问题上却十分清醒,对他的儿子们百般提防,怕他的儿子们夺了他的皇位。

他本来已经立了太子李瑛,但是因为他宠幸的武惠妃对太子的谗陷,他不加调查。便一天之内把太子李瑛加另外两个儿子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不久武惠妃又把他这三个儿子全害死。

唐玄宗为什么会把三个儿子一并废为庶人呢?是因为武惠妃谎称宫中有盗贼,请唐玄宗三个儿子进宫来帮忙。既然缉盗,唐玄宗的儿子们自然要“披甲执锐”前往。一边武惠妃又给唐玄宗说,你三个儿子造反呢!你看他们都带着武器闯进攻来了。唐玄宗一看大怒,立刻就派人把三个儿子拿下,并把他们废为庶人。

看到这里,估计大家都有些疑惑,这唐玄宗不至于这么糊涂吗?莫名其妙的,他三个儿子为什么会带着兵器,大摇大摆进宫来?有这么造反的吗?这太不合常理了嘛。稍微调查一下,不就明白了吗?不过,我觉得其实唐玄宗并不糊涂。在皇位问题上,他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对他的儿子们,他是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否则,后来他三个儿子都莫名其妙去世了,他怎么不调查一下呢?

废掉太子后,唐玄宗准备立新太子。他把宰相李林甫找来商量。李林甫是个毫无原则的人,他见武惠妃受唐玄宗宠爱,就极力巴结武惠妃,提议立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为太子。但是唐玄宗偏偏不听他的(李林甫实在是帮了倒忙,他越提议寿王李瑁,唐玄宗越怀疑李林甫和李瑁在结党,要对他不利),立了第三个儿子李亨为太子。可以说,正是因为太子李瑛被废,同时李瑁受怀疑,李亨才白捡了便宜,被封为太子。

(唐肃宗剧照)

但是李亨被封为太子后,他的厄运就来了。他也就开始被他父亲唐玄宗猜疑了。再加上李林甫的打击,李亨为此离了两次婚,极力表现对唐玄宗的孝顺,才算把太子之位保留了下来。

可以说,在安史之乱前,唐玄宗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对他的儿子们是非常冷酷无情的。

不过,安史之乱发生,尤其是叛军攻陷洛阳和长安,唐玄宗从皇宫逃出来,往四川逃去的时候,他再也没有对他儿子们有那么大的生杀予夺的权力了。就算李亨在灵武自立为皇帝,把他遥尊为太上皇,他也只能听之任之。为什么呢?

第一,当马嵬坡兵变发生的时候,已经宣告唐玄宗众叛亲离。马嵬坡六军不前,其实大家直接指向的就是唐玄宗,怨恨他贪图享乐,怠政乱国。好在他找到了杨国忠和杨贵妃这两个替罪羊,这两个人的死,暂时平息了六军的怒火。但是,还会有人听他的吗?所以说,就算没有李亨自立为帝,他也变成了孤家寡人。

第二,唐玄宗已经把天下兵马指挥不动了。安史之乱之所以发生,整个朝廷之所以跟着他往四川逃,就是因为唐玄宗对军队的指挥失误。第一个失误,是他太过相信安禄山,任用他为边关三镇节度使,给了他很大的兵权,从而造成安禄山叛乱。第二个失误,叛军打到他眼皮子底下了,他还不做准备,还在歌舞升平。第三个错误,是他多次命令潼关的守军冒险出击,还杀死了执行正确策略的封常清、高仙芝,强迫老将哥舒翰出击。正是他的胡乱指挥,才造成潼关失守,长安被占。可以说,那时候,天下的兵马已经没人听他的了。

(安禄山画像)

第三,唐玄宗需要李亨帮他稳住局势,把江山夺回来。虽然也因此当不成皇帝了,但如果李亨能稳住,能夺回江山,别的不说,至少他的命是能保住的。

第四,就算他为了皇位,就算有军队听他的,他率军与李亨作战,那不是帮了安禄山的大忙吗?唐玄宗再昏庸,也不至于干这个吧?

所以,当唐玄宗听说李亨自立为皇帝的时候,他做得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把传国玉玺和皇帝用的一切文书印章给李亨送过去。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先上结论:识时务者为俊杰。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道理大家应该都知道。当年他是大唐天子,生杀予夺在他一人之手,杀三个儿子除了内心上的折磨,对他而言毫无难度。

可如今是什么世道了,他李隆基已经是一个逃命天子了,手中能有多少忠心爱戴拥护的士兵?杨玉环是怎么死的,他一辈子都不会忘。他知道,他已经失去了军队的支持。

更何况,现在的李亨也不是当年三个任人宰割的儿子了,肃宗李亨已经登基继位,身边已经聚集了一批文臣武将,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废了的太子李亨了。

所以,一是唐玄宗自己没实力;二是肃宗李亨已经有了自己的实力。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是安史叛军还在大唐的土地上称王称霸,在这个时候再去和李亨夺位,那是真的想把大唐江山拱手送人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兄弟阋墙外御其侮,更何况是父子之间了。摆在他们父子面前最大的敌人是安禄山,而不是对方。

另外,舆论也不见得会支持唐玄宗了,固然,他是父李亨是子,他先天上就比李亨要高很多,但是安禄山这次起兵叛乱,全是由李隆基的晚年昏庸造成的,而李亨在这时候却是扮演的挽狂澜于既倒的形象,这足以让舆论转向,支持李亨而不是他李隆基。

所以对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

1)李隆基现在已经没有当年的实力。

2)唐肃宗李亨现在的实力要远远超过当年的三庶人(太子李瑛等三人),且超过现在的玄宗李隆基。

3)安史叛军未灭,就算要安内也得先攘外。

4)李隆基自觉对不起李唐列祖列宗,自觉对不起大唐百姓,他也没脸再要这个帝位。

5)李隆基还是很聪明很识时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