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之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

大家好,今天上官潇潇给大家带来三十六计里的三计。(N0.5)

三十六计之打草惊蛇

公元231年,诸葛亮出兵包围祁山,爆发了蜀汉北伐曹魏的第五次战争。蜀国山多路远,交通不便,运送军粮十分困难,不宜久战。

司马懿深知蜀军弱点,监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此时,吴国与魏国已在洛阳议和,东吴正出兵进攻西蜀。诸葛亮怕两面受敌,便秘密传令,向西川退却。司马懿的探兵马上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她。司马懿怕中埋伏,不敢出击,但又不愿放弃这大好战机,便暗暗想出了一个“打草惊蛇”的计策.

他利用张和只带领几千人马在前面追击蜀军。张和自称勇猛,率兵冒然追击,陷入埋伏,结果蜀军万箭齐发,把张和的部队全都射死了。司马懿暗暗庆幸自己使了这个“打草惊蛇”之计,保全了魏军的主力。

如果有疑点应该侦察确实,待事情明了之后再作行动,开始的时候可以先试探一下。反复侦察而后采取计策,就是发现暗藏敌人的重要手段。

三十六计之借尸还魂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蜀军六出祁山,由于操劳过度,不久病死军中。临终前担心魏军得知自己的死讯,定会大举围攻蜀军。所以安排将领一定要隐瞒自己的死讯,并按自己的老办法撤军.

天亮后,探子报告司马懿:“诸葛亮已死,蜀军全部拨寨启程。”

司马懿连忙亲率军队追赶蜀军,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数十员战将拥出一辆四轮车,诸葛亮端坐车上,司马懿一见赶紧下令收兵,而蜀军见状也匆匆按原路撤退。

走过很久,司马懿才接到谈报说诸葛亮确实已死,适才坐在战车上的耐是个木雕的塑像。司马懿后悔莫及,叹道:“诸葛亮虽然死了,但我还是中了他的“借尸还魂”之计啊~!”

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有用的东西,其实不能为我们所用:很多表面上不能用的东西,常常有时可以利用它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借用那些不能用的东西而使用它,其实我并不是像求助于人的愚昧,而是愚昧之人求助我。

三十六计之调虎离山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 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勋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当天时到了对敌方不利的时候,我军再去围困它,用表面上的假象而去诱惑它,使它丧失它的绝对优势,结果使敌人一方由主动变为被动。

历史长河中很多智慧计谋故事,可能人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才会好好研修学习的吧,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