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诗中总提到斩楼兰、破楼兰,到底楼兰是哪?

cp南征北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王昌龄的边塞诗,应该是每个中国人自幼就学习过的千古佳句。那么,诗中的楼兰究竟在哪里呢?

根据考古研究,楼兰应该是在今新疆罗布泊及周边地区。在汉晋时期,这里水草丰茂,也是汉朝使者前往西域诸国的门户之地。

最早确定楼兰古城位置的人,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他在1900年漫游罗布泊时,发现了震惊中外的楼兰古城。

随后,斯文·赫定又在1901年经过精心准备再次进入罗布泊,找到大量的出土文化,包括一些佉卢文的书信、钱币、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足以确定楼兰古城的存在。

自此以后,各国的考古学家纷沓而至。

例如,那位大家耳熟能详的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Marc Stein),就曾对楼兰遗址进行了破坏性的发掘。

此外,还有日本人橘瑞超则发现了晋咸和年间的西域长史李柏写给焉耆王的书信,就是著名的《李柏文书》。当时西域长史的驻所正是楼兰。

总而言之,楼兰虽然已湮没于历史的风沙下,但经过后人的考古,已经能勾勒出那里曾经的灿烂与辉煌。


HuiNanHistory


经常阅读我答文的好友,可能会感觉到,我在做答文的时候,会经常提及“意象”这两个字,并且会利用可用的机会,解释一些诗词中的意象。



这是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被带偏了。读书的时候,老师解释诗词时会说:“这个词的意思是……。”长大后,电视上的教授也是这样说。其实,意象和词汇是有区别的。

对诗词创作有兴趣的好友,一定要记下这句话:组成诗句的基本单位是意象,而不是词汇。

就以题目中的“楼兰”为例,假如将其作为词汇来解释,那其就是一个已经消失的古西域国名, 遗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若羌县境内。



中国传统诗词的“意象”,可解释为能投影出一定含意的物象。物象包括景、物、人、事、典等。

在诗词中,“楼兰”也是一个源于典故的特定意象,出自《汉书·西域传上》及《傅介子传》。是说楼兰古国在汉代时,位于通向西域的南道上。“因居汉与匈奴之间,常持两端,或杀汉 使,阻通道。 元凤四年, 汉遣傅介子斩其王 安归 ,另立尉屠耆为王,更名为鄯善 。” 傅介子也因此立功封侯。



在诗词中,刺楼兰,斩楼兰,破楼兰,返楼兰,都护楼兰返等关键词都是指向此一典故,借用为杀敌立功的意象(事典)。而并非与“楼兰”有多大的仇。例如:

唐.李白《塞下曲六首》: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唐.杜甫《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

卢绾须征日,楼兰要斩时。

唐.孟郊《猛将吟》:

拟脍楼兰肉,蓄怒时未扬。

唐.张九龄《送赵都护赴安西》:

自然来月窟,何用刺楼兰。

“楼兰”此一意象,在诗词中很常见,诗例也很多,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补充吧。


诗词书院


自古唐诗宋词里,有不少关于"斩楼兰"和"破楼兰"的诗句,比如"却将旧斩楼兰剑,换得黄牛教子孙。"、"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又比如"横行俱足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等等,而楼兰这国家最早在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中有所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今罗布泊)。"但是在这些古诗词中大多运用了"斩"、"破"等并不太友好的词,可见这个国家给汉代时期带来了许多不愉快的记忆。

据《汉书·傅介子传》中所记,汉代时期地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楼兰国,楼兰是个很小的国家,但位置较为特殊,地处通往西域的要道。而汉武帝在位期间,希望能跟西域交流,以便各国友好往来,而楼兰因屡次阻碍汉朝使节通往西域,汉武帝曾派兵征服了这个小国。相安无事几年后,楼兰老国王去世后,新楼兰王受匈奴使者的怂恿,背叛了汉朝,多次杀死汉朝前往大宛国的使臣。

汉朝自然不能容忍这么一个小国对国家造成的损害,于是汉朝准备再次派人征服楼兰。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出使西域,前往楼兰,表面上看是来进献物品,增进两国友好关系的,实则前往刺杀新楼兰王,楼兰王本身是个贪财之人,并未起疑,很喜欢汉代使者进献的金帛等贵重物品,放松警惕,与傅介子一起喝酒,酒醉后,傅介子与王单独谈话,两个壮士从后面将王刺杀,楼兰贵人、亲近等都逃跑了。

傅介子此时霸气宣告:"楼兰王有辜负汉朝之罪,天子派我来杀他,应当另立在汉朝的王弟尉屠耆为王。汉兵将要到了,你们不要乱动,否则,自取灭亡了!"傅介子就斩下楼兰王的头,用驿车送到长安朝廷,悬首于北阙下。正因为傅介子如此有勇有谋,立下军功,汉封傅介子为义阳侯。最终楼兰再一次被降服,立尉屠耆为楼兰王,改国名为鄯善,大汉还令他迁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断绝了与匈奴的联系。

这样看来,傅介子就算拿到现在来说,他的勇气也是值得称颂的。到了唐代,疆域空前辽阔,唐代大军到达西域时曾经寻找过楼兰,可是没有找到,它从此消失了,只存在于边塞诗人们的想象之中。唐代诗人诗中的"楼兰"也并非真实存在的了,而是诗人抒发自己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的一种情感体现罢了。之所以在唐宋时期,故事中频频出现"楼兰"一词,可见并不是真正的与楼兰对峙,正如辛弃疾在《送剑与傅岩叟》中所提"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也是泛指侵扰西北地区的一些国家罢了。

