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寒冬会持续多久?

爱思考的普通人


没什么寒冬期之说,只能说互联网红利期已经结束,开始像软件行业一样进入红海,慢速发展期,是的,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阶段已经结束了,随着烧钱也不能撑起来的若干企业的濒死,我们可以看到支撑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开始去泡沫化,资本已经逐步离场,最明显就是裁员,第二是科技化,和传统大公司一样打造精英队伍,之前混进去的各种豪杰们开始遭受清洗,不在铺摊子,而是通过顶尖的行研报告进行布局,混乱已经结束,羊毛已经不容易薅了,政府监管也再逐步加强,门槛林立,豪杰并起的时代已经结束,又一批新的门阀立起,上升通道有一次被辖死,普通人的衣食住行都会被新的门阀扒次皮,自求多福吧


一叶书藏


关注我,获取更多互联网深度解读

在中国,无论是小型互联网企业还是bat之类的业界巨头,都是在短短十年间野蛮生长起来的。

对于互联网大厂来说,前期无节制烧钱,业务范围无节制地铺展,同类产品玩命似的竞争似乎是一种常态。

例如网约车大战,美团、饿了么之争,小黄车、摩拜对垒,似乎谁熬下来了,市场就是谁的,同时只要上行速度够快,能占据市场及流量入口,即使在战略及组织架构上有问题也不在话下。

而对于小型互联网企业,在敏捷开发概念下,需求说加就加,功能说来就来,多少程序员秃了头,又有多少产品经理变成舔狗。


寒冬表象下是中国互联网产业升级需求。

无论是大厂还是小厂,做出来的东西有多少只是昙花一现,又有多少只是噱头大,肚子空。互联网金融如是,线上租赁如是,靠着信息不对等,先骗一轮融资,再割一轮韭菜,市场乱了,人心惶了。

这样的野蛮生长必然带来粗放管理,做出来的产品定然存在各种瑕疵,越往后发展这种问题就越明显,难道只要跑得够快,监控就真的追不上?

跑得再快,也有停下来的一天,企业就和人一样,不是永动机,需要资源补给,也需要思考前路。

寒冬退去,迎来的未必是春天,也有可能是一场漫长的倒春寒。

互联网获客成本越来越大,试错空间越来越小。

当前,红利退去,整个行业在经历高速发展后,必然要有一个缓冲期。在经历了动荡、冲击、对峙、规范乃至吞并后,企业显然更明白需要如何调整架构,怎样配置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

在互联网发展的下半场,对于企业来说,市场所给的自由有限,对于员工来说,技术壁垒更低,对个人能力要求更高。那么,即使寒冬退去,迎来的也必然是一场倒春寒。

我是吴怼怼,虎嗅、36氪、钛媒体、产品经理等专栏作者、前澎湃新闻记者,专注互联网科技文娱解读,更多深度解读,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吴怼怼


首先,我并不认为互联网寒冬已经到来,反而是行业回归理性的一个征兆。


从表象上来看,确实有很多家互联网企业开始裁员,一些小公司甚至倒闭。究其原因我认为是两个方面。


一、流量枯竭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现在互联网上的流量资源已经接近枯竭,公众号的打开率从10%下滑道3%,各家互联网公司的获客成本也越来越高,难度也越来越大。

流量枯竭的现象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各家公司根本没来得及反应。招聘、业务划分、盈利方式还是根据人口红利时代的增长率来进行考量。

当流量减小之后,预计中的增长并没有出现,原本为了应对业务增长招聘的人员反而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

互联网发展才20年,几乎没有企业有应对这类问题的经验,所以裁员成为企业生存的一种方法。

流量枯竭带来的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在现有技术下,互联网行业的从业人数峰值已经显露出冰山一角。这个行业开始步入老年成为传统行业,以前的爆发式增长很难再进行复制,行业门槛也渐渐升高,对创业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对从业者来说,要开始适应行业进入慢增长的周期中,增量市场一去不复返,做号存量市场才是未来的生存之道。


二、资本垄断

互联网行业融资难的问题,早在2016年便初见端倪。在2018年,多个行业暴雷,资本市场也不像前些年那样盲目,投资也更加谨慎。

俗话说:“有钱好办事。”对互联网行业来说更是如此。

那些已经成长起来的公司就算大环境再怎样寒冷,凭借自身已有的业务最起码能保证不会被饿死。对一些小公司来说,在业务成熟前能否活着都是一个问题,更何况凭一己之力撕开市场的口子。

强者越强,剩下的人就要挨饿了。


那么,这一股互联网寒流将持续多久呢?

