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渡劫:去地产化的万达和“一无所有”的前首富!

一首《一无所有》和“一个亿”的小目标,让王健林“红极一时”,但在首富光环和网红儿子的加持下,过得却一点都不轻松,一度药丸的万达,在其勉力操持下,也逐渐恢复了生机,64岁的王健林,终于可以稍微轻松一点。

先来看最新公布的2018年的业绩数据:

万达集团2018年收入为2142.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1.6%,同比下降5.7%,其中:

万达商管集团收入376.5亿元,完成计划的101%,同比增长25.9%;

万达文化集团收入692.4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1.3%,同比增长9.2%;

万达地产集团收入540.2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5.8%,同比减少34.9%;

万达金融集团收入433.6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1%,同比增长28.6%;

万达集团其他收入100.1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1.8%。


从收入结构来看,似乎正如王健林所说,“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万达第一大产业,地产收入占比不到四分之一,应该说万达集团已经不是房地产企业”。

确实,相比万科、碧桂园等房地产业务收入占比超过9成的房企不同,万达2018年地产业务收入占比仅为4成,确实不能算纯粹的地产企业,但这显然还没达到王健林的预期。

靠地产当的首富,却主动去地产化

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2015年,万达和王健林都是。

2015年,王健林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到:“万达的钱既不是偷的抢的,也不是自己印的,完全是我们自己辛辛苦苦赚出来的,爱往哪儿投就往哪儿投。”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产生了一个错觉,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这个错误,让网红儿子王思聪的微博停更了107天,万达集团也只能通过“卖资产”来度过危机。

不管是出于这个严重错误,抑或是凭借地产30年老兵的深刻洞察,万达终于开始了转型——2211战略。

简言之,2211战略指的是在五年之内要让资产达到2000亿美金,市值超过2000亿美金,企业收入达到1000亿美金,企业利润至少要超过100亿美金;

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就是要将来自房地产的收入降到30%以内。

于是,在2016年的万达集团年会上,王健林宣布要逐渐退出房地产行业。

而要达成这些战略目标,一方面需要做大非地产业务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选择变卖手中的地产业务,从而将其比重降低。

对非地产业务来说,收入占营收的比重逐步提升,已然成为万达集团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光看2018年的数据,以影视、体育、儿童为主体的文化产业集团收入达629.4亿元,收入占集团的比重达32.3%,首次超过商管、金融、房地产营收,成为万达第一大营收来源。

对地产业务来说,搞不了,那就卖掉。

其中,最震惊的同行的,想必是万达与融创的那次“世纪交易”:

2017年7月,万达商业以438.44亿元的价格将旗下13个文旅项目91%的股权和债务一同转让给融创中国,同时还转让了6个价值199.06亿元的酒店,总交易金额高达637亿元,堪称“世纪交易”。

与此同时,海外地产项目,也频频转手。

2017年6月,以2.72亿欧元出售西班牙大厦项目,2018年1月,以3560.93万英镑出售伦敦物业项目60%的股份。

随着一系列举措的落地,2018年,万达地产集团的收入为540.2亿元,同比减少34.9%,地产业务占整个集团收入的比重仅为25.21%,地产化转型的目标,确有成效。

主动降负债,转型轻资产

重资产模式下,万达背负着巨大的债务压力,但是欠债,总是要还的。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万达商业地产总资产为7511亿元,负债合计5278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0%。其中,短期借款为12亿元,一年内到期的流动性负债达233亿元;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分别为1183亿元和817亿元。

光喊降低负债率的说法可不够,实际行动中,也在通过“卖卖卖”来推进这一目标的达成:

1月,出售万达商业14%的股份给腾讯、苏宁、京东和融创,获得资金340亿元;

2月,转让万达电影12.77%的股权给阿里、北京文投,获得资金70亿元;

9月,万达旗下AMC影院出售22%股权给银狐资本,获得资金5亿美元;

9月,万达处置了4个海外地产项目,收回18亿美元现金。

完成上述交易后,2018年万达有息负债同比下降约30%。王健林更表示,“应该是国内大型企业中,有息负债率下降最多的企业之一。”

