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延安历史大事记!

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融地,很早就成为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在夏朝时期,延安属于雍州辖地;至春秋,群雄争霸,延安几经更迭,先后属于白狄、晋、魏、秦国所辖;秦汉时期,归属于上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延安先后归属于前秦、后秦和大夏。到了隋朝,开始在延安地区设立延安郡,唐宋后一直为延州或延安府。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同年设延安市,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1949年,改称县,1972年,再设市,1997年升为地级市。延安的地方特质,就是英武顽强!

宝塔山

【商帝武丁伐鬼方】

约在公元前13世纪时,延安属独立的方国鬼方之域。商帝武丁,曾发动大规模的讨伐鬼方的战争。《周易·既济》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武丁伐鬼方

【周康王伐鬼方】

西周初期,延安仍为鬼方之域。周康王在位时,曾两次命盂率军征伐鬼方。据小盂鼎(康王二十五年物)铭文记述,盂攻鬼方得胜,俘获13000余人。此后,鬼方销声匿迹。其中一部分被融合于华夏族,一部分被迫北迁,还有一部分成了以后分布在陕北、晋北和太行山东西两侧的狄人的祖先。

周康王伐鬼方

【周夷王伐猃狁】

在周康王伐鬼方之后,延安一带成为犬戎和猃狁的领地。周夷王曾命虢公攻太原(约在今甘肃平凉一带)之戎。虢公季子白与猃狁在延安西南的洛水北岸作战获胜。首次交锋,即斩首500余。但在周宣王统治后期,周王朝对猃狁的作战却总是败绩。

周夷王伐猃狁

【重耳流亡延安】

春秋早期和中期时,延安为白狄族所占据。这是一个以游牧业为主兼营狩猎业的少数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晋献公娶白狄族狐氏女,生公子重耳与夷吾,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晋献公遣寺人披攻蒲,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到白狄达12年之久,居住在今延安一带。今延安东北的子长县境内,尚有一川名重耳川。周襄王八年(前644),重耳离开白狄之地,出奔于卫,之后,又到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周襄王十六年,秦穆公送重耳回晋,立为晋君,是为晋文公。

重耳川养生谷

【秦魏雕阴之战】

战国初期,延安以南属魏国之域,以北为赵国领土。秦惠文王八年(前330),秦大良造公孙衍大败魏军于雕阴(今甘泉县道镇兰家川一带)。斩首8万余,并俘魏将龙贾。这一战役是魏国在军事上开始走下坡路的转折点。雕阴之战后,魏国被迫将黄河以西之地献于秦国,延安始属秦。

雕阴之战

【秦置高奴县】

秦昭王三年(前304),秦国在陕北置上郡,设郡治于肤施(今榆林市鱼河堡一带)。在此前后,秦在延安一带置高奴县。县治设于延安城东2公里处,延河北岸的尹家沟。这是延安筑城之始。其城垣至今犹存。

秦置高奴县

【延安发现石油】

东汉史学家班固编纂的《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年间。在其中的《地理志》中记载说:"高奴县有洧水,肥可燃。"洧水是延河的一条支流。"肥可燃",就是说水面上有一层像肉汁一样肥腻的可燃物质,这可能是迄今所知中国古代最早的关于石油的文字记载。

高奴县有洧水,肥可燃。

【赫连勃勃修筑丰林城】

东晋义熙三年(407),匈奴铁弗部刘勃勃称天王、大单于,建元龙升,国号大夏。勃勃后改姓赫连,"自云徽赫与天连"。东晋义熙九年(413),勃勃改元凤翔,并筑统万城(在今陕西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村),至418年,其城始成。赫连勃勃还在延安城东修筑了丰林城(位于今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周家湾村)。此城枕山面水,得地宏敞,是一处军事要塞。宋代的沈括曾考察此城,谓"赫连之城,深为可法也"。

统万城遗址

【西魏置延州】

西魏废帝三年(554),改东夏州为延州,以境内延水而得名。州治设今延安东关。

西魏置延州

【隋置延安郡】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延州为延安郡,在此之前的大业元年,曾改广安县为延安县,但其地为今延长县。延安郡郡治设肤施县城,即今延安东关故城。

隋置延安郡

【刘迦伦起义】

隋炀帝大业十年(614)五月,延安人刘迦伦起兵反隋,自称皇王,建元大世。刘迦伦义军拥众10万,并且与散处陕北各地的稽胡族民众互为声援,一时之间,关中震动。隋王朝命左骁卫大将军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进剿义军。刘迦伦和义军将卒1万余人战死。屈突通将义军家属数万人掳回长安。

刘迦伦起义

【杜甫避乱延安】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唐都长安被叛军攻陷。寄居于白水县的杜甫也携妻带子,北上陕北避乱。杜甫携家眷来到鹿阝州(今富县)羌村(今岔口乡大申号村)。随后,他又经延州北上,欲北赴灵武,途中不幸被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潜出长安,来到凤翔,投奔已由灵武移驾凤翔的肃宗,被授予左拾遗之职。当年秋,他北上鹿阝州探亲。十一月,携家离开羌村,返回长安。杜甫在延安期间,写下许多美好的诗篇,如《三山观水涨》、《北征》、《羌村三首》、《塞芦子》等,千古流传。杜甫在羌村的故居,尚有摩崖石刻"少陵旧游"。延安城南七里铺有杜公祠,历代多有修葺。

