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想看看百年前的地下金库长啥模样?

施工人员正在进行修复工作。

聚兴诚银行旧址现状。

百年前的地下金库是个什么样子?不久,这一答案将会揭晓。21日,记者从聚兴诚银行旧址修缮工程施工现场了解到,经过2年时间的精心施工,今年年底,整个修缮工程将全部完工,位于负一楼的百年地下金库也将重见天日,对公众开放。

经历过大轰炸,还曾被改做饭店

聚兴诚银行是四川最早成立的一家民营商业银行,由重庆富商杨文光及其族人于1915年出资创办,其旧址位于渝中区解放东路112号,建于1915-1916年间,地上四层(局部五层)、地下一层(局部地下二层防空洞),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2013年,该址作为“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之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抗战时期,该建筑曾作为国民政府外交部办公大楼,经历了重庆大轰炸,得以幸存。解放后,该楼被改做望江饭店。上世纪八十年代,又成为重庆第一家家电批发中心。直到2017年,我们都还在这栋楼里办公。”负责现场施工的重庆农联家电市场责任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吴国平如数家珍地说道。

它是当时重庆城最大最新式建筑

聚兴诚银行大楼仿造日本三井银行样式修建,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是当时重庆城最大最新式的建筑之一。记者发现,大楼结构较为复杂,既有砖木结构,又有砖混结构,还有钢结构,地下室为石材砌筑的墙体,外立面为水泥砂浆抹面,竖向有壁柱,采用西方古典主义横三段竖三段的构图。

至今,该建筑建成使用已有百年之久,出现了不少问题,大楼地基开裂渗水,一些木结构腐朽老化。为了加强聚兴诚银行旧址保护利用,重庆市文物局将该项目纳入2017年重点抗战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当年3月13日,修缮工程正式启动,预计今年年底能完工。

由于大楼结构复杂,使用年代久远,给修缮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吴国平回忆说,去年6月,在施工过程中,突然发现大楼结构有问题,立即停工,并请来专家到现场查看,最后找到解决办法,对大楼主体结构进行加固。

金库由厚度超10厘米铁门把守

作为民国时期西南规模最大的川帮民营银行,在抗战时期,聚兴诚银行也曾熙熙攘攘、宾客如云。吴国平说,据史料记载,1930年时,聚兴诚银行自行设炉,将沙金和首饰用金炼成十两重的金条,打上“诚记”的牌号。抗战时期,法币贬值,聚兴诚银行曾在重庆、万县(今万州)、沙市、宜昌等地收购赤金,转运申、汉谋利。

聚兴诚银行保管黄金和法币的重地位于大楼的负一楼。在吴国平的带领下,记者通过一个木梯来到负一楼,穿过一段婉转曲折的通道,到达最深处,便有一道由重铁制成的门廊,重铁厚度超过10厘米,门廊两边各有5个圆洞。吴国平猜测,这些圆洞就是用来安装地下金库铁门的,不过由于历史原因,把守金库的铁门早已不见踪影。

跨过铁门就来到聚兴诚银行的地下金库,两名工人正在对地面进行施工。地下金库大约有20平方米,四周和正中都有立柱支撑,十分牢固。吴国平介绍说,地下金库是地下一层最干燥的,为了防潮,以前地面放置着许多灰色的石块,上面铺着木板。

吴国平说,修缮完毕后,将开放地下金库作为聚兴诚银行历史的展览地。该公司与文物部门进行合作,收集资料,并进行公开展览,这也是整个抗战金融旧址群的地下金库中唯一一个对外开放的。

修缮过程中还发现它的不少秘密

“在修缮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聚兴诚银行的许多秘密,以前我们见到的聚兴诚银行大楼并非是它的本来面目,现在的大门只是它的一个侧门,它原来的大门朝西,其外墙也不是包裹着石材和瓷砖,而是水泥砂浆抹面。”吴国平介绍,为了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施工人员对石材、瓷砖等现代装饰材料进行了拆除,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

其实,这回是聚兴诚银行大楼第二次大规模维修,早在抗战时期大轰炸时,大楼就受损过,其高耸的穹顶被毁,当时就进行过一次修缮。吴国平指着大厅里一些立柱和横梁上加固的钢板说:“这就是那时安装上去的,钢板厚约1厘米,现在都还很牢固,原来被包裹在装修材料里,直到此次修缮才被发现。”

此外,施工人员还在负二楼发现了一条逃生通道,出口通往解放东路。吴国平认为,这条通道可能是地下二层防空洞的逃生通道,靠近江边,方便人员进出。

随着修缮工程完工,这些秘密将一一呈现在市民的眼前。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韩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