预计是3年左右。


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短期内能够预见到的增长红利就是5G+物联网。

而5G网络大范围覆盖和设备大范围更新,预计是在2021年~2022年。届时5G将会赋能更多的行业,也会有更多的机会等待去挖掘。

这种由技术革新带动的平台迁移,只要抓住这个流量增长的时机,互联网行业仍然会再次焕发青春。


寒冬?不存在的,有的只是现阶段的技术极限。


这里是艾拜侦探社。

关注我,探访每日的科技前沿,让一部分人先读懂未来。


艾拜侦探社


如果互联网寒冬过去是指外卖打车软件的无止境烧钱,是程序员每次跳槽工资都能double,是随便一个和互联网挂钩的创业公司都能轻松拿到投资,那么我想这个寒冬可能过不去了。

最近滴滴裁员,京东高管末尾淘汰的新闻甚嚣尘上,但是我在BAT里,仿佛躲进了象牙塔,还没有感受到风吹草动。

BAT里的人员流动率一直很高,大家都是在B,A,T之间互相跳来跳去,我们曾经有个团队老大带着团队从腾讯跳到了阿里,最近在朋友圈里看到他又带着他们去了拼多多,如果真的是寒冬,恐怕就不会有这么频繁,大规模的跳槽了。

上面提到的打车外卖软件烧钱,程序员跳槽工资翻倍以及互联网创业公司容易拿到投资,都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那个时候属于互联网过了起步阶段,正在指数型快速发展的时期,那时候中国股市还蒸蒸日上,简单说就是红利期,互联网行业简直遍地是金。

但是话说回来,即便是过了红利期的现在,与做实业,学实业的同龄人比起来,我觉得互联网从业者的投入产出比还是相当高的。虽然我自己作为互联网的从业者,享受着高薪,但是我心里是有愧疚的,我也曾接触过一些创业的朋友,说实话,我都不知道他那个效率以及能力是怎么拿到投资人的钱,并且干到现在的的(对,就在现在,你们所谓的互联网寒冬,他那个创业idea没啥进步,但是公司还没倒,并且总想让我帮他去写代码)。我认为很多创业公司与中国很多的实业比起来,实在是不值一提,当很多实体经济在苟延残喘的时候,他们却能拿到投资,最后转手再卖给下一个傻瓜接盘,自己赚了个财务自由。

如果互联网寒冬是能够减少这个行业里无意义的烧钱,能够让大家将更多的精力与资金投入到实业中去,那么我甚至希望现在这个寒冬再久一点。

也许有的人会说,如果寒冬波及到我,我也被辞职就不会这么说了。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有足够的实力,无论是否寒冬,你都能熬过去。不然滴滴很多工程师也不会抢着被辞职了,毕竟与几个月工资相比,还是一份长久稳定的工作重要,他们敢去抢解雇的名额,就是因为对自己能快速找到下家有足够的信心。

如果你只能凭借互联网的风口飞起来,那么迟早有一天会摔死。

以上是我个人偏激的见解,请大家多多担待。

我是苏苏思量,来自BAT的Java开发工程师,每天分享科技类见闻,欢迎关注我,与我共同进步。


苏苏思量


18年下半年以来各大互联网公司开始裁员和停招,下图是主流互联网公司裁员情况(部分有出入),今天又最近又爆出人人车倒闭,京东裁掉10%高管,整体给人的感觉是血雨腥风。但是另外一些数据来看,互联网及消费经济还是在快速发展。

18年双11淘宝销售额破2000亿,春节期间消费同比增长40%,1月四大主流快递单量增长都在40%,18年GDP增速还是超过6%,等等。很多数据表明经济并没有那么恶劣,为什么互联网公司这么惨烈呢,我觉得如下几点原因:

1、大多数企业裁撤的都是没有起色或者亏损的业务,这主要是因为各细分行业格局已定,没有必要在对亏损或者做不起来的业务进行投入了;

2、关于末位淘汰,末位淘汰算是互联网的一大特色,前几年各个公司的高速发展,招聘的人员难免良莠不齐,但是较高的增速可以掩盖,但是目前各模块增速逐渐放缓,人员优化也是必然之道。同样,目前还在快速发展的头条系、拼多多还是在大量招人;

3、人才供大于求,某个行业快速发展后,会有大量的人才涌入,互联网的高薪和福利,也影响着很多学生学校的选择,另外也导致了大量的人才转行,致使竞争加剧。

回到问题本身,多久会结束这种情况,我觉得需要1-2年吧,原因如下:

1、整体经济形势不算恶劣,互联网公司并没有负增长,较传统行业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经过1年的阵痛调整后,会趋于合理;

2、互联网发展阶段,工业互联网直接过度到了移动互联网,互联网又经历了一个大爆发,而产业互联网还在孵化中,没有和当下巅峰时期的移动互联网形成无缝对接,所以存在1-2年的阵痛;

3、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席之地,在某些方面甚至优于美国,中国市场稳定之后,必然出走海外,目前BAT、TMD、小米、京东等头部互联网都在布局海外。类似于八九十年代美日欧优质的工业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布局。而这种海外布局以及三线以下市场的深入,同样也会产生新的岗位;

大环境回暖,产业互联网形成,海外及乡村市场布局,说明互联网还大有可为,预计1-2年行业会趋于正常,但是人才招聘也不会像前几年那么激进了。



雨落不息


我觉得会持续比较久,互联网寒冬实际上是实体经济衰退的表现,很多企业都做不下去了,还做什么广告。而且互联网寒冬比实体经济衰退滞后很多了。

互联网平台有几个不是依靠实体经济支撑(腾讯主要靠游戏),如果没有人在淘宝上卖东西了,阿里还能有这么高的市值么?头条系目前完全靠广告,经济不活跃,谁来做广告。

实体经济到底怎样了?不用看统计数据,从你身边找实例就行,自从去年提出“社保入税”以后,很多本来就苦苦支撑的小企业主直接撒手不干了。虽然现在社保入税被推迟,但仍然换不回大众创业的激情。

身边一个老板,家里八套房,没贷款没抵押,座驾路虎发现4,公司名下总共5部车。本来做建材生意,18年突然房地产形势变化,工程接不到,以前投入的工程回款慢,仅18年下半年就抵押了两套房产,卖了3辆车,包括路虎,员工只剩两个,苦苦支撑。如果19年仍没有起色的话,估计公司只能关门。

这个虽然不能代表全部,但却是实体经济的一个缩影,实体经济正在进入一个下行期。我认为实体经济下行和不断加剧的老龄化还有多年来房价对消费的挤出效应有直接关系。本来要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90后现在普遍是负债前行,需求短时间是不可能快速增长的。

总结一下,短时间内老龄化不会改变。90后的花呗、信用卡账单不会凭空取消。房贷该还还得还。需求不会快速增长。实体经济不会快速复苏。所以,互联网寒冬将会随着实体经济的衰退持续。


佛系神评论


深切体会到了互联网寒冬,正处于找工作的我,不时的听说某某互联网公司被爆裁员,先是知乎和京东大裁员,接着ofo、锤子科技资金链断裂,还有美团携程也传出裁员消息,科大讯飞准备大裁员等等。从巨头互联网到AI独角兽再到创业公司,都纷纷表示寒冬来了。

尤其前一段时间又听说华为清理34岁以上工程维护员工,40以上的研发员工,工作十几年的老员工都免不了,不过后来华为出面否认了这一消息,说是谣言,不过也反映出互联网寒冬的寒冷。

寒冬还没过去,也不知道持续多久,也许短到一两年,长到三五年,甚至更长也说不准。这让我想起了看过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里的一句话,“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没办法,为了在互联网寒冬期间混一口饭吃,只能多学点知识,弄点装备来驱寒御暖了。


羽乐生涯


年前年后这段时间,从一线大厂到明星创业公司摩拜、OFO,无一例外的出现了裁员、破产等负面信息,人人车遭遇“破产”传闻,而独角兽滴滴也宣布裁员15%,难道我们这个冬天真的捱不过去了么?