汉降楼兰易如反掌,楼兰消失众说纷纭

有人说,楼兰消失于战争。局势动荡,战乱不断,就楼兰国王的两面派做法,确实国家活得不能太长了,后遭北方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当然也有人说,楼兰衰败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上游河水被楼兰居民截断后改道,导致河流断流,人们不得不离开楼兰。不管是由于何种猜测,历史上的楼兰古国不复存在,终归消失在了茫茫的华夏大地一角了。而我觉得不论是环境因素还是人为因素,楼兰古国的消失也终究是一个国度对自然和社会的索取,一个国度的气数已尽。

楼兰古国今何在?遥望旧址忆往昔

我们中原地区知道楼兰这个地方是从西汉说起的,西汉张骞出使西域,途经楼兰重镇,这在司马迁在《史记》中正确地记载说:"楼兰、姑师邑有城廓,临盐泽(现今是罗布泊)。"这是中国历史文献上第一次记载楼兰城。

而在东晋至唐代,王昌龄诗中所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军将楼兰作为战斗目标,说明楼兰还处于唐代的边境地区。


而自唐代之后,楼兰就好似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一般,再无记载。

直到近千年,楼兰古城部分遗址才渐渐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据考古发现,楼兰古城的确切地理位置在东经89度55分22秒,北纬40度29分55秒。它占地面积为10万8千多平方米,一南一北两条河流绕城而过,城东则是碧波万顷的"盐泽"罗布泊。楼兰古城位于今天中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处,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楼兰古国就是在汉代也不曾辉煌过,只是在《史记》中,有所记载罢了,若是感兴趣的,想去观赏一下楼兰古国旧址,那也是在断壁残垣之间找寻一些往昔的影子罢了(一往文学作者:阿新新新不了)


一往文学


两方面因素,一是汉使傅介子斩楼兰王的典故,二是楼兰比较琅琅上口容易押韵。斩楼兰、破楼兰表达的不是对楼兰有多大仇恨,而是用楼兰表达对外建功立业的愿望。

傅介子现在是一位是知名度不高的历史人物,但他的事迹极具传奇性。

(傅介子)

楼兰是一个西域小国,都城位于今天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境内罗布泊西北岸。汉武帝时代,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势力逐渐深入西域,新疆及中亚一带的西域地区开始纳入中国版图。

西域各国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多数臣服于匈奴,汉朝势力进入西域后,楼兰、龟兹等西域少数国家在汉朝和匈奴之间反复无常,首鼠两端,看风向依附一方,龟兹和楼兰都曾经杀过汉朝使者。

汉昭帝时代,傅介子请命前往诛杀楼兰王,震慑西域诸国。傅介子以出使赏赐西域诸国为名,带领少量随从前往楼兰。楼兰王对傅介子很慢待,不见傅介子,傅介子没有找到机会。傅介子假装离开楼兰,到达楼兰边界后,对楼兰国的翻译说:“大汉使者带着金宝锦绣巡回赏赐西域各国,楼兰国不来受赏赐的话我就要别的国家了。”翻译回报楼兰王后,楼兰王贪图财物前来见傅介子。

傅介子举行宴会招待楼兰王,并向楼兰王展示了黄金锦绣等财物,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下喝酒喝的醉醺醺的。傅介子乘机对楼兰王说:“大汉天子有机密口信让我传给楼兰王”。楼兰王信以为真,跟随傅介子进入汉使营帐,傅介子的两位随从立即斩杀楼兰王。

傅介子持楼兰王人头告诫楼兰国贵族:“楼兰王有罪于大汉朝,大汉天子派遣我诛杀楼兰王,立在汉朝的楼兰国质子为王。汉兵马上要到了,你们不要轻举妄动,不然就是灭国的下场”。

楼兰国贵族被傅介子震慑,竟然无人敢组织力量杀傅介子为楼兰王报仇。傅介子成功带着楼兰王人头回归长安。

傅介子孤身入楼兰杀楼兰王,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为被杀汉使复仇震慑西域诸国的战略目标。傅介子因为这桩大功,被封为义阳侯。

古诗中的斩楼兰、破楼兰等用法,表达的是诗人对傅介子孤身入楼兰杀楼兰王伟大功业的羡慕。傅介子以杀楼兰王封侯,这个典故也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前途的渴望。


仁勇校尉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近日有网友提问:古诗为什么总提到斩楼兰、破楼兰,为什么跟楼兰有这么大仇、这么大恨?

1、楼兰充当匈奴耳目击杀汉使

据载,楼兰东距阳关1600里,距长安6100里。国家的人口不多,有14100多人,军队2912人。虽然军队人数不多,但战力强悍,首领能争善战。楼兰位于现在的罗布泊,是千年古国。

《汉书》称,楼兰所处位置多沙、耕地少,人们逐水草而居,只能到附近的国家耕种。境内产玉石,多芦苇和胡桐、白草等。

汉武帝时汉朝与西域各国往来,一年能派出十余批人。楼兰地处汉朝与西域交往的必经之路上,无力承担接待汉朝使者的任务,“攻劫汉使王恢等,又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