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这么吃东西,你敢吗?

虐食,就是用残忍的方法来进食食物。翻翻古人笔记,不乏虐食记录,虽有猎奇成分、但大多还是持谴责态度。

一、各种残忍的虐食手段

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记录了一个叫许方的屠夫。他卖驴肉是在地上挖个坑,上面用木板盖上。木板四周挖四个孔,把驴的四条腿困在四个孔里,驴失去支撑不能站立。有人买驴肉,按他买的多少,用滚烫的开水浇在要买的部位,汤得毛掉肉熟,就把那一块肉活活的从驴身上剜下来。据说这样的肉质脆嫩鲜美。而活驴直到过了一两天,肉被剔尽才死。其状惨不忍睹。

这种和驴过不去的手段还见于(明)洪迈《夷坚志》。上面记录因为有人爱吃驴肠,而且要吃得新鲜,就等客人快到时,活活剖开驴腹,现取出驴肠烹饪。

像这种直接从活物身上取肉的还见于(明)张大复《梅花堂笔记》,不过是取鸡腿。

对待常见的鸭鹅,也上了些手段。如《清稗类抄》、(唐)张鷟《朝野佥载》和(清)钱泳《履园丛话》等中记载,竟是活活的烤炙。

将鸭鹅放进笼子,笼子的下面放置一盆炭火。笼子中间置一铜盆,盛满调料汁。鸭鹅被炭火烘烤,不停地的走动;因为口渴就不断喝铜盆中的汤汁。直到羽毛掉落,鸭鹅内外熟透,肚腹内灌满了汤汁,然后取出食用。

有人喜食鹅掌。把活鹅的脚掌洗干净,从一块木板的两个孔穿出去,在火炉上烘烤。边烤边刷上调料。鹅掌烤熟大如葵扇,再从活鹅上砍下食用。

烤炙鸭掌与鹅掌类似。只不过是将鸭子放进笼里,下设火盆,盆上置一铁板。鸭子在滚烫的铁板上站不住,就不停地走,到后来鸭掌大如蒲扇,斩下来蘸上调料食用。

烤炙的方法还用于驴、鳖等活物,都是在高温下烤或煮,在活物热渴时灌下调料汁,直到内外熟透。

至于“活吃猴脑”等,那简直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了。

二、虐食,人性中的野蛮和残忍

《孟子·告子上》中说:“食色,性也。”

食,当然是人的第一需要。但传说自易牙发明烹饪调五味以后,食,就不仅是果腹,还上升到一种味觉追求,感官享受。不但吃饱,还要吃好。

吃好的追求建立在充足的物质基础上,仅能果腹阶段是无所谓味觉追求的。所以很多食法是来自宫廷和富贵人家,他们才有这种条件去讲究。而一旦讲究过分,就有各种奇葩甚至虐食的吃法出现了。这些食法流传出来,也应和了社会一般人众的心理,于是在某些时代,某种虐食成为了一种现象。

吃好是口舌和心理的感受,要达到吃好的境界则前提是好吃。好吃无非是食材和烹饪方法相结合而产生的效果,但不应该包括各种残忍的手段。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有人认为,这太虚伪了吧。其实这不是虚伪,是在强调人应该有恻隐之心。生而为豚驴鸭鹅等畜禽,注定是人的食材,但能不能让他们更少痛苦更安定地走完其一生,而不必在食用它们时还外加不啻于酷刑的折磨呢?

人类的虐食文化,折射出人类从野蛮进化到文明进程中,其动物野蛮性与人性并存,人性中包含兽性,如影随形,犹如硬币的正反两面。

虐食现象根植于人的兽性外,还来自于人类的自大心理。自以为是万物之灵长,可以任意掠夺践踏支配其他生物,对天地万物缺乏敬畏之心,更不考虑人与万物相依相存的关系。所以各种残忍的虐食方法于他们而言就是新奇或者显摆。

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也就是人性不断地抑制、克服、战胜兽性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自觉的通过教育和环境影响的提升,也有一整套社会规则的制约,所谓强制性的改变。

古人笔记中的虐食,今天应该没有了吧?

【作者简介】许维平,笔名谈马、马谈。写作爱好者。

推荐: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