其实这种状态在前几年已经开始显现了,整个互联网行业泡沫大、增长乏力、融资难,迟迟寻找不到正确的盈利模式,从北上广到二线城市全都是哀鸿遍野。中国人口总体基数接近14亿,互联网的流量有效转化已接近7亿,几乎每两个中国人就有一个是“触网用户”。过去的二十年,网民为互联网发展买单太多了,当网民购买力与互联网经济发展速度有差距的时候,市场透支现象发生,于是产生了互联网的冬天。

个人也从事互联网运营工作6年的时间了,深切体会到了互联网行业的寒冬已经来临,这个冬天虽然冷,但中国人最不缺的就是创造力,物极必反,阴阳相生,所以春天也不会太远。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中国的社会,中国13.6亿人口有8亿农民,中国有约300个城市,2856个“县”,41658个“乡镇”,662238个“村”。当所有的互联网巨头们在中国人群结构顶层厮杀的时候,其实底层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京东”、“淘宝”。而在中国,你以为众所周知的事情,起码还有一个亿的人不知道。现在中国的社会分层已经很明显,顶层已经饱和,“互联网+”真的需要新鲜的血液了,互联网企业需要打破固有思维,选择性的结构下沉你会发现这里是一片万亿级的市场,而这里,正在静静等待搅弄风云的弄潮儿。


一岁卜算子


了解互联网资金链的朋友可以知道,互联网主要收入来自广告、游戏、电商和佣金,4大板块。

先说广告收入,只有大金主才会在互联网投放广告,都是国内外知名品牌。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大金主们自己都入不敷出,在削减市场投放费用,因此广告收入的下降,将会直接影响很多互联网产品,如资讯类、社区类等。

再说游戏,本来游戏是互联网第一收入,但国内政策紧缩,严控游戏版号,导致很多游戏有人气没有收入。况且近几年,网易的阴阳师,腾讯的王者荣耀,已经提前消耗了游戏玩家的钱包。再加上,并无出彩大作游戏面世。原本就是10个游戏9个死,唯一活下来游戏可以养活9个游戏的局势。现在连唯一能活下来的那款游戏,活得也并不是太好了。

再说电商,受到消费者降维消费,也影响严重,我们只看到了双十一,淘宝又创造了新的记录,但没有看平日里,淘宝京东都开始紧巴过日子了。电商都在问,钱去哪了?消费者也都在感慨,钱也不多了。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增加,一些原先可买可不买的东西,现在就都不买了。再加上国家对海淘加大管控力度,很多图经济实惠,购买海淘的消费者,也不太想购买。

最后再说佣金,这部分和日常消费者关系并没有那么紧密。看看大众点评、美团、饿了么,这些平台提供的店家服务,都是店家提前入驻,给平台一部分佣金,吸引用户到店消费。平台迫于营收压力,提升了佣金价格,这就让店家不干了,原本就已经薄利,再被这样压榨,索性退出平台。现在更多的商家在退出平台。

寒冬来了,至于会持续多久,目前肉眼可见的是5G时代的到来,会是一针强心剂。重点还是看运营商如何调整流量费用,这样对于视频类、短视频类、游戏,需要大流量支持的产品,将会得到提速,更多的用户不必再在意流量费用的付出。寒冬来了,抱紧取暖。


如果电影


国人为了还房贷,不咋消费,导致实体经济不好,再加上国家去杠杆政策,对金融市场有很大影响,对投资公司影响也很大。

很多互联网公司前期都是靠拉投资活着,没有拉到资本,就离死不远了。

去杠杆政策一过去,社保不要全额缴纳,房价涨幅不大的话,估计会慢慢变好。

现在程序员本来就很多,公司裁掉几个技术一般的程序员这个很正常。对公司有价值的几乎没有面临裁员的危险,除非这个公司真要破产了。

这个时间不好说,看政府出台什么政策,能够安全度过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