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司马懿没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强行攻城,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飞上天的小舵手


“空城计”“计”中有“计”,司马懿真要攻城,百般招数等着你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将诸葛亮弹琴智退司马懿的桥段描写的非常精彩,这使得千百年来,讲到“空城计”时,第一反应都会想到诸葛亮。不过历史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根本没有遇到司马懿,在其一生中,也没有施展“空城计”的机会。

不过,既然是演义,我们可以按题目设定的条件来进行一番演义,那就是假设司马懿没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直接发兵攻打又会如何呢?诸葛亮会有什么后手呢?

《三国演义》是这样设定诸葛亮的处境,蜀军在西城只有五千兵,其中一半还分去搬运粮草。而且诸葛亮的问题不只是缺兵,当时身边都是文官,还缺少堪用作战将领。而对手司马懿这一边,刚在街亭大败马谡,十五万大军士气正胜,身边还有张郃、郭淮等名将,两边完全无法相比。

乍看之下,在下心想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诸葛亮必败无疑。不过,虽然《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已经非常有趣,但其实诸葛亮这个处境,三国历史上还真的发生过几次。以下几个将帅,都曾靠着“空城计”以弱胜强,敌人不管进城与否都曾获胜。那是否诸葛亮除了吓退司马懿,是否还有着一线生机呢?看看下面几个“空城计”的经典战例,您一定就清楚了,诸葛亮会怎么安排他的B计划。

三国历史上第一个使出“空城计”的是曹操,当他在和吕布交战使出了这一计。某日,曹操将所有军队都派出城去割麦,突然吕布率队来袭曹操。而曹操身边剩不到千人,情急之下,曹操令所有人都上城墙备战,连妇人也加入了防守。当吕布到来时,举目望去满城都是莺歌燕舞,娇声嗲气的女人在守城,而城外的树林却安静无声,一点动静也没有。

吕布生性多疑,认为曹操在林中有埋伏,一定是打算趁他攻城时偷袭,急忙退军。可是,撤回去后,吕布左思右想,认为曹操没有追击,说明根本就没有埋伏,所以隔天又来了。结果这次,曹操真的在树林里有伏兵,当吕布一攻城,就被树林的伏兵夹击,大败而逃。

第二次是赵云的“空营计”,那时刘备正和曹操争夺汉中。某次曹军运送军粮,黄忠提议截粮,带着蜀军出击。但黄忠出去后,却久久没有回来,赵云只得亲率数十轻骑前往接应。很不幸,遭遇曹军主力,赵云只能边战边退回大营。由于主力都被黄忠带走,赵云想说守也守不住,干脆下令营门大开,把旗帜收起来,所有人都藏了起来。

当曹军追到赵营,看到营门打开,营旗不见,认为有埋伏,急忙撤军。此时赵云下令敲响战鼓,鼓声震天,又令蜀军以弩箭射击曹军。曹军顿时大乱,以为真中了埋伏,慌忙奔走,自相蹂践,坠入汉水中淹死者甚多。


第三次是朱桓的“空城计”,那时曹仁率兵征吴,曹仁目标直指濡须,却先使出声东击西,率数万兵马佯攻羡溪。朱桓派出一半的军队五千人前往羡溪支持,但朱军出发后,曹仁就调转枪头,直奔濡须而来。虽然朱桓立刻遣使召回援军,但已经来不及了,援军还没回来,曹仁已兵临城下。濡须城内只剩下半数兵力五千人,敌我相差悬殊,诸将都非常恐惧,士气相当低靡。朱桓先是激励部下,说曹军远道而来,吴军以逸待劳,占尽地利,根本没有什么好畏惧。然后朱桓下令将濡须城上的旗子都放倒,并停止击鼓,城墙上也没站多少士兵,对曹仁示弱。

曹仁以为朱桓兵力不足,于是将兵力分成三份,儿子曹泰负责攻城,常雕、诸葛虔和王双等人则乘船攻打吴军将士妻儿所在的中州,自己则留在橐皋作后援。曹军一分兵,压力大减的朱桓,善用吴军的内线水军优势,自己领兵牵制住曹泰,并遣别将去包夹常雕等人。最终常雕、诸葛虔被杀、王双被俘,曹泰和曹仁则被朱桓用火船烧掉大营,只能慌忙撤军,魏军不善水性,好几千人就这样活活溺死。

