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来自网络)


燕云十六州,也称“幽云十六州”,是以幽州(今北京)、云州(今大同)为主共计约十六个州的传统中原地区的称谓,大体相当于今北京市全部、天津市一部、河北省北部和山西省北部地区。其地势易守难攻、居高临下,向南则是一望无际的河北大平原,因此向来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且是中原政权抵御北方少数族群南下侵袭的必不可少的天然屏障,战略和军事意义,于农耕和游牧而言,均不可以金钱计数。

燕云十六州的“丢失”,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被后晋高祖石敬瑭(892年—942年)为了一己之私,而将这片无比重要的土地拱手送给契丹人,使得中原地区无险可守数百年——

唐朝被朱温所灭后(907年),汉化的沙陀突厥人、唐僖宗所封的晋王李克用(唐代应州,今山西应县人)之长子李存勖,于923年“复建”唐朝,史称“后唐”,李存勖即后唐庄宗。

此为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五代十国”的开端,所谓五代,即包括后唐在内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后唐明宗、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叫石敬瑭的人。

石敬瑭也是汉化的沙陀突厥人,是五代十国中后晋王朝的开国者,后晋高祖。

936年,担任后唐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反(后)唐自立,向契丹人求援。

契丹人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王朝,辽太宗耶律德光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后者从此变成“儿皇帝”。

作为条件履行,两年后,即公元938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之地献出来,使得契丹人的疆域扩展到中原。

所谓燕云十六州,即当时位于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个州。

“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

如果说辽太祖阿保机主要是征服北方、西方、东方各民族并稳定了契丹人“后院”的话,太宗德光则用兵向南,以立原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后晋皇帝为条件,兵不血刃地通过武力威慑与非战争手段得到了沃野千里的燕云十六州(亦称“幽蓟十六州”或“幽云十六州”),从而将疆域深入到中原。

自此,辽朝真正发展具备了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繁荣的帝国雏形。

燕云十六州分别是——

幽州(今北京市区西南,辽太宗于接收当年改名为“南京析津府”,太宗朝被定为辽陪都,辽圣宗于1012年改为“燕京”)、

顺州(今北京顺义区)、

儒州(今北京延庆县)、

檀州(今北京密云区)、

蓟州(今天津蓟县)、

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

瀛洲(今河北省河间市)、

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

新州(今河北省涿鹿县)、

(音“gui”)(今河北省怀来县)、

武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

蔚州(今河北省蔚县)、

应州(今山西省应县)、

寰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区以东的马邑镇)、

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区)、

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区,后成为辽朝的“西京”)。

燕云十六州对契丹人和辽朝意义极其重大,对宋朝和中国历史的影响也非常深远,甚至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首先,对照燕云十六州所处位置、地形和今天的行政区划,我们不难看出辽太宗耶律德光和契丹人的深谋远虑:

该地区东西长约600公里,南北长约200公里,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主要涵盖了今天北京市、天津市和山西省、河北省的北部地区,地处南北向的太行山系东麓和西北段,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燕云十六州位于传统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势力分野地区,是历代中原王朝与游牧政权的兵家必争之地,具有绝佳的战略优势地位。

其次,这一带古往今来就是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有较充足的劳动力和兵源,且既有适合农耕、提供财富的大同盆地和冀北平原沃土,还有发达的海河、滹沱河、永定河、潮白河等水系,也有宜于放牧的坝上草原草场,还有太行山及其支脉燕山等可作防守要冲。

从燕云十六州向南就是中原的一马平川,任何觊觎汉地富庶的游牧民族即使再缺乏进取心,也会因为拥有这片土地对以南的中原王朝形成天然而巨大的战略威慑,令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游牧民族的铁骑下自己会高枕无忧,相反,失去了这片土地的南边的皇帝们一定会如鲠在喉、寝食难安。

燕云十六州以南的王朝若想北进以天下一统,则必须通过这一片易守难攻之地。

石敬瑭轻率而不负责任的放手,于中原可谓无比悲戚焉。

燕云十六州被后晋割让给契丹人后,中原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和人工防线,与之相对应的是契丹国(辽朝)所统治的国民数量也从少数民族为主,转为以汉族人口为主了。

耶律德光和石敬瑭的一小步,却让中国历史走出了大大的一步——

自938年契丹人获得燕云十六州始,一直到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兵夺取为止,这片土地先后经契丹人易手给女真人、蒙古人,被游牧民族统治了长达430年。

汉族建立的北宋、南宋等王朝历经数百年未能实现统一全国的夙愿,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因正是与这片土地的缺失息息相关。

为了统一中原的北部,燕云十六州以南的历代中原王朝朝廷和将士们,如同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一样做出了艰辛的努力,不是无果而终,就是功败垂成。

中原王朝为收复燕云十六州,而组织的北伐主要有五次

【第一次】946年(辽太宗会同九年、后晋出帝开运三年),不甘于其父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且称“儿皇帝”的后晋末代皇帝石重贵北伐契丹国,结果是全军覆没,本人被俘后不久也郁郁而终,后晋灭亡。

