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之華》,巖井俊二這20年到底感悟到什麼?-娛小爆娛樂

巖井俊二,一輩子只拍青春片。

30歲時,他拍了一部《情書》,憑此片成為“日本新電影運動”的旗手。

他獨創的“巖井美學”將純愛推至至純至淨的高度。

如今,55歲的巖井俊二第一次執導華語電影,拍了一部《你好,之華》。

在我看來,《你好,之華》是導演在《情書》的基礎上加上了自己在歲月中的體悟。

比如,如何應對人生無常。

巖井俊二說,眼前的幸福可能會招來悲劇,悲劇反過來又會帶來幸福。

喜怒哀樂循環往復,才是人生。

正如《你好,之華》中的姐姐之南,學生時代的校花、學霸、女神。

天之驕子的她卻在大學時和一個渣男私奔,之後經歷坎坷,最終抑鬱自殺。

而從小就活在姐姐陰影下的妹妹之華,卻平平穩穩地過著自己的小日子。

做著閒適安靜的圖書管理員工作,下班遛狗。

可以在午後,一邊喝茶一邊慢慢地寫信。

頗有點陽光溫淡,歲月靜好的味道。

又比如,之華的生活真諦。

周迅飾演的之華是很多人的縮影——相貌、才華、能力,均不出眾,生活中沒有執著之事。

你看之華的生活,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

遛狗、回家陪老公和孩子、照顧家人,然後睡覺。

只有經歷過之南的坎坷,才會珍惜這份週而復始的平淡。

之華雖然不出眾,但卻是我喜歡的樣子。

活得細膩而不緊不慢。

圖書館的工作看似枯燥,卻能修身養性。

這也是我年紀漸長後明白的事情,年少時,總被轟轟烈烈的事情吸引。

看盡千帆後,驀然回首,原來真正想要的不過是靜對辰光。

之華又是一個重感情,活得認真的人。

她用寫信這種質樸的方式和故人交流。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女兒和外甥用發。

曾幾何時,我也曾將自己的心意一點一點凝注在白紙上。

紙張的手感,圓潤的筆墨。

那份深情、安寧和淡淡的欣喜,是無法比擬的。

從《情書》到現在的這部《你好,之華》,巖井俊二始終珍視“書信”這一連通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手段。

因此,他的電影常讓人感到純淨、安寧。

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對情感的珍視,實則是一種“復古”。

與活出生活真諦的之華相反的,是之南。

容貌出挑,成績傲人,她不甘於平淡。

她和胡歌飾演的渣男張超私奔的原因,電影中並未說明。

但我想,她大概是被他的帥和特立獨行吸引吧。

彼時的她有一個平凡的男友,尹川。

內向、沉靜、有點木訥。

三十年後,尹川依然是個不出名的作家,也始終是個溫柔的男人。

不知後來的之南是否終於懂得了尹川的好,她後悔過麼?

不過,我倒覺得,不必後悔。

如果時光重來一次,之南依然會跟渣男張超走。

因為,她是之南,之南有之南的高傲與不甘。

縱使她望著窗外的尹川,心頭暗暗歡喜,在沒有看過這個花花世界以前,她還是無法跟尹川歸於平淡。

這就是青春。

《情書》格局小,只講中學時的暗戀,《你好,之華》格局大,放眼整個人生。

祖孫三代,代人生的三個階段。

孩子們儘管經歷傷痛,然而他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之華和尹川步入中年,經歷過些許繁華,漸漸淡然。

婆婆和姥姥則從淡然中重生出孩子般的童真。

之華的婆婆,暗戀從前的英語老師。

暗戀,不僅是青春時代的專屬,暮年的老人暗戀起來,另有一番寧靜。

因為經歷了繁華與寂靜,無論哪種,都不能再掀起波瀾。

他們對待愛更謹慎而篤定,不誠惶誠恐,也不患得患失。

就像婆婆收到老爺爺的信,只是尋常地擱在一邊,便繼續翻字典。

他們知道感情的珍貴,既不會褻玩,也不會妄圖全盤抓住。

巖井俊二用這20多年的體悟賦予“暗戀”更多。

而書信,這一次不僅連通生死,更打破了代際。

因為之華給尹川寫信,才有了後來尹川回信,陰差陽錯被孩子們收到。

對孩子們來說,死去母親的愛慕者不僅帶給他們安慰,還讓他們懵懂了一種感情,初見人生的模樣。

這感情靜美如秋葉,而這人生,就如電影中所說:

人生啊,真不是你隨便扒拉扒拉就能寫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