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是否颠倒黑白?本宫、臣妾、娘娘等称呼历史上真实存在么

最近,随着知否知否电视剧的热起,网上出现了这么一个话题,

本宫、臣妾、娘娘等称呼历史上真实存在么?对于本问题下纷纷认为“臣妾”不应连用用于自称的回答,我只能说诸位要分清两件事的不同:

1、道理上讲,“臣妾”应否连用用于自称?

2、历史上看,“臣妾”是否曾被大量连用用于自称?

臣妾,作为名词,古来称地位低贱者。

《尚书传》说:“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

《周礼注》也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

《战国策·秦四》:“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注云“ 男为人臣,女为妾”。

所以也以“臣妾”指 臣服者、被统治者。

如《史记·吴太伯世家》和《伍子胥列传》有“请委国为臣妾”、“求委国为臣妾”语。《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有“以万民为臣妾”语,《谷永杜邺传》有“方今四夷宾服,皆为臣妾”语,《后汉书·皇后纪》有“天下臣妾,咸为怨痛”语,《南匈奴列传》有“日月所照,皆为臣妾”语。《旧唐书·高祖纪》有“ 被发左衽,并为臣妾”语,魏徵上唐太宗疏有“四海九州,尽为臣妾”语。

又如刘长卿、薛逢、殷文圭等唐代诗人颂圣之诗皆有“万方臣妾”语,陆游诗有“万邦尽臣妾”句。除对皇上外,对皇后也可用“臣妾”一词,如《晋书·后妃列传》载,元杨皇后崩,左贵嫔之诔曰:“臣妾哀号,同此断绝。”近世可引者,连横《台湾通史》:“是皆赴忠蹈义之徒,而不忍为满洲臣妾也。”

显而易见,“臣妾”是一种统称,指作为臣民的众男女, 对具体的一男或一女,不当称作“臣妾”,正如不能把一男或一女称作“男女”一样。“臣妾”又作动词用,也往往对许多人而言,如蔡邕《上始加元服与群臣上寿章》说:“臣妾万国。”李峤《大周降禅碑》说:“臣妾四极。”韩愈潮州哀谢表说:“四海之内,莫不臣妾。”

所以,皇后、嫔妃对于皇上,可自称“妾”或“贱妾”、“小妾”等,而不应称“臣妾”。如果有人同皇上讲话时用到“臣妾”二字,那是说“臣之妾”。如苏轼《东坡志林》卷二记,真宗问杨朴说:临行有人作诗送你吗?杨朴说:“唯臣妾有一首。” 其实,那些影视剧编剧和小说作者只要读一读《后汉书》、《晋书》、新旧《唐书》、《宋史》、《明史》其中之一的后妃传,即可知后妃们同皇上谈话时是如何自称的。若再读一读《金史》、《元史》或《清史稿》后妃传之一,还会看到, 那些作为嫔妃的少数民族妇女,也知道自称“妾”而不会错称“臣妾”。

《礼记·少仪》:“臣则左之。”

郑玄注说:“臣谓囚俘。”意思就是说,“臣”是被抓获的战俘。这就是“臣”的本义,抓获的战俘如果不杀,就成为胜者的奴隶,所以“臣”就专指男奴隶。“臣”在古代的另一种用法,是指做官的人.“臣”的最后一种用法就是男人的自称了。 《说文解字》曰:“妾,有罪女子。”在古代,“有罪”就可以收为奴隶,因此“妾”的本义就是“女奴隶”。有时也用来表示“男子在妻子以外另娶的女子”。当然,用得最多的还是“女子的谦称”。

至于臣、妾二字连用,多用于男奴隶的总称或男人在给帝王说话时称呼自己的妻子。《商君书·错法》:“同列而相臣妾者,贫富之谓也。” 唐代元稹《授裴向左散骑常侍制》:“朕以将壮之年,臣妾天下,司其忿速,其在於持重温良之士以鉴之乎?” 这里的“臣妾”都不是自称。

东汉的时候 皇后称“我”: 《后汉书·皇后纪》邓绥部分 帝尝寝病危甚,阴后密言:“【我】得意,不令邓氏复有遗类!” 皇太后称“朕” 《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因此郭圣通称我,阴丽华在被尊为皇太后之前称我,尊为皇太后之后应该自称朕。普通后妃可以自称“妾某氏”,皇后自称“我”或者“吾”。

那么,很奇怪的是,为什么臣妾这个词语会被广泛用于影视剧里面,难道真的是后人伪造的么?

其实,真相并非如此。

清人沈自南《艺林汇考》卷六《称号篇·卒伍类》提到:“江隣幾《杂志》:府史胥徒乃四名,男臣女妾是两号。都下吏人连名府史,妇人表状皆称臣妾,皆非也。”

沈引用的是宋代文人江休复(字邻几,与欧阳修同时)所著杂志中的话,江就认为男臣女妾不当连用,但这恰恰说明了有人这么用,而且还颇常见。

显然宋人已经注意到了臣妾连用自称的现象。再如两宋之交的朱翌所著《猗觉寮杂记》卷下:

“男曰人臣,女曰人妾,臣妾对君上之称,男女之别也。今妇人奏状则曰‘臣妾某氏’,是以妇人兼男子之称也。……自汉以前,妇人皆称妾,如‘妾得无从坐’‘奈何妾薄命’ 之类是也。兼臣妾而言不知起自何代。”

足以见到妇人自称“臣妾”在两宋已经很普遍了。虽然如江休复者也追本溯源认为臣妾连用作为妇人自称是不对的,但却并无作用,只是坐实了臣妾连用作为自称在当时的正式文书中都已经泛滥。

其实查诸正史,或者比较可靠的其它史料,早自东汉,下至唐宋辽金元明,“臣妾”连用用于自称的例子很多,而且往往就是后妃、命妇对皇帝的自称,甚至在正史的仪注中还规定了皇后在某些典礼场合应当这样自称。

说到自称本宫的,这应该是戏曲的发明。长孙皇后在唐太宗面前自称“妾”,一般妇女在丈夫面前也是如此自称。后妃在其他人面前自称“我”“吾”就可以,这是全天下通用的。宋朝的时候似乎有此称谓,但是主要表达的是本机构,或者是原本的机构。

宋末元初的周密,写过《武林旧事》有这么一段: 乾道三年三月初十日,南内遣长至德寿宫奏知:“连日天气甚好,欲一二曰间恭邀车驾幸聚景园看花,取自圣意选定一日。”太上云:“传语官家,备见圣孝,但频频出去,不惟费用,又且劳动多少人。本宫后园亦有几株好花,不若来日请官家过来闲看。” 这里的本宫应该是指“本人的宫殿”,不知道后来词语流变,渐渐被小说话本借用成了本人的指代。

娘娘这个词是唐朝之后,主要是宋、明两朝内庭中皇子公主对嫡母(皇后)的称呼(对身为妃嫔的生母则是叫姐姐。不能叫母亲。对皇太后也就是祖母叫孃孃或“大妈妈”)。也有宫女宦官对皇太后、皇后的称呼用到。

可见,这些称呼其实在礼法上并不符合古代的礼法,但是,渐渐地,随着官方管制不是特别严的时候,一些文化就会随着市民文化流露出来。特别是在戏曲文化兴起之后,也包括说书,一些文化也会慢慢地变得不再那么严肃,从而融入到百姓生活当中,这才有了我们灿烂不失趣味的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