最后一次是文聘迎战孙权,曹丕篡汉称帝后,孙权率领五万大军亲征文聘所在的石阳。那时连日大雨,石阳的城墙都被冲毁,百姓又散布在城外,根本无法修补。于是,文聘下令全城百姓都藏起来,自己则在家睡觉。孙权到了,看到城墙破烂不堪,并且一个守兵和百姓都看不到。孙权认为文聘向来骁勇善战,这一定有埋伏,不敢攻城,随即撤退。



四个空城计,文聘那次最像诸葛亮,同样都是兵力不足,吓退敌人。可是如果从曹操、赵云和朱桓来看,“空城计”还可以夹杂计中计,敌人进城会遭到埋伏,撤退也会被追击。所以司马懿就算不撤军,坚持攻城,打到一半,城中擂鼓大响或是旁边有伏兵出没,都有很大机会让魏军自乱阵脚,不战自溃,司马懿的下场不会比吕布、曹仁好到哪里去。

“空城计”讲到底,其实就是心理战,只要心生犹疑,那不管怎么选,遇到曹操等大师级的人物总归逃不掉落败收场。按照《三国演义》的故事套路,诸葛亮这样的谋略大师,除了“空城计”这样的A计划,一定还有B计划在等着司马懿落网呢。


重舟难过千重山


司马懿看不看穿诸葛亮的“空城计”,都没有必要强攻了,街亭一战,司马懿士气高涨,拿下这座空城,易如反掌而已。为何司马懿不攻,当然有他的道理。

当时诸葛亮守城之兵不足万人,还分了一半去运粮,城中可守得兵不足3000人,如何对阵司马懿的十多万人马。再者诸葛亮能战的将领不足以和张郃等等名将是一个级别,诸葛亮不会让这几千人送死,面对司马懿的大军,如何退敌?

诸葛亮的谨慎,司马懿是知道的,而司马懿的顾虑,诸葛亮也了解。所以对方都是什么棋子,大概都知道。只不过谁更冒险,大胆一点,就能止住对方。

诸葛亮摆空城计之时,是司马懿在街亭胜了,又面临最难的一次,按照司马懿的性格,这一次司马懿会犹豫不前,因为他怕诸葛亮报街亭之仇,所以司马懿认为诸葛亮给自己下套了。

司马懿自己虽然占据街亭,曹魏对他可是防备着的,小胜可以解曹魏的疑心,接连取胜,司马懿就可能危险了,诸葛亮空城计如果被强攻,蜀国就危险了,本来曹魏最大的敌人是蜀,司马懿打败了蜀国,回去肯给是加官进爵,然以后就该司马懿着急了,因为曹家,夏侯家决定会收拾这个对魏国贡献很大的人,他们不希望被司马懿压制。曹丕虽然很信任司马懿,但为了魏国,还有什么不能做的。

司马懿知道,打完了蜀国,自己也该靠边了,如果还有蜀国,曹丕就可能还要用到他,所以,给诸葛亮机会,也是给自己机会。


历史戏语


罗贯中先生为了捧神诸葛亮,又用了移花接木之神笔,把空城计嫁接到了诸葛亮身上,真是天衣无缝,看过的我们都信了!今天,悟空又来问,如果司马懿不中计,会是什么后果呢?在假的事实上再作假设,权当是思维训练了。


马谡兵败失街亭,让诸葛亮心慌,派出了关兴、张苞作疑兵,马岱、姜维断后,自己带兵五千到西城搬运粮草去了。孰料,司马懿算计老到,率十五万大军直奔西城而来,诸葛亮于是上演空城计。

司马懿兵临城下,城上诸葛亮装模作样焚香抚琴。司马昭质疑地对他老爸说,诸葛亮没有军队在装样吧?司马懿说,对,先围了他!大旗一招,十五万兵马里三层外三层,把个弹丸小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诸葛亮一看形势不妙,琴是弹不下去了,逃也无路可逃了。司马昭率军一拥而入,短暂的激战后,不曾走掉一个兵,诸葛亮卒。司马懿于是大军入城,将计就计,守城官兵穿蜀军衣服用蜀军的旗帜,派兵假传号令,召回了关兴、张苞、姜维、马岱,于城中一网打尽,蜀国北伐完败。

