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明知道很难打赢,为啥还要六出祁山坚持北伐?

lierenhuichang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

从表面意思看,诸葛亮是要北伐中原、兴复汉室,报答刘氏父子知遇之恩,尽自己的忠义职分。

可是,六出祁山,收益甚微,领土并未扩大多少。相反的,蜀汉耗尽国库,实力锐减,连诸葛亮本人也病死在五丈原。智力超群的诸葛亮难道就想不到这一点吗?

从地理位置上看,蜀国位于四川地区,南方和西边甚是荒凉,多山地,没有肥沃的平原作为农业经济的坚实后盾。

其次,蜀国原本就是最弱的,只得采取联吴抗魏之策略。不断侵袭魏国,搅的魏军忙于应付、疲于奔命,这样能达到持续消耗魏国国力,防止魏国强盛之后一口气吞并蜀汉的攻势防御的战略目的。


陆弃


慧言历史妙语古今——我的回答更精彩:

以前曾回答过此类问题,现在重新作答:诸葛亮北伐曹魏,心里门儿清,他知道双方实力上的差距。知己知彼的道理诸葛亮当然明白,他六出祁山是有现实的无奈和更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一,进攻是最有效的防御

蜀国的人口基数,经济发展,武装力量,人才储备,是不足以支持蜀国吞掉魏国的,蜀国自保有余,进攻其实是不足的。 这样,就有一个问题,自保的国家为什么要主动进攻,这就是所谓的“以攻代守”。



第二,把战场置于敌域,使汉蜀免于兵灾之害。

让战争发生在对方的领土上,消耗掠夺对方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战养战,对敌人零敲碎打,让他不断失血,敌方疲于应付进攻,就会忘了反攻,反而坐等己方来攻,从而给自己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后方环境,使己方国力可以发展,至少,让己方不会那么快灭亡。



这,才是北伐真正的目的。 蜀军北伐可谓是真正的"以战养战",蜀军除了在街亭略损兵马外,其他情况并没有损伤,而且还将天水,南安,安定三座大郡的军民全部迁往了汉中,诸葛亮有意把战场转移到魏国,使蜀国免受战争的蹂躏。

第三,强化危机合力破敌,减免内斗。



蜀汉政权作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自己除了要跟曹魏去争夺天下,暗中还要小心孙吴在背后捅刀子,更要命的是他们自己内部也有很深的矛盾。 而这个矛盾几乎葬送了蜀汉政权,让这个政权毁为一旦。而这个矛盾也促使了诸葛亮必须得马不停蹄的北伐,即使知道自己要输,自己打不赢,也要咬着牙北伐。这个矛盾就是荆州与益州的矛盾。他需要一个目标来强化危机合力破敌,减免内斗。

第四,迷惑曹魏,使之不敢冒然灭蜀。



连年北伐的这几年间,曹魏政权也正好是两代交替,需要积聚国力的时期,由于他的北伐战争,曹魏疲于应付,国内的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诸葛亮死后的几年里,魏国也没有再发动大的战争 。

第五,为蜀汉延年益寿储备资本



诸葛亮也想在有生之年将蜀汉政权扩大,延长蜀汉政权的寿命。由于蜀汉的益州远离中原地区,其人才是相对匮乏的,这从蜀汉后期“廖化作先锋”可见一斑。 诸葛亮也是知道这一点的,蜀汉后继无人是最大的危机,他深知在他死后,将没有人能够担起蜀汉政权的重担。



所以他要在有生之年尽量扩大蜀汉政权的地盘,扩张实力,为后继之人积攒足够的资本,以希望保存蜀汉的政权,如果可能的话,也还是有进取中原的希望。

诸葛亮是无可奈何,诸葛亮有难言之隐,诸葛亮他心里有苦,诸葛亮也只有死马当作活马医。谁让他在刘备托孤时,赌咒发誓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慧言历史妙语古今: 逸闻秘史寻雅趣,名人奇事为镜鉴。

神游史海,烟波缥缈的古文旧典犹如取之不尽的珍宝异藏; 深耕文苑,浩瀚无际的老著新说却似品尝不竭的美味佳肴; 古往今来,数不胜数的正书野史总有叹为观止的悲欢离合; 前世今生,三朝五代的奇闻杂谈尽显令人唏嘘的酸甜苦辣。

