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都:合肥“七里”鲜为人知的故事

据《尔雅》上记载:“归异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这是安徽合肥地名来源的最早注释。合肥古为淮夷地,商朝称虎方,西周称夷虎。周时庐子国建都于此。秦朝时设县为九江群。隋朝时为庐州府。1949年1月21日,合肥县和平解放,同年2月,合肥设市。

如果你是有心人,大家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合肥老城区四周都有着跟“七里”有关的地名。如东七里站、南七里站、西七里塘、北七里塘,以及三里街、五里井,十里庙等,这些地方皆以距离来命名。其实其中是有一定的渊源,提起这个以距离命名的方式,如“七里”的地方,只能从合肥县衙所在地说起。

据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云胜主编《庐阳地名物语》著述,大致在今天的安徽省公安厅和安徽省博物馆位置,就是以前合肥县衙和府衙所在地,虽然历经600余年,中间屡次改朝换代,至民国时期已经改为县政府,但庐州老百姓还是习惯称呼其为“县衙门”。合肥原本县衙和府衙是连在一起的,最早可以上溯到元朝,老县衙是余忠宣公的私宅,地点在庐州府衙的西侧。在《合肥县志》上有这样的描述:“署本余忠宣公宅,在府署西。明洪武初,知县张义改建。”至清朝嘉庆年间,老县衙有各类房舍百余间,规模还是相当大的。一直到孙中山创建民国以后,废知府而置合肥县,县衙改称合肥县政府,县政府地点仍然都没有改变。

1949年1月21日,新成立的合肥市政府也把办公地点安在老县衙里。不久,又搬迁至四弯巷,老县衙才被彻底废弃。1954年,已经破烂不堪的老县衙被拆除,并建成了安徽省博物馆,旁边成了安徽省公安厅的办公地点和家属区。

三里街老飞机场


曾几何时,那里曾是合肥的政治中心。就像一个辐射状的原点一样,古庐州一切地理上的标注,大都是从这里出发。比如东边的七里站,西边的七里塘,零公里开始的地方就是县衙所在地。于是,以安徽省博物馆的老县衙为中心,或者为原点,向四周辐射。合肥东南西北的四个“七里”地名,也就诞生了。于是,就有了东七里站、南七里站、西七里塘、北七里塘。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后面是站或塘呢。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站可作名词,也可作量词。从老县衙到东七里站或南七里站,就是一站。同时,站也可以理解为中途停留或货物交换的中心。以前的东七里站,是合肥市的工业经济中心,新中国成立后,机器隆隆的合肥东城,有着安徽拖拉机厂、牙膏厂、合肥钢铁厂、电机厂等大型企业,承载了合肥上世纪五十年代工业立市的梦想,也因此,有人将东城称为合肥发展的起点。

“安徽有三宝,名酒、电器和芳草。”这句耳熟能详的俗语,曾使几代合肥人为之自豪。说到曾让合肥无限骄傲的芳草牙膏,如今再寻其踪迹,大家也许会想到长江西路上的牙膏厂。其实,最早的牙膏厂是在合肥东城,即东门。而今的东二环与长江东路交口处宝业东城广场所在地就是其原址。合肥的历史,离不开东城区奋斗的历史,在这片工业强区里,诞生了很多的安徽第一,国内一流。在这片工业旧巢里,有很多的老记忆在慢慢淡去,也有很多的新故事即将开始。

图片均来自网络


追溯南七里站,其实南七里为合肥工业发展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如当年的轴承厂、锻压厂、叉车厂叉车厂、锻压厂、轴承厂、汽配厂……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撑起了合肥工业发展的骨架,当时的南七,汇集了十几家大型企业、数万训练有素的精尖工人,为整个合肥的经济发展贡献出了不朽功绩,其顶峰时,老南七地区的工业产值曾占到全市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

南七的变化是整个合肥发展的缩影,老工业基地已经以一种新的形式,展现着合肥南门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

至于塘,根据《新华字典》释义,意思可解释为面积不大的地方。由此可见,当时合肥的站比塘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合肥大建设的扬帆启程,四个“七里”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更加明显和突出,将会在合肥从二线城市迈入一线或特大城市的序列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