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克里米亚问题的由来,1954年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馈赠给乌克兰

克里米亚半岛,一个地处黑海之滨的疗养和度假胜地。北部通过八公里宽的彼列科普地峡与欧亚大陆相连,东边隔狭窄的刻赤海峡与俄罗斯相望,陆地总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在风景如画的克里米亚半岛上有两座悠久的历史名城,一个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雅尔塔,1945年时美、苏、英三巨头在这里重塑了二战后的国际新秩序;另一个则是塞瓦斯托波尔,曾经是沙俄弥足珍贵的深水不冻港,现为俄罗斯黑海舰队驻地。

克里米亚半岛在十七世纪后半叶被沙皇俄国征服,在此之前其属于克里米亚汗国的一部分。克里米亚汗国是钦察汗国分裂之后的产物,在十五世纪的时候沦为了奥斯曼帝国的藩属,即半岛南端和刻赤、亚速等战略要地由奥斯曼帝国直辖,其他区域则继续维持旧有统治秩序。所以从十七世纪后半叶开始,克里米亚半岛就是俄国的版图,那么在苏联解体之时其为何又成为了乌克兰的组成部分呢?这是因为克里米亚半岛在1954年被划给了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以纪念乌克兰哥萨克首领赫梅利尼茨基与俄罗斯结盟三百周年。而结盟方式则体现在《佩列亚斯拉夫协议》之中。

《佩列亚斯拉夫协议》签订于1654年3月。该协议仅从两个方面限制了乌克兰的权力,一是乌克兰的最高权力机构拉达必须承认沙皇至高无上的地位,二是乌克兰哥萨克首领必须向莫斯科通报来访的外国使团情况。除此之外,乌克兰几乎保留了独立民族国家的所有职能,如可以自由选择部落首领,保留原有的地方行政机构和财政制度,以及独自掌握军事力量等。

《佩列亚斯拉夫协议》是乌克兰民族英雄赫梅利尼茨基为摆脱波兰立陶宛王国的统治,而寻求外援的结果。其在急剧影响俄乌关系的同时,亦使得东欧格局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两个斯拉夫民族的合并直接引起了俄罗斯和波兰之间的战争。而这场断断续续打了十三年的俄波战争的最终结果是乌克兰发生内讧,被一分为二了。其中第聂伯河以西(不包括基辅)仍属波兰立陶宛王国,而第聂伯河以东的东乌克兰和基辅、扎波罗热等地区则是沙俄的地盘。后来随着1772至1795年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整个乌克兰大地都成了沙俄的一部分。

在苏联时期的官方表述和历史著作中,《佩列亚斯拉夫协议》的性质似乎只有一种观点,那就是两个斯拉夫民族的重新合并。在他们看来,如果没有合并,乌克兰民族将不会被拯救。所以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之下,苏联在1954年隆重纪念了乌克兰与俄罗斯重新合并三百周年。而赫鲁晓夫更是以苏共中央书记的身份,签署中央主席团决议,并主导最高苏维埃开会讨论,将克里米亚作为恒久友谊的象征划入到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那么赫鲁晓夫为何要将原属俄罗斯的克里米亚送给乌克兰呢?

首先是赫鲁晓夫对乌克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1937年底,赫鲁晓夫被任命为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一书记,库尔斯克战役结束之后又继续到乌克兰任职。在乌克兰工作期间,赫鲁晓夫见证了乌克兰人民为卫国战争的胜利付出的惨重代价,亦看到了在提高上缴的粮食配额后,乌克兰人民食不果腹的凄惨境遇。所以意欲扩大乌克兰领土的赫鲁晓夫终于在1954年寻得了机会。

其次则是考虑到了克里米亚和乌克兰之间的经济互通性,其中主要是为了便于管理和维护筹建中的北克里米亚运河。北克里米亚运河全长四百多公里,其将充沛的第聂伯河水引向了水资源缺乏的克里米亚半岛。据统计,克里米亚所用的淡水中85%是由该条运河提供的。

所以在苏联彻底走向终结之后,被馈赠出去的克里米亚半岛自然就成为了新生的乌克兰的一部分。但是在俄罗斯人看来,将祖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土地无偿交给他人管理是不正确的。而且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海军每年还要花费数千万美元去租借一个原本就属于俄罗斯的地方,即塞瓦斯托波尔港。而以上的种种不满终于在2014年的乌克兰政治危机之后爆发了,俄罗斯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实现了对克里米亚半岛的重新控制,而举措失当的乌克兰则失去了约4%的土地。时至今日,克里米亚仍然是大国之间的博弈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