它们或发人深思,或給人启迪,或令人感叹,或予人睿智。君若有暇,不妨听我娓娓道来,我愿成为您忠实的良朋益友,陪伴您的闲暇时光。

以文会友,敬请关注、交流。


慧言历史妙语古今


关羽失去荆州,又经历了刘备的夷陵之败,诸葛亮的“隆中对”的战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基本就失败了。诸葛亮为何战略失败以后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甚至是“六出祁山”。

水镜先生司马徽说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为啥?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已经47岁,诸葛亮26岁。刘备占领汉中的时候已经59岁了,人生暮年了,诸葛亮才38岁正是谋士巅峰时期。刘备虽然是明主,诸葛亮能力巅峰的时刻,刘备却壮士暮年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刘备对待诸葛亮是“如鱼得水”,刘禅对待诸葛亮恐怕只能用“惶恐不安”了。


刘禅的心病,诸葛亮自然一清二楚。刘禅17岁继位,当时“政事无巨细,咸绝于亮”。五年之后,诸葛亮平定南蛮以后,就开始屯田汉中了,准备北伐。自古权臣幼主,皆难善终,诸葛亮汉中屯田练兵,就是保持安全距离,各自安好。此其北伐原因之一。诸葛亮的弟子姜维,此后为了避免朝堂的政敌祸害,在汉中屯田,有其师必有其徒。


刘备托孤的并不是诸葛亮一人,还有另一个人就李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镇守永安。刘备的留下的政治体系是诸葛亮管政务,李严管军事。李严驻兵永安也是为了策应刘禅的安全,防止诸葛亮不轨。南蛮的叛变,让诸葛亮有机会执掌军权,而后诸葛亮为了进一步掌握军权。诸葛亮在汉中准备第一次北伐,就想调李严进驻汉中,李严拒绝了。此后几年,诸葛亮再次以北伐的名义先是给李严升职为骠骑将军,又是让他儿子继承他的军务,让李严调离了江州。再后来,诸葛亮北伐,以李严耽误运送军粮为由彻底把李严打落凡尘。诸葛亮数次北伐,清除了蜀国的政敌,完全掌握了蜀国军政大权。此其北伐原因之二。


刘备向来以看人准著称,诸葛亮长自比管仲、乐毅,但是刘备却把军权给了李严。诸葛亮为了证明自己,也需要北伐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此其北伐原因之三。

诸葛亮战略布局以隆中对最为著名。北伐的目的也是为了实在自己的理想,统一全国。此其北伐原因之四。

蜀国地处西南,易守难攻,往往容易滋生享乐主义。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不断战争磨练,可以保持国家的警惕性,以攻代守,御敌于国门之外。此其北伐原因之五。

吴蜀为攻守同盟,吴国伐魏,蜀国自然也要出兵北伐,配合作战。此其北伐原因之六。


汉征西大将军


诸葛亮坚持北伐,很多后人对此颇多微词,认为他不顾国内实际情况一味顽固、穷兵黩武,造成了蜀汉的灭亡。我认为绝对不是那么回事!

作为不懂经济不懂军事站位不高的小人物我们暂且来做一番“三不”的掰扯。

“北伐中原”、复兴汉室是蜀汉的立国之本。刘备、诸葛亮自隆中际遇,从最初的夹缝里求生存到东征西讨建立基业,一直秉承的就是匡扶汉室这一政治理念,这也是蜀国君臣的大义所在。曹丕篡汉称帝后,刘备以承汉祚为名称帝。夷陵惨败后不久,刘备病死,托孤之言中尚有“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什么大事?统一全国,定鼎中原啊,为了光复汉室,皇帝位子都拿出来商量做筹码了。在揣摩刘备是否帝王心术试探诸葛亮的同时,为什么不换一换角度想:他至死也念念不忘统一大业,甚至以这种方式来叮嘱诸葛亮呢?

你相信理想吗?