【第二次】959年(辽穆宗应历九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率领水陆两军北伐,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收复了瀛洲、莫州等四州以及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三处重要关口,眼看要大功告成,却因为柴荣病重收兵,一个月后,柴荣病逝于东京(今中国河南省开封市),此次北伐半途而废。

【第三次】979年(辽景宗保宁十一年、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刚刚占领北汉都城太原并灭其国的北宋太宗赵匡义,对占据契丹燕云十六州的如鲠在喉,欲挟胜利之师的虎威一鼓作气收复幽州,但最终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战役惨败于辽朝的铁骑之下,赵匡义本人还身中两箭,不得不乔装农人、乘坐驴车仓惶逃去,数年后因剑伤疮发而故,收复幽云十六州的第三次北伐遂告失败,此后北宋与辽继续进行了多年的拉锯战,但北宋一直未能占领这一地区。

【第四次】986年(辽圣宗统合四年、北宋太宗雍熙三年)看到辽景宗耶律贤去世后登基的辽圣宗耶律隆绪年方十五岁,由母后执政,赵匡义遂派出曹彬、田重进、潘美分别率领东、中、西三路大军北伐,其中由杨业作为潘美的副将。

重点看看宋军的这次北伐情形吧。

东路军因粮秣不济而败退,中陆军敌不过如狼似虎的辽军,硕果仅存的潘美西路军被赵匡义要求掩护占领的四州百姓撤退,结果被辽军围了个正着,老将杨业被俘不屈,绝食三日而亡

这一时期给后人留下了关于“杨家将”、“杨老令公”及其七个儿子(杨大郎到杨七郎)、“杨门女将”等众多脍炙人口也包含壮烈的故事,《四郎探母》等段子在各类戏剧表演中经久不衰。

“杨家将”,正是中原人民无时不刻希望光复燕云十六州故土的典型代表。

明代还有人专门写出了《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等作品,其实就是反映了中原王朝与契丹族辽朝争夺燕云十六州的历史背景。

【第五次】中原王朝的四次大规模北伐失利后,1122年(辽天祚帝保大二年、北宋徽宗宣和四年、金太祖天辅六年),多年沉湎于诗书琴画、声色犬马的“著名书法家”(自创汉字书法“徽体”)徽宗赵佶鬼使神差般地想起了燕云十六州,派出童贯领军出征辽国。

尽管此时的辽国已经被新兴的女真人逼到了山穷水尽、穷途末路(辽在三年后被金所灭),结果依然是宋军铩羽而归,这是北宋王朝最后一次为收服燕云十六州所作的军事努力。

因为它也在五年后的1127年,以徽、钦二宗父子两代皇帝被女真人俘虏而悲惨灭亡。

(拙作之一)


燕云十六州的归属的确大大改变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时的进程。

事情要从头说起:中国自古以农耕文化先进发达而著称,尤以在农耕文化基础上创造了先进文明的中原华夏(汉)文明举世闻名。

早在夏商周时期,生活在中华大地的先民们,以三皇五帝为圭臬,以炎黄子孙为自豪,以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名义建立了规范的奴隶制,在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到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封建制大帝国时,华夏族的民族凝聚力、自豪感也更加提高,秦朝以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制度模式,强化了华夏民族的族群认同的民族记忆。

汉武帝北征匈奴,南抚百越,向西拓殖河西走廊和西域,两汉疆土的恒定与文治武功,使得华夏族改为另一个同样激动人心的称谓:汉人,并一直沿用至今。

隋、唐两朝的大统一,依然是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并且将中国封建体系建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所以,在契丹建立辽朝以前的岁月中,尽管活跃在中华大地的众多民族共同发展了中华文明,共同推进了中国的多民族融合,但总的来说,少数民族多数时候并非中国中原政治活动和皇权的主体。

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不仅时间不长,而且地域往往受到很大局限,中国封建王朝的主要建立者在辽朝以前都以汉族为主。

在隋唐时期,汉族的民族自豪感和信心达到了前无古人的程度,反过来更加强化了汉人以中国(中原)正统自居的意识,少数民族似乎永远无法成为中原真正的主人,更罔论留下太多值得世人重视的印迹了。


然而,契丹人为政治主体的辽朝的建立,是中国古代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之一,它尽管没有完全统一中国,但是以其存续时间、疆土面积、文化发展、历史影响来看并不逊于汉人建立的朝代。

不仅如此,作为北方游牧民族之一的契丹人,在耶律阿保机及其家族带领下实现少数民族在中原创建帝国的实践,极大鼓舞了其他同样拥有统一中国的少数民族的信心和勇气。

辽朝以后,女真人、蒙古人、满人纷纷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金朝、元朝、清朝,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发展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938年从后晋王朝手中割让出去的中原之燕云十六州,于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攻陷元大都北京后,重新进入了统一的中国的怀抱。

收复燕云十六州,中原人民等待了4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