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绿城、泰禾IP混战,谁将笑到最后?

去年7月,腾讯集团首次提出营销新理念——“FUN营销时代”,

在这个理念中最为亮眼的便是“IP营销”。从迪士尼、微信、到Papi酱、逻辑思维……IP浪潮席卷全球,“IP营销”所带来巨额收益的例子更是不可胜数。

今生-地产IP形式各异

如今IP正在从泛娱乐形态快速渗透到360行,IP的玩法也不再局限于文创行业。即便是向来“谈房色变”的中国房地产行业,也开始了其独特的IP策略。比如把个人作为IP的中国匠心豪宅代言人宋卫平(绿城的创始人),只要是他操刀的豪宅项目,买方都会无比信赖出品的产品品质。


又比如以项目为IP的中国社群神盘“阿那亚”和“聚龙小镇”;凭借社群为主的邻里关系,花费极少的营销费用带来数千套成交的业绩,老带新达到90%以上,一度成为众多房企领导争相效仿的对象。

企业IP例如闽企泰禾集团潜心打造的产品线“院子系”,主打新中式的装修设计风格,走上了产品差异化的轨道。时至今日,泰禾集团已然成为院子系的代名词,提及新中式,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泰禾院子。


各类树立IP的营销方式眼花缭乱,说到底是为了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对于地产项目来说,IP的本质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内容,而内容的背后是一种身份的认同,身份认同带来消费的核心驱动力,这就是IP营销的基本逻辑。


前世-渠道为王转为流量为王

过去十年是营销大肆其道的黄金十年,从“定位-召集-转化”的整体开发流程来看,营销的用武之地主要集中在客户召集、客户转化的环节,一切出发点都落位在促进销售。那些被房企们玩的风生水起的营销招式,只要依靠一个小创新点,概念包装或渠道铺开,就能建立起自己的市场差异。


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策划+销售=营销”的逻辑。过去这些年,地产营销在客户召集、客户转化的环节,几乎用上了所有能利用的渠道,为了最终的目标,几乎是无所不用其极。随着大量的项目激增,产品的创新极快的被复制,营销的概念,渠道,活动策略等,几乎是换汤不换药的被用于各类项目,同质化的产品,同质化的营销手段。市场产形象化趋同,客户对于传统渠道为主的营销手段自然不再买单。

于是我们看到,在“互联网+”的春风拂过之后,一些房企也开始尝试通过新的思维撬动沉重的地产。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保利是个P”的营销事件。

保利地产董事长宋广菊通过微博发布“保利是个P”,瞬间引起业界的哗然。在全民疯狂猜想的第二天,保利地产宣布启动5P战略线上发布会,揭晓“保利是个P”谜底。


“5P”是指象征Peiban的养老地产、代表Promise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建筑、成为业主好Partner的社区O2O、让便捷生活瞬达的PloyAPP、在国际舞台上充满Power的海外地产。


IP,为流量而生

渠道失效的营销背景下,互联网时代做IP营销是为了创造流量、升级流量,眼下各类楼市创新营销模式,大多只能给大众建立一种价值观图腾,建立一种具有独特价值和辨识度的精神符号。当线上客户落地之后,如何设法将虚无的价值观转变为有形的需求价值,增加购房者黏性,提高客户转化率才是房企IP混战的制胜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