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阿其克乡:当年边陲“小岗村” 今日甜蜜新生活

岁月不惑,春秋正隆。改革开放40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凯歌,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风雨四十年,改革在路上。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人民网策划推出“40年·改革印记”系列报道,用记者的视频、图片、文字,通过人民网、手机人民网、人民网法人微博、微信、人民视频APP等多个端口,为您讲述全国各地、各行业的“改革印记”,在时光的记忆中传递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感受日新月异的时代巨变。

40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点燃了农村改革的星星之火,与此同时,与小岗村相距数千里之外的一个西北小乡村也率先搞起“口粮田加责任田”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她就是新疆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被称为新疆“小岗村”的喀什地区岳普湖县阿其克乡。

阿其克乡地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曾因境内到处是沙包碱滩,被人们称为“苦涩之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0年来,阿其克乡依靠党的好政策,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了产业富民。截至2017年10月,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79元,是1978年的100多倍。如今,新疆“小岗村”用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蹚过了“苦涩之地”,过上甜蜜生活。

谋出路:拨开云雾迎接曙光

阿其克,维吾尔语是“苦碱滩”的意思。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种庄稼成了一大难题。“冬天白茫茫,春天碱水淌。夏天不长苗,秋天无粮收。”正是当时阿其克乡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那个时候,穷啊!没吃的没穿的,能吃上一个白面做的馕饼都是梦想……”11月初,记者在岳普湖县阿其克乡九村见到了83岁的老支书图尔迪·铁来科,说起过去的记忆,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老支书图尔迪·铁来科向记者述说着阿其克乡的改革故事。 记者 韩婷 摄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阿其克公社(当时乡称为公社、村称为大队)农民种地苦不堪言,加之当时吃大锅饭的集体生产使得农民生产积极性普遍不高,生活一度陷入了贫困。很多人由于口粮不够吃,为生活所迫只好选择离开。此情此景,让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是励精图治、摆脱贫穷,还是继续灰心丧气、混吃等死?这时,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在全国率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消息,让迷茫的阿其克人看到了一缕曙光。

经过再三考虑,1979年2月初,阿其克公社召开了各大队支部书记会议,作出了推行“口粮田加责任田”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大胆决定,全公社两万多亩耕地被当作口粮田分给了个人。

1981年阿其克公社农民交粮(老照片)。图片由岳普湖县档案局提供

正是这一决定,燃起了新疆宽广土地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星星之火,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当年,全公社农业生产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景象,金黄的麦子堆满了场地。

1980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在喀什召开的南疆片汇报会上充分肯定了阿其克公社的做法,并在全疆进行推广。

图为1981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一版。

1981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题为《阿其克公社实行责任制变富》一文,充分肯定了改革成果。文中写道:“经过两年时间,阿其克公社就由穷变富,成了粮多、棉多、油多、畜多、收入多的公社之一。今年与1979年相比,全公社棉花产量增长2.5倍,粮食增产25%,每人平均收入从30多元增加到100多元。”

阿其克,这个年年吃国家回销粮、靠贷款过日子的喀什地区最贫穷的公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一派“牛羊成群粮满仓、人欢马叫喜洋洋”的兴旺景象。

据了解,1982年,实行口粮田加责任田制仅仅两三年后,阿其克公社就摘掉了戴了二十年的吃返销粮的帽子,不仅实现了自给有余,还给国家交售小麦48万斤,油料11.7万斤,活畜1000头(只)。

社员们丰衣足食,走上了富裕之路。有1000多户盖了新房,有的还盖了粮库。图尔迪说:“阿其克人的生活变得像蜜一样甜了。”

调结构:从荒滩盐碱地到精品红枣园

光解决吃饭穿衣问题还不够,阿其克乡还要在改革的路上继续前行。

日前,记者走进阿其克乡,“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标语映入眼帘,笔直的柏油路两旁是硕果累累的枣园,红彤彤的骏枣压弯了枝头。今年54岁的枣农于修金是村里的种植大户,2018年刚好是他来到阿其克乡七村的第20年。20年来,他切身感受到阿其克乡由苦变甜。

“2004年我开了100亩荒滩准备种棉花,当时土壤盐碱化非常厉害,一听说我要在盐碱地上种棉花,当地的老乡都来劝我别干傻事。”于修金说。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于修金在乡亲们已经放弃的土地上种上了较耐盐碱的棉花苗。通过土质改良,他感觉土地盐碱度弱化了不少,于是第三年他决定种植枣树。

枣农于修金的红枣园喜获丰收。 记者 韩婷 摄

2006年,于修金信心十足地种植了两万六千棵枣树苗,满怀希冀的他认真打理,但枣树苗还是因土壤盐碱化而无一成活。第一次失败了,于修金没有泄气,第二年又种植了两万多株,孰料这次依旧碰了一鼻子灰,一切依旧毫无生机!