诸葛亮出师表里讲:先帝……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恢复汉室,象刘秀那样做一位中兴大帝,必是刘备的理想。而诸葛亮呢?君臣相得志同道合,一力实现两人最初创业的梦想是必然存在的一方面,别忘了他在隆中做农民学者时候,就已经公开自喻“管乐”了。管乐者,管仲、乐毅,一位是“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辅佐齐桓公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一位合纵攻秦,使弱小的燕国跻身强国之列。诸葛亮的理想是做千古一相,而且这可不是盲目的自信,我们不能因为蜀汉的失败结局而否定他胜出的可能。


北伐尽管艰难,你就知道一定不会胜出吗?

题主说,诸葛亮明知很难打赢。还有很多人是这样想的。再难,有踞守新野弹丸之地、面对曹操几十万大军的处境更难吗?汉末乱世,人人自危,各路豪杰不都疲于奔命。何况以后人的上帝视角看历史,仿佛是既定的,历史在演进的时候却不这样想。我相信历史的偶然性。如果没有那场东风,曹操必不致败北,三国很有可能提前统一;如果换做王平执掌佯军,也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会取得突破性的胜利以致改变历史进程。曹操不也曾割袍断须狼狈逃蹿险些丧命?

主流研究业界会分析,蜀魏吴三国的人口经济国内形势。的确,这些因素能够绝对左右大致走向,然而别忘了,官渡之战前曹操内心的惶惑不安。

蜀汉北伐同样如此,并没有明显征兆从开始就注定蜀或吴的灭亡,相反,不管是司马懿还是曹真,都对诸葛亮治下的蜀汉相当忌惮,而孙吴方面,即使侥幸胜了夷陵战役,之后也对蜀汉可能发起的报复行动惴惴不安,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当时三方形势并不是板上钉钉。

五次北伐,并不白打

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是在夷陵之战蜀国实力受创五年之后才进行的,期间没有一次上规模的军事行动。在平定叛乱、安抚大后方,国力恢复到一定程度后,才着手进行。五次北上,除了第一次马谡失利导致撤退,另外四次都不同程度取得了不小的战绩。甚至如果不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出现后勤供给不足的问题,北伐战争极有可能给予曹魏沉重打击。

自损八百,伤敌一千

没错,频繁的战争使本就弱小的蜀汉疲惫不堪,诸葛亮在出师表也提到了这个问题“益州疲弊”,不光如此,蜀汉政权不排除存在过严重的不同势力的掣肘和内耗现象。然而北伐势在必行,此时三家鼎立,曹魏除了面对内部必然也会存在的斗争和来自北方的压力,还要分出大部分精力保持东南方向对吴国的制约。弱小的蜀汉挣扎搏命,在被动里抓住主动,不断地钳制和消耗魏国的实力与精力,尚有几分胜算,而且诸葛亮的几次战争,并不是纯粹消耗川中民力,汉中地区的屯田已经能够支撑相当比例的战争开支。如果甘守一隅、龟缩在巴蜀之地偏安,待到魏国收拾了孙吴,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诸葛亮貌似疯狂的北伐,一方面是国家理想、个人理想使然,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说是相当正确明智的战略选择。


容我漫溯


首先看下为什么明知道很难打赢!因为实力,看下基本的数据:

魏国:约440万人口,占领,青,幽,并,冀,豫,兖,徐,司隶,凉完整的9州和部分荆州。

吴国:约230万人口,占领扬州、交州和大部分荆州。

蜀国:约94万人口,占领益州。

整个三国的人口不到800万,大概和现在一个二线省会比如福州人口差不多,不要看蜀国和吴国占领的面积看着也不小,但是当时南方还有很多地方还是未开发的不毛之地,而魏国占领的地方都是当时的核心地带。论实力蜀国各方面都是垫底的,而且差距很大。蜀国的那点人口顶多支撑10万军队,还要两面防守。万一有一点疏漏那可能就直接亡国,可以参考后来的邓艾偷渡阴平,即便还有战力,一个防守漏洞就可以直接灭国了。所以不要怀疑诸葛武侯,以攻为守对当时的蜀国来说是最正确的防御政策。

上面已经说了,坐以待毙的防守只能坐等灭亡,唯有进攻还可以一试,为何?因为还有个吴国啊,如果蜀国只是一味的坚守,坐等雷劈魏国么?魏国只会越来越强大,而且如果蜀军不出,吴国孙权自守有余,进攻不足的东吴是不会打头阵的。那结果就是蜀吴坐等被灭,时间应该不会超过30年。正是诸葛亮的以攻为守策略,联合东吴一再北伐让魏国不能休养生息,才一路拖死了曹操曹丕曹叡几代直到被司马家篡位,也没能灭掉蜀吴,从这方面来说东吴也要感谢诸葛丞相,没有诸葛亮的这个以攻为守策略,两国都得提前下课。