少陵旧游

【范仲淹知延州】

宋与西夏三川口之战后,关辅震动。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六月,范仲淹赴任延州,担负起防御西夏的重任。范仲淹到任后,大阅州兵,加紧训练,并且修复堡寨,加强防守,使延州一线防守力量大为充实,并屡战屡胜。范仲淹还十分注意选贤任能,重用了狄青、杨文广等将领,使他们在这一时期脱颖而出,屡立战功。范仲淹还重视教育事业,开办了嘉岭书院。范仲淹在延州时,写了著名的《渔家傲·塞下秋来》和《清凉漫兴》等诗词。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五月,范仲淹因致书李元昊,以擅与通书的过失调离延州,改知庆州。

延安宝塔山麓南川河东岸的摩崖石刻,尚有范仲淹手书“嘉岭山”三大字,每字高3.68米。

【沈括考察石油】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六月,沈括被任命为知延州兼鹿阝延路经略安抚使,八月赴任。元丰五年(1082)十月,被贬为均州团练副使。沈括在延州任上,十分注意巩固边防,多有建树。他还进行了古生物化石的考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对化石进行考察记述的人。他还对延安的石油进行了科学考察,并亲自实践把石油用以制墨,名之为"延川石液"。沈括还第一次提出了"石油"这一名称,被后世所公认,并科学地预见说:"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洛阳尘。”

【红军长征到达延安】

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11月7日,中央机关到达瓦窑堡,1936年6月21日迁往保安县城,1937年1月10日又迁驻延安,13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

长征的落脚点——吴起镇会师


【瓦窑堡会议】

1935年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安定县瓦窑堡下河滩田家院召开政治局会议。参加者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刘少奇、邓发、张浩等12人。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和《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决定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确定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的方针,主张成立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决定红军东征山西,以便准备对日直接作战。

抗日战争出发点-----瓦窑堡会议

【抗日军政大学成立】

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抗 大")成立于陕北瓦窑堡,不久迁往保安(今志丹县)。1937年1月20日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址迁延安。党中央和毛泽东为抗大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革命校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亲临抗大讲课、作报告。1939年7月10日抗大向敌后挺进,经晋察冀边区到达晋冀豫边区。1943年3月初,返回陕北绥德。从1938年底到1940年春,抗大先后共办了8期,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0月12日迁往东北,改名为东北军政大学。

抗日军政大学成立

【中共中央洛川会议】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县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彭德怀、任弼时等23人,会议着重讨论军事战略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的报告。会议通过了《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指出七七卢沟桥抗战,使中国政治形势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实行抗战的阶段。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会议号召全党克服一切困难,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为争取实现党中央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而奋斗。会议选出了以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朱德为副主席的新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洛川会议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1937年9月6日,根据国共协议,中国共产党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正式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边区政府辖陕西、宁夏、甘肃的23个县,首府延安。主席林伯渠,副主席张国焘,秦邦宪、董必武等7人为边区政府主席团委员。边区保安司令部归边区政府领导,管理边区地方武装。11月国民政府将陕甘宁政府改称陕甘宁特区政府。12月13日党中央决定由林伯渠(主席)、张国焘(副主席)、习仲勋、徐特立、刘景范、马明方、高岗组成边区政府新的主席团。

【鲁迅艺术学院成立】

1938年4月10日,由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等人发起的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正式成立。沙可夫兼任院长。1939年11月28日,吴玉章任院长,周扬任副院长(后任院长)。1940年改称"鲁迅艺术文学院"。到1945年11月共毕业学员685名。

鲁迅艺术学院

【延安大学成立】

1941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吴玉章任校长,赵毅敏任副校长。延安大学附设中学部,9月正式开学。

延安大学

【大生产运动】

1941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和残酷"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以及自然灾害的侵袭,使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遭到了极为严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1942年底,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解放区军民在党中央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开展了南泥湾、槐树庄、大风川等地的屯田大生产运动。王震率领的359旅在1941年开进野草丛生、野狼成群的南泥湾,不到3年,便把这里变成了"陕北江南"。解放区抗日民主政府办了许多自给工业;军队发展了以自给为目标的农业和部分工商业;机关、学校发展了自给经济;农民广泛组织起来发展农业生产;各级党政干部也都积极投入了大生产运动,和群众同甘共苦。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使解放区克服了严重的物质困难,改善了军民的生活。

【党的七大】

为了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把中国引向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史册。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党的七大另一个重大历史性贡献是将毛泽东思想写在了党的旗帜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

【宜川战役】

亦称瓦子街战役。1948年春,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经过新式整军运动后,以主力五个纵队转入外线作战。2月24日,以一部兵力包围宜川,主力隐蔽在宜川西南地区,准备围城打援。26日,国民党军整编第29军急向宜川驰援。28日,当敌进到宜川西南瓦子街时,西北野战军突然发起攻击,激战至3月1日,将其全部歼灭,毙敌军长刘戡。3月3日,攻克宜川城,又歼敌一个旅。5日,乘胜南下,至10日,连克石堡、白水、宜君、中部(今黄陵)等城,并包围了洛川,战役至此胜利结束。此役歼敌5个旅共3万人,从而改变了西北战场的敌我形势。

宜川战役

小河会议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从吴堡县园则塔东渡黄河,前往晋绥解放区。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延安撤地建市】

1997年1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延安地区行政公署,建立延安市,为省辖市,原县级延安市改为宝塔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是日,延安市人民政府成立。

【延安新区开工】

2012年4月17日上午,延安新区(北区)一期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是目前国内湿陷性黄土地区“削山、填沟、造地、建城”规模最大的岩土工程之一。

延安新区按照“依托老城,沿川展开,整流域治理”的原则,确定了新区三大片区,规划控制面积78.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0万左右。在建设时序上,确定先行实施北区一期工程,用地规模10.5平方公里,建设期为4年。工程土方总量3.63亿立方米,其中挖方2.0亿立方米,填方1.63亿立方米。

相当于再造一个延安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