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晚年为什么性情大变?20年南征北战不能破局,终成困兽怒号

孙吴水师

孙权确实因司马懿攻破辽东公孙渊集团,切断了自己的海军战略构想而陷入生存危机,感到特别的痛苦、焦虑,为了平衡江淮集团和土著势力,及时巩固孙氏政权,孙权开始有计划地打压土著势力,其中也不乏个人情绪的发泄,因此给人以昏聩之感,实际上却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详说如下:

一、孙吴建国的根本弱点

孙吴集团一开始就是相当弱小的,孙氏之所以能在乱世中割据一方,主要原因是江东土著势力在习惯上不思进取、只图自保,缺乏强有力的领袖。孙坚本人是富阳人,也算江东土著,但带领起家的势力却是江淮人。在平定黄巾后的初期,孙氏在整个棋盘上是可以忽视的,就算孙策在袁术集团的屏蔽下讨伐山越(严白虎)逐渐积攒实力之时,孙氏仍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

吴魏对峙

直到淮南袁术集团崩溃,孙氏才真正坐大,《三国志》明确提到“时袁术僭号,策以书责而绝之。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在这个关键时间窗口,曹操、袁绍两大势力进入对峙期,双方无暇顾及边边角角。这时,孙策带领原袁术旗下的江淮诸将及部曲、流民和收编的山越人,短期内削平了江东诸郡。这时才引发了中原大玩家的注意,同时也导致了孙策的被刺身亡。

裴松之引注江表传曰:初,吴郡太守许贡上表於汉帝曰:“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於外必作世患。”策候吏得贡表,以示策。策请贡相见,以责让贡。贡辞无表,策即令武士绞杀之。贡奴客潜民间,欲为贡报雠。《三国志·卷四十六·吴书一》:是时哀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章取贲女,皆礼辟策弟权、翊,又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

孙氏故里

之所以唠叨孙策之死,是因为这是孙吴建国的根本问题。正如裴松之所言,孙策本意是在江淮地区立足,以江东地区为后方的(他初期对江东土著采取暴力残酷政策)。但孙策忽然被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刺杀,以致卧病不起。这时候在江淮立足的构想就面临严重危机了。孙策临死时嘱咐孙权的话,“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实际上就是这个形势转变的生动体现。自此,孙氏开始放弃中原争霸,和谐江东,以江东土著的保护人角色自居。

这就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土著势力的崛起(陆、朱、吴、顾等古越语元音的姓氏为主),在对蜀国夷陵之战胜利之后,土著势力已经高居庙堂、尾大不掉。

孙吴海战

二、孙吴的困境谋生:长江攻略和渤海攻略

孙吴集团在地缘政治上的弱点更加脆弱。蜀汉还可以依托汉中对关陇形成战略威慑,也可以伺机偷袭,始终存在破局的可能性。但孙吴却没有什么办法打破江淮一线的封锁;另外,蜀汉容易顺江吞并江东,而孙吴却难以逆江而上夺取巴蜀(八阵图传说实际上就指这个地缘特征)。这是东亚大陆地理特点决定的。

孙权堪称雄才大略,就是因为他始终都在思考破局方略。可想而知,北方强大而蜀、吴偏安,这种形势犹如囚徒困境,早晚都是没有出路的。他早年血气方刚,曾亲自涉险,力图在长江沿线硬碰硬解决问题,这就是著名的“合肥逍遥津之战”以及多次讨伐江淮六安一带的战役。很可惜,军事斗争非己所长,孙吴陆军也确实不行。紧接着,孙权编练了相当规模的海军,广泛的开拓东南亚太平洋沿线和岛屿,力图给孙吴夯实后方战略纵深。

孙吴水战

孙权一生最关键的、带有赌博性质的战略构想,是联合辽东公孙渊集团,用海船运输大量兵力到辽东,又用海军沿海北上,在渤海湾一带对曹魏形成海陆一体攻势。这个战略相当超前,且极富有想象力。孙权力排众议,甚至以威胁方式胁迫土著和江淮两大阵营同意该战略。公元233年,孙权用海船运输1万陆军到达辽东。但很可惜,公孙渊认为孙吴陆军战斗力不行,又惧怕曹魏,于是斩杀了孙吴将领交给曹魏并没其兵资。五年后(238年),曹魏太尉司马懿率军攻破辽东,公孙渊集团覆灭。

《三国志·吴主传》:三月,遣舒、综还,使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举朝大臣,自丞相雍已下皆谏,以为渊未可信,而宠待太厚。但可遣吏兵数百护送舒、综,权终不听。渊果斩弥等,送其首于魏,没其兵资。……是岁,权向合肥新城,遣将军全琼征六安,皆不克还。

曹魏壁画

就是这个噩耗引发了孙权的恐惧和痛苦,因为孙吴的生存空间彻底封死了,再也没有办法破局,等待孙吴的只能是天命了。更可怕的是,外部生存空间的封闭,紧接着就会引发内乱,与其让江东土著发难,不如自己先行动手。于是孙权启用吕壹等酷吏,罗织冤案,开始轮番打击诸家大姓,甚至派人苛责陆逊,致使其愤郁而死。孙权的主动出手,又引发了江淮人、江东人两大阵营的恶斗,更牵涉到王室继承问题,于是愈演愈烈。当孙权在世时尚能控制局面,当其死后,孙吴即陷入无休无止的内斗,最终举国投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