魏主曹睿得知后,封赏司马懿,并令乘胜追击,直驱灭蜀。司马懿派出郝邵守陈仓,仍由曹休拒东吴,而后准备率军伐蜀。东吴此时也没闲着,吴将周鲂设计骗过曹休,被陆逊大败于石亭,司马懿火速分兵救援,稳住局势,东吴亦收兵自保。


此时杨仪任蜀汉丞相,赵云己病亡,大将仅剩魏延。然杨仪与魏延素来不和,杨仪主张加强防御,魏延主张进攻伐魏,将相不和,刘禅亦是干瞪眼。于是,魏延率军前出陈仓,与郝昭相遇,在郝昭有力抵抗下,魏延败归。此时司马懿借机率重兵而来,攻打蜀国。

一番恶战,司马懿先取阳平关,又与魏延对峙在剑阁。此时的司马懿,深知胜负已定,却不急于灭蜀,开始与魏延打起了拉锯战。在魏主曹睿病重时,司马懿派出儿子司马师,率军偷渡阴平取江油,合围斩杀魏延,合兵取成都,蜀国刘禅自知不敌,投降。司马懿率兵独占蜀国地盘。


此时曹睿病重时,司马懿让司马师守成都,自已率重兵归朝接受托孤之重。司马懿这次没给曹爽机会,直接借口灭门。后又派司马昭率兵南下,司马师东出荆襄,两面夹击,平定东吴,天下皆归司马氏。

一派胡言乱语,望友不喜勿喷!


星下静思


只要司马懿没有老糊涂,这个空城计他必须中,而且还要中的舒舒服服的。虽然空城计是改编的故事,咱们也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司马懿必须中计和如果司马懿不中计会怎么样。



诸葛亮北伐时,曹叡命司马懿率军抵挡,作为战略重地的街亭被马谡给丢掉了,于是司马懿便长驱直入,来到了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这个时候诸葛亮手中没有多少士兵,如果弃城逃窜必定会被追上,所以诸葛亮走了一步险棋:大开城门,焚香抚琴。

这是诸葛亮抓住了司马懿的心里弱点。当时的司马懿虽然统帅三军,但是曹叡并不信任他。其一是因为司马懿执掌兵权太久了,国有权臣必定是帝王之家的不幸;其二是因为司马懿太狡诈,心眼太多,皇帝拿不住他。但是当时国内的情况是只能仰仗司马懿抵挡蜀军,曹叡叔父辈的能臣死的死老的老,剩下的都是些酒囊饭袋,而张颌虽然武力高强但是让他做统帅抵挡卧龙诸葛亮显然是差一大截,无奈之下只好选择了他。



这些精明一世的司马懿怎么会不知道,司马家族能够苟活到现在,自己又掌握兵权,全都是因为诸葛亮这根钉子扎在了边境上。所以如果自己把这颗钉子拔了,曹叡自然就高枕无忧,自己和全家老少必定遭殃,兔死狗烹这个道理司马懿还是晓得的。

所以城下的司马懿跟诸葛亮交换了一个眼神,“妙哉!”两人达成共识,你司马懿只要不进城,那你们家肯定平安无事,进了城那就是没有了兔子捉的狗,早晚炖成狗肉汤。

所以司马懿将计就计,率军撤退了。



那么司马懿不中空城计的话,将会发生的事情就是诸葛亮被杀,蜀国终止了北伐的脚步;司马懿凯旋归来,庆功宴之后全家被赐死,也就没有了后来的晋;曹叡一下子除掉了两个心腹大患,高枕无忧,曹魏政权国祚数百年!


土豆夜谈


之前我回答过类似问题,也分析过司马懿为什么没有攻破西城,感兴趣的可以去翻阅哦,在次我就不再过多叙诉了。

我现在就主要谈谈如果司马懿强行攻城会发生什么事情吧!