另一方面,只有进攻才有机会,即便机会有限,总比没机会要好点吧,坐守等于等死,机会为0,进攻多少还有点机会即使10%也总好过于0。而且曾经真的有一点机会,就是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那时司马懿还在南边对付东吴和孟达,而且魏延还提出了子午谷奇袭,如果真能让魏延实施并成功的话,那诸葛亮就可以一举拿下凉州关中,然后拒守函谷关即便就可以把蜀国立于不败之地了。而那样魏国就形成了被蜀吴两面夹击的情况,统一机会大增,只是谨慎的诸葛亮并没有采用这个冒险计划,一直在等“天下有变”,可惜这样的机会再也没有了。

综上所述六出祁山北伐虽然机会渺茫,但总好过坐以待毙的无所事事。正所谓尽人事听天命,事不成非人力所能制,但求无愧于心可也。


胡侃解密三国


我认为诸葛亮明知道很大打赢,但他并不认为一定打不赢,绝对打不赢,他认为赢的机率虽然不大,但也绝不是没有希望的,正因为如此诸葛亮才要六出祁山坚持北伐的。

首先诸葛亮熟读兵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深知蜀国虽然拥有富饶的四川盆地,为天府之国,虽然凭借“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苟安一时,但和强大的魏国相比真是不可同时而语,因为当年的秦国仅凭关中一席之地,就可南下汉中,再轻而易举地亡蜀,何况现在的魏国不但拥有关中,而且统一了整个黄河流域,无论在经济,文口,军事上都碾压蜀国,因而蜀国的灭亡是必然的,迟早的。

二,诸葛亮做为一介军师,深受儒家传统忠君思想影响,他年轻时虽然常怀报国之志且以“卧龙”自居,但却很久未遇明主,“苟全性命于乱世”。是刘备三顾茅庐,垄中对,请其出山,并委以重任,刘备死时又告诉他,如果刘禅扶不起的话可以取而代之,因此他非常感动,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而立志要在自已的有生之年完成刘备的遗愿,一统天下匡复汉室

三,诸葛亮认为北伐不是没有希望的。因为当年汉高祖刘邦就是以汉中为根据地拿下关中,继而一统天下的。如今蜀国不但拥有汉中,而且还拥有四川,因而在他看来如果效仿高祖的模式,完全可以一统天下的,正同为如此,他才要

六出祁山坚持北伐。

四,诸葛亮深知魏蜀两国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差距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逾日扩大,因而早日北伐比晚些北伐成功的机率要大得多,另外他也深知自己已来日不多,如果不早日北伐就会遗恨终生,无颜见刘备于九泉之下。

五,诸葛亮博古通今,熟读孔孟之书,他明白失道寡助,得道多助的道理,在他看来,曹魏虽强,但却诸杀忠良,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仁不义,不孝不忠,已失民心,而蜀汉虽弱,但却是进行着正义事业,代表着正义,必将得道多助,因而他认为“……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岂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此,则霸业可成,汉室可汉矣”。在诸葛亮看来北伐讨魏代表着民心民意,在秦川是有群众基础的,另外从汉高祖成功的轨迹来看,只要得到秦川即关中的民心,占据关中,然后兵出中原,完全可一统天下,匡复汉室

六,诸葛认为如果北伐还有赢的可能,但如果偏安一隅,苟安于蜀则必然亡国,既然亡国的命运是必然的,迟早的,为何不赌一下,北伐讨魏呢?如果赢了,皆不逆天大喜,匡复汉室,一统天下,反之如果败了,也无所谓,毕竟自己努力了,也用行动兑现了自己当初垄中对时的诺言。

事实上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已经打到了渭水边的五丈原,并在此屯兵,再有一年就可解决后勤补给,粮草问题,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正在这节骨眼上诸葛亮却心力衰竭,积劳成疾,自知自已来日不多,燃七星灯续命,可就在此时便便闯进魏严来,于是一得长叹一声,天命如此矣。

正因为如此,诸葛亮明知很难打赢,还要六出祁山坚持北伐!