连续两年损失了近五万元,于修金依然没想过放弃,“我始终觉得这个路是可以走通的,我相信这儿的沙土地种出来的枣肯定甜!”

“如果不兴修水利,全县的‘苦涩’盐碱土壤根本无法改变。”经过调研,乡政府在县委领导下完善渠系建设,防渗渠修到了田间地头,并鼓励乡亲们打井蓄水,以降低地下水水位减轻土壤盐碱化。

2010年,于修金又开始种枣。“这就是要敢去做、坚持做。”于修金笑着说,“如今什么都好了,政府也修了防渗渠,加固了水库,土壤一年比一年好。去年我种了100亩骏枣,收入能有20多万。我去喀什卖枣,客商尝过之后都说我的枣最甜,口感最好!”

昔日荒滩盐碱地,如今变成了精品红枣园,火红的大枣映照出村民火红的日子。

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近年来,阿其克乡种植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在确保人均“口粮田”的基础上,通过大力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适当扩大“三高多熟”作物种植面积,特色产业成效日益突显。

“如今经过土壤改良,全乡7.6万亩耕地中林果业的种植面积达到了1万多亩,主要有红枣、甜瓜、核桃,我们也积极联系企业进行地头收购,帮助农户解决销售问题。”阿其克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居马尼别克·考排说,“前几日,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签约仪式上,新疆绿丹枣业食品有限公司与阿其克乡成功签约,计划收购红枣60吨。”

航拍阿其克乡安居富民房。岳普湖县宣传部供图

40年砥砺奋进,目前阿其克乡年生产总值达到2.11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579元。40年团结拼搏,阿其克乡辞旧貌换新颜:泥泞的土路没有了,代替它的是笔直宽阔的柏油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没有了,代替它的是白墙红瓦的新房子;赶着毛驴拉车的日子一去不返,满大街跑的是小汽车。原本盐碱干旱的农田变成了果实累累的红枣园,香甜的枣,甜到了农民的心里。

阿其克,有苦必有甜,敢干就有好生活,这正是阿其克精神的真实写照。

奔小康:在改革路上阔步前行

初冬时节,寒意难掩昆都孜水库的美丽景致。驱车前往位于阿其克乡昆都孜村内的昆都孜水库,道路两旁的金色胡杨格外迷人,水库旁的湿地中,芦苇随风摇曳,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道路两旁的金色胡杨格外迷人。记者 韩婷 摄

据了解,昆都孜水库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从最初的阿其克乡人民不知水库为何物,到逐年的扩修改建,如今这片面积达633公顷的湖泊灌溉着阿其克乡以及邻乡24.5万亩农田,滋养着岳普湖县的人民,苦被盐碱干旱折磨的土地,终于得到水流长久的滋润。

吐拉洪·吐尔洪是岳普湖县水管总站的一名干部,一年四季都守护在昆都孜水库边。谈及这些年的变化,他笑着对记者说:“阿其克乡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村民们不再是只会种田养羊,也追求起精神生活的富足来。我时常会在水库边看到邻村的老百姓带着家人来游玩,前几日还有村里的小情侣来这儿拍婚纱照。老百姓的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

农牧民特色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进入全国大市场。记者 韩婷 摄

不仅如此,老百姓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个地处偏远的乡村纳入到了“岳普湖县电子商务圈”,依托互联网电商平台,农牧民朋友在家门口实现了“网络赶集”,实现了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

棉花、红枣、小茴香、土豆、甜瓜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进入到全国的大市场,拓宽了贫困户的脱贫致富路。而村里的电商服务点,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喜欢网购的村民们再也不用跑到乡镇代办点取快递,如今接收快递在家门口就能解决。

改革开放40年来,自然条件的改善、致富途径的拓宽、生活面貌的改变,在阿其克乡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阿其克乡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

安居富民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群众住得越来越安心、舒心;各村委会的文化活动中心陆续建成,每晚歌声阵阵、舞姿翩跹;社会保障及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640户2898人实现了脱贫……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发展与幸福的意义,就体现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中。40年来,阿其克乡实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攀升。”阿其克乡党委书记张庆国说。

栉风沐雨、历经沧桑的新疆“小岗村”,眼下已驶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以崭新面貌走进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