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国第一面的“国旗”,它的产生源于“被迫”!

相信很多读者看到中国第一面“国旗”竟然是在“被迫”中产生,一定很好奇,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第一面真正意义上的国旗呢。今天小强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我们大中国第一面国旗是什么情形下产生的。


那么我们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是什么旗呢,那就是代表大清朝的——黄龙旗

黄龙旗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黄龙旗看样貌也知道它是象征的皇家权威,黄色一直以来都被皇家推崇。那么是什么让象征皇家权威的黄龙旗成为“国旗”的,我们都知道这时候的晚清北很多外强所压迫中,这时候的晚清政府逐步被编入国际体系中,晚清政府为了适应这个国际体系中的礼仪才将黄龙旗作为“国旗”。黄龙旗在成为晚清的“国旗”后,随着在国际的使用和中国人对“国旗”观念意思的形成,这使得黄龙旗成为中国名族国家建构中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符号。

随着西方列强的枪响,清朝闭关锁国后大门被打开,清政府为了识别中外船舰

才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黄龙旗的制定。

闭关锁国后的清朝,相继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败北,被迫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中清政府被迫开放十多处沿海、沿江通商的口岸,并且条约让西方列强取得了在这些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定居的权利,他们的船舰、商船开始横行在这些口岸及租界。西方列强的旗帜也随着这些不平等条约进入中国。

这样的情况之下也带来了悬挂旗帜的问题,西方列强以清军没有悬挂旗帜为由滋事,清政府意识到没有自己的旗帜可能会让中外冲突加剧。

862年曾国藩的湘军水师船舰与英国海军在汉口江面上发生冲突,结果湘军水师的船舰被英国海军烧毁。清政府曾多次向英方理论都无果,英国方面不但不承认,还以湘军船舰没有悬挂可供识别的、能辨明所属国家的旗帜为由,不断向清政府问责滋事。

最终,清政府为平复英国人,只好将与此事相关的湘军水师官员 “就近训办”,以此来息事宁人。

对于此次中英水师的汉口冲突,清政府意识到制定代表清政府旗帜的必要。针对此事,法国公使很快做出反应,并在同年的五月份向总理衙门发出公函,强调在船舶上悬挂能够标识国别旗帜的重要性,希望清政府也能制定代表清朝的旗帜,避免再有此类冲突发生。法国公使称:“外国船只,皆竖立各国旗帜,易于辨认。若有动移其旗帜,即为犯该国之禁,可据理折服”。

1888年,李鸿章在同西方列强谈判、签约、通商、互派外交人员等外交活动中,看到西方诸国庄严悬挂国旗,而中国却陷入无旗可挂的尴尬,深感有失“天朝威仪”。于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国的旗帜,请求颁制国旗。于是奏请慈禧太后,请求颁发一面能够代表大清朝的旗帜。

慈禧命李鸿章负责设计图案。经过多方征集筛选,李鸿章上呈了八卦旗、黄龙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种方案,供慈禧太后选定,最后决定采纳过郭嵩焘的意见,使用黄龙旗为大清国国旗,并设计为四角龙旗。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就这样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