张生史话


我认为北伐的目的有两点:

首先,北伐是有可能成功的。

在诸葛亮隆中对的时候就说过,将来会北伐:“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也就是说三分天下之后,就一件事可以做了,那就是北伐统一中国。这里没有说一定能成功,但是任然有成功的可能。这是刘备集团最终的政治愿景,所以有一点可能也必须要做。

再次,就算北伐没有成功,也可最大的延长蜀汉的寿命。

都知道蜀汉的潜力比之北魏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其实蜀汉能拿的出手的,也就一个四川省。而北魏占领了最富庶和发达的中原地区。时间越长,他们的差距也就越大。所以北伐是诸葛亮用它自身的优势,在拉近蜀,魏两个国家的差距。诸葛亮死后几十年北魏都不敢打西蜀,而是修养生息,就是为了拉大这个差距,从而一击毙命。当然,诸葛亮也把他们打怕了,缓了几十年才缓过来,才敢再出手。这就是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因为不伐,则必为所乘!


七匹狼评论


最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延长蜀国的政治寿命。以蜀国一己之力,要进入中原打垮魏国,谈何容易?如果真要打,就会联合吴国。然而没有。

刘备去世以后,蜀国内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团结。一是当地的势力,对外部入川的势力越来越不满。二是蜀国的高层,越来越安于现状无所事事,开始堕落了。

诸葛亮看到了政治危机,认为只有用大敌当前的态势才能缓解之。但又不好明说。只是在《前后出师表》反复劝告刘禪莫忘初心的一类话。

真正看懂诸葛亮心事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姜维,是诸葛亮信得过的。另一个就是魏延,魏提出与其用堂堂之阵不如抄小路突袭中原,被诸葛亮否了,魏由此便知。


老坛子44874384


首先必须声明一点,历史上只有五出祁山。第六次其实是罗贯中“替”武侯打的。

好了言归正传,关于这一点,其实在武侯的《出师表》中,早己言明。“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蜀汉原本的战略,是从《隆中对》中概括来的。即““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之地,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岂不箪食壶浆以迎候将军”。但由于荆州的失守、刘备的战败,这一战略己彻底的“破产”。

而刘备留给武侯的,只有区区的益州,日渐凋零的人才。以及愈演愈烈的,荆、益两大集团的矛盾。

所以这时摆在武侯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即用外部的战争,转架内部的矛盾。以尽量的延长,蜀汉的国运。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蜀汉还在,说不定还能有咸鱼翻身的那一天。


龙之怒2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无奈之举,当日隆中对时,诸葛亮的理念是先取荆州为家,再取西川为基业,“待天下有变,可命一上将军率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届时,刘备可另率主力军出八百里秦川,“百姓宁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看看,真是好棋。然而,计划不如变化快,本来指望“待天下有变"时,关羽这个上将军能顶上事,谁知人地两失,不仅折了上将军,更要命的是还把家业丢了一半子去,如果把西川比做正房,那荆州就是天井,这下好,要出门,却没了出路,所以只能另开傍门了。

这个傍门就是祁山。很多人为诸葛亮六出祁山、一事无成感到遗憾,认为是许多偶然因素才导致失败的,其实不然,六出祁山,是明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举,克复中原、重兴汉室的历史机遇早已随着夷陵之战失利而永远逝去,六出祁山,只能是知天命、尽人事而已。须知国家征战,打的是钱粮,是国力,北魏中原虽然有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但随着政权的逐渐稳定,万千流离失所的百姓重整荒地,再耕旧田,不消几年的休养生息,整个中原又恢复了生机,而反观西蜀,农耕落后,交通闭塞,人口寡单,此等国力,实在是难为诸葛亮了。

而更要命的是,诸葛亮“克复中原,重兴汉室"的号召已经失去了市场,中原百姓此时已在新政权下尝到了安居乐业的甜头,你诸葛亮再来搞事,明显不得人心嘛。西蜀的百姓也会认为,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天天找些烦恼干什么!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才使诸葛亮在漫漫征路上举步维艰。

在此,我想起了司马徽在诸葛亮受邀出山时的感慨:孔明虽得其主,奈何未得其时,惜哉,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