强行攻城的结果很明显将会是诸葛亮被司马懿生擒,蜀国损失一位天才军师、丞相,三国统一的局面或可被提前。分析原因就是西城当时只有三千残兵,于司马懿十万大军,可谓螳臂挡車,这是显尔易见的。

其二便是,司马懿也会很快被杀,要杀的人是魏国皇帝和宗亲。


可以说,历史的一丁点改变,其影响也是极其大的。


海马历史


司马早已看破诸葛亮的空城计,当时若司马懿强行攻城,诸葛亮必败无疑,司马将天下无敌;再无对手!但曹魏都很忌惮司马懿,曹操临死前告诉曹丕,司马可用,但永远得防着!曹丕临死前告诉曹睿,要利用曹休、曹真与司马懿相互制衡!到了曹睿时代,更加忌惮司马懿,曹睿用司马,是曹魏无人能够抵挡诸葛亮,不得已才用。司马也看破了这一点,才没有强行攻诸葛亮的空城计,若诸葛亮死了,在曹魏等待司马的,将是明升暗降,削减兵权,找机会灭掉司马家族。


许多年以后的women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马谡失街亭,司马懿大军直坻西城,西城是一座空城,当时关兴,张苞,马岱,姜维,都外出底御魏兵,这就是诸葛亮用了空城计,是两手打算,他叫两个童儿,一个棒着古琴,一个棒着剑,跟他走上城楼,孔明坐在城楼前,心平息气,安安静静地弹起琴来,司马懿仔细听了,琴声丝毫不乱,因为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一生谨慎,他IL子司马照说要杀进城去,司马懿说,不行他好向看见西城城门有空军的影子。据了解罗贯中在世的时候,就制定了空城计的实施计划,为保障空城计的完美进行,以安排空军两个师的兵力,空降谁时应战,司马懿自己知道,自己是陆军打不赢空军,所以司马懿不敢功城。


卿烈锋1


两败俱伤呀!结果很明显的啦,就算是诸葛亮有回天乏术也救不了他自己的。而司马懿卖个人情给诸葛亮,把自己隐藏起来,这个韬略可以说前无古人呀!司马懿明明知道冲进去就能赢了,但是回去等他就是从此不再被录用。要么像山羊公一样,要么就得归根落叶。再也没有出山的机会了。

诸葛存司马藏,后来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的兵权被抢了。好就好在经过多年的经营,大多将士都听从他的韬晦安排。军权是大了,也是要管理人的,人不听话给你再大的军权有用吗?明显没有,不然历史上就没有那么多的失败将军了。刘备就是最好的例子嘛,前几年韬晦养得很好,关羽,张飞接连出事就不谈定了。完完全全暴露了,等他就只有失败了。

空城计可以说的我最爱研究的一个计谋之一了。作者能在这里面用空城计,很多读者以为是司马懿不敢冒险,其实不是。曹操早就看穿司马懿了,认为他是只会隐身的老狐狸。必须随时提防他,三马食曹,这些故事怕就是曹操弄出来的。告诉他的族人此人必防的意思。

所以说司马懿要是进攻了,一定能胜;但是在军队里他就败了,败得一塌糊涂。刚刚掌上的军权又落空了。司马懿弄死曹真的时候暴露了他的野心,那时他已经在告诉魏军,成败在于司马家族。


懒惰手表


《三国演义》所描写的“空城计”,是古典小说中非常精彩的一个奇妙故事,传播很广,其实,有一种分析,或许能作为理解当时“空城计”玄妙的很好的解释。

有人认为,“空城计”深藏玄机,这一计策之所以能实施,是因为魏、蜀两军的统帅,心意是相通的,他们默契地共演了一出妙剧。

下面仔细传述“空城计”故事,并评论各种分析,供读者领略其中的智略: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迅速解除了危机,恢复与东吴的联盟,并平定南中,开始实施北伐曹魏的计划。蜀汉建兴六年(228 年)春,诸葛亮率蜀军第一次北伐,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取城池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西和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闻风而动,相继叛魏降蜀。此次北伐,开始阶段进展顺利:收城掠地,招降姜维,一时关中大震。然而,蜀军的气势未能保留,诸葛亮没有遵守刘备临终时嘱咐,误以为马谡是“匡世奇才”,重用这位“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参谋,他没有实战经验,又在关键时候被派去镇守街亭这一战略要地。马谡死背兵书,纸上谈兵,扎兵于没有水源的秃顶山上,满以为蜀兵可以“置之死地而后勇”,结果被魏军断了水源,蜀军大乱,被魏将张郃所败,丢失了街亭这个战略要地,蜀军的战场形势逆转,由攻而退,陷入了十分危急的处境,随时都有被魏兵堵截归路、全军覆灭的危险。

