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用好人管坏人何愁民不服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哀公是鲁国的国君,而孔子也是鲁国人,所以这句话是国君问孔子的一句话,鲁哀公问孔子什么呢?他问:“何为则民服”——要怎么做才能让老百姓臣服我呢?孔子一听这话,当时心里肯定是不高兴,在孔子看来,你一个君主不想着怎么样让国泰民安,让百姓安居乐业,却总想着通过某些手段让老百姓臣服你!

那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呢?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子的回答提出了两个字——“直”和“枉”,“直”指的是那些正直、真诚的、正派的好人,“枉”指的是那些爱搞歪门邪道,不正派的坏人。孔子说:“要想让老百姓服你呀,那你就要‘举直错诸枉’”,“举”指的是推荐、任用,“举直”就是推荐、任用那些正直的、正派的好人,“错”是放置的意思,“诸”是“之于”的合音,在这儿呢大家试着去发一下这个音,诸——之于。

“举直错诸枉”直接理解就是把那些正直的、正派的好人,放在那些不正派的、坏人的上面。孔子对鲁国的国君说这句话呢,意思就是让国君重用那些好人,多任命好人,去管着坏人,这样会达到一个目的,就是让好人去影响坏人,从而让坏人慢慢的也变成好人。

国君重用好人,让坏人也变成好人,这样老百姓怎么会不服你呢?反过来,“举枉错诸直”——如果让一个国君只重用那些坏人,让坏人踩在好人的上面,来压制好人,你想这个国家会变得怎么样呢?那只能是坏人当道,好人抬不起头来,甚至在坏人的压制下,逼得好人也有可能产生坏心思,这样老百姓怎么能臣服、拥护你呢!

这句话其实孔子说管理好国家的道理,那就是任用贤臣,远离小人。一个君主用人不当,有可能就毁了这个国家,所以用人是国君要考虑的头等大事。而且分辨一个人是贤臣还是奸臣,是君子还是小人,你不能只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这就又用到了孔子考察人的三个步骤——“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