与此同时,针对核心资产万达广场,轻资产模式转型也在逐步推进。

此前,万达广场都是通过万达自己拿地投资,通过开发周边的住宅地产来反哺万达万达广场的投资和运营,说白了,就是拿地—开发—运营全部由万达自己解决,是典型的重资产模式。但是,这种方式对于资金的消耗巨大,全流程运作对于万达的压力也很大。

在轻资产模式下,万达只负责建设和运营管理,拿地、资金来源等,都通过寻求第三方来参与,租金收入三七分成,万达三,第三方七。

值得注意的是,转型轻资产战略,也是经过仔细计算的,并非王健林的一时心血来潮。

据王健林估算,在轻资产模式下,两到三个万达广场的收入抵得上一个重资产模式的万达广场,因此,只要多开业几个轻资产广场,财务报表依然可以做得好看。

作为王健林口中的核心资产,卖什么也不能卖的万达广场,其毛利率是所有业务中最高的。

按照2018年万达商管半年报的数据,上半年万达广场的租金收入为143亿元,营业成本为26.4亿元,毛利率高达81.48%。

从这个角度上看,开业的万达广场越多,也就越能为万达提供源源不断的稳定的现金流,可说是含金量十足的现金奶牛。

这样就不难理解王健林的计划,即自2018年起,10年之内建成1000座万达广场,这将成为万达坚实的护城河,提供的收入还可以支撑其他业务的投入和拓展。

只是,理想总是美好,现实却并不容易。据招商蛇口某投资部人士表示,“轻资产模式下,万达是把风险转嫁到了合作方开发商头上,而当地开发商在拿地和跟政府的博弈能力上肯定不如万达,导致风险加大,而合作模式又会牵涉到双方的权责归属问题,因此在开发进度上可能不如此前万达自己建的快”。

负债降低或许容易,但在轻资产模式下,万达想要跑得很快,未必能够如王健林所愿,起码,现在并没有那么快。

终极难题,新的增长点在哪?

拼命想要去地产化的万达,跟无数的房地产企业一样,都面临一个终极难题:不靠地产之后,靠什么支撑营收和利润?新的增长点在哪?

以地产起家,最终成功转型的模范,当属李嘉诚带领的长和。从地产主业发展到成为集港口、零售、电讯、能源业务为一体的综合集团。

从业务结构上看,形成了多个利润来源,摆脱了业务单一可能带来的增长放缓和集中度风险,从区域分布看,遍及全球的生态,足够分散,能够捕捉的机会也更多。

依据官网的资料显示,长和目前已经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以港口、零售、基建、能源及电讯等五大核心业务。



从长和的经验来看,全球化和多元化是其两个转型方向,而从万达“出海”的经历来看,全球化显然是失败的尝试,并不适合,由此,只能押注多元化。

但问题是,房企们,如恒大,疯狂想要造车,如碧桂园,想要搞机器人,万达呢?

答案,王健林在年会上已然给出,那就是进军大健康产业。

他表示,今年力争5个一线城市大健康全部落地,至少3个项目开工。同时要尽早完成单个国际医院管理合同,并设计出世界一流的花园式国际医院。

的确,王健林选择的大健康,不仅是抗周期性行业,更关键的是,其市场体量足够庞大。

据中国科学技术战略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生物医疗行业将成长为规模约8万亿元的支柱型长夜,整个大健康产业的规模将超过10万亿元。

在这个行业,恒大、万科、绿城等房企也早已有所布局,典型的如恒大旗下的恒大健康,已单独剥离出来并实现在港交所上市。

万达在2018年才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医疗中心签订协议,打算在中国5个一线城市投资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医院,通过3年时间开创中国大健康产业新模式。目前,万达已落地成都、广州两项目。

起步晚的万达,在一个别的房企很早就进驻且并未做出成绩的领域,能押宝成功吗?我们并不知道答案,但素以执行力强,敢想敢干出名的王健林,并不会轻言放弃。

三年蝶变,王健林和万达仍在渡劫。

2016年年会上,他高唱着《一无所有》。

2017年年会上,他和员工一起合唱《歌唱祖国》。

2018年,他为万达30周年写了一首《万达之歌》。

王健林说,“中国三千万企业,还没有几个公司歌曲能传唱久远,希望我们《万达之歌》能传唱下去!”

万达能吗?王健林能吗?时间,终会回答!

来源:陆家嘴算命先生,公众ID:ljzsm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