诸葛亮面对这一危机,顿足长叹:“大势去矣,这全是我的过错造成的!”为避免更大损失,他急忙整顿人马,迅速实施撤退的策略。 为防魏军乘势追击,急令关兴、张苞两员小将:“各带三千人马,在武功山小路两侧布置疑兵。如果魏军来到,敌众我寡,切不可战,只大声击鼓呐喊,用疑兵计吓退敌军。然后,急奔阳平关,撤回国内!”又命令张冀:“引领部分蜀兵,快速修理剑阁通道,为大军准备退路。”然后传令:大军悄悄收拾行装,分别从各自驻地快速撤回国内。

此时,诸葛亮的中军营地,在易攻难守西城县内,身边人马都已分派出去,城中已没有能战的兵力了。诸葛亮正要下令撤退,忽然哨兵来报:“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已向西城扑来,大军很快兵临城下!”这时,诸葛亮身边只剩下一些文官,连一员武将也没有,仅有的两千老幼病弱,根本无法应战。众官员听到这消息,一个个吓得面无血色,一声都不敢吭。大家明白,中军营地,正陷入绝境:战无力战——都是老弱病残,只有一些文官,没有武将;逃无法逃——此地路径狭窄,惟一大道已为司马懿占领。再加上辎重行李多,马匹车辆少,逃不出几里,就会被魏军的铁骑追杀殆尽。诸葛亮也心急如焚,忙登城观望。果然,西北方向尘埃滚滚,隐约已有大军奔来。诸葛亮沉思片刻,急中生智,立即传下将令:把城内所有旗帜全都放倒,藏匿起来!城内士兵,各自隐藏在驻地房舍、围墙内,不许走动呼喊,违令者立斩不赦!大开东南西北四城门,每一门前,派二十名老少军兵打扮成百姓,洒水扫街,不许神色慌张,不能举措不当。如果魏军冲到城前,不能退入城内,要镇静自如,一如既往。众人不解其意。诸葛亮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我自有退兵之法,你们不必惊慌。”说罢,他身披鹤图长衫,头戴绸布便帽,令两个小童抱着一张琴、一只香炉,随他登上城楼。诸葛亮悠闲端坐于城楼之上,焚香摆琴,闭目静养,然后缓缓睁开眼,虚视前方,安然自得地弹起琴来。

魏军先头部队兵临城下,见此情形,都不敢贸然前进,急报主帅司马懿。马司懿不敢相信,以为部下看错了,他急令三军暂停行动,自己飞马跑到城下,向城楼观望。只见西城楼上,诸葛亮丞相笑容可掬,轻松端坐琴前,伴着袅袅上升的香烟,旁若无人,安然自得,正沉浸在自己所弹奏的琴音中。他左边的童子,手捧一把宝剑;右边的童子,则拿着一把尘尾。城门口处,有二十余老少百姓正低头洒扫街道,有条不紊,不惊不慌,丝毫没有兵临城下的感觉。

司马懿观望了许久,细细品听诸葛亮的琴声,他感觉到:弹琴人动作悠闲,表情自然,琴声优雅,没有丝毫破绽。身边的长子司马师兴奋地说:“我们即刻冲杀进去,活捉诸葛亮!他分明是故弄玄虚,肯定是空城!”众将也要求攻进城去。司马懿凝神谛听,忽然神色一变,露出紧张模样,忙下令:“后队改作前锋,前锋变为后队,立即撤退!”众人不解:并无异常情况。司马懿怒道:“立即撤退。违令者斩!”众将仍疑惑不解,但只好遵令撤退。离西城稍远,估计已脱离危险,司马懿才心有余悸地解释:“诸葛亮和我多年交战,他一生谨慎,从不冒险!如今城门大开,故意显示空城,引我军进城抓他。这定有埋伏,是个骗局!我军若贸然轻进,必中其计。”司马师问:“父亲一直凝神静听,并无异常动静,您为何突然改变神色,下令撤军呢?” 司马懿冷笑:“当统帅的,必须善于观察天地之间的运行变化,了解人间世上的各种知识!我听诸葛亮琴音,初时恬淡平和,却突然高扬激昂,露出杀气!显然是要动手出兵了!再不走,如果被围住,四面挨打,必败无疑!”司马师及众将虽觉得有理,但仍不十分信服。大军撤临武功山,突然从山后传来杀声,震天动地,显然是蜀军伏兵袭来,众将大惊。司马懿道:“刚才若不及时撤退,必中其计!”话音未落,只见旁边大道上一军杀来,旗上大字:“右护卫使虎翼将军张苞”。这是当年当阳桥头单枪匹马吓退曹军的西蜀将名张飞的儿子,魏兵一见,心惊胆战,弃甲抛戈而逃。逃不多远,山谷中又喊杀声起,鼓角喧天、尘埃滚滚。一杆大旗上写着:“左护卫使龙骧将军关兴”。魏兵一见是关云长之子,更是魂飞魄散!哪敢接战?!山地中喊声杀声鼓声激荡回响,似乎是千军万马,魏军匆忙丢弃辎重,仓皇而逃。 张苞、关兴并不追赶,只收拾魏军丢弃的辎重物资,迅速撤回。

西城中的诸葛亮,见司马懿带兵疾弛而去,轻轻长吁一口气,放松地笑道:诸葛亮笑道:“兵法云,知已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司马懿知我一生谨慎,从不弄险,所以见今天情景,以为我在用计,想骗他入城。所以反慌忙撤退。而我知司马懿了解我的这一贯作风,所以便借用这种心理,乘机算计了他!只有知已知彼,方敢如此!若换上司马昭或曹操统兵,我绝不会如此的!不过,司马懿也确是知我之人。如果不是没有它法,我也绝不会用此险计!实在是万不得已!” 众人倾心叹佩服,但又后怕不已。

从历史小说关于空城计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魏蜀两军的统帅,由于彼此都有关注对方,更由于彼此都是智谋大师,确实是两心相知。司马懿确信,诸葛亮一生谨慎,绝不会冒巨大的风险使用空城计,如果不是逼不得已,诸葛亮确实也不会敢冒此风险,是战争的实际形势使他采取此计策;诸葛亮也了解司马懿深知司马懿会考虑到他从来谨慎的个性,推测他是在使用计策,不敢贸然攻城,可是蜀军遇到战争急转直下的形势,似乎司马懿还不敢相信。这也应了一句兵法古语:兵形象水。水在流动中是时时在变化的,无法准确的预测。杰出的军事统帅,其英明之处在于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的措施。在这一点上,诸葛亮的聪明机智恰好成为马谡死背兵书的鲜明对比。


还有一种猜测,说明魏蜀两军的统帅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彼此心知肚明,虽然不一定是事实,但却不无道理:两帅是默契地演了一出两国元首和双方众将均没有觉察的绝妙好戏。诸葛亮在马谡兵败街亭后,已无兵力守住易守难攻的西城,只好演了一出空城计,但他清楚地知道,即使司马懿知道是空城计,也绝对不会攻进城的,诸葛亮知道司马懿会明白其中的道理。面对诸葛亮端坐于城楼之上,悠闲弹琴,琴声优雅,司马懿感觉到琴声没有异样,心里已经明白,不是像通常所解析的,城内外有伏兵,而是心中会意,根本就不能攻进去。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攻进城内,诸葛亮必然被掳,蜀军再也没有司马懿的对手了,强大的魏军面对这扶不起来的属国新主傻阿斗,魏主很清楚地知道,仅由曹氏家族的嫡系来统领军队,就可以对付没有诸葛亮的蜀军。事实明摆着:没有诸葛亮,司马懿不仅没有用了,而且很可能有危险,势必成为魏主和曹氏集团眼中的危险人物,很可能被免去兵权,还有可能被杀害。高人对弈,深明玄机,诸葛亮知晓,司马懿明白,于是,在双方众将还是云里雾里的时候,魏蜀两军统帅,共演了一出空城计。

所以,有当时魏国的矛盾斗争局势作为背景,司马懿是个大谋略家,他不太可能真的攻进城去,即便他明知诸葛亮摆的是“空城计”,他也不会进攻,因为他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强行攻城,将司马懿和诸葛亮将两败俱伤,诸葛亮先败,而司马懿回去也将失去兵权,有可能被曹氏的实力派给灭了。所以,强攻进城是不可能的。

以上只是讲故事,假设趣弹,供喜欢古典小说故事的朋友们当茶余饭后的乐谈话题。


文城观点


如果当年张学良不扣押将介石,听从将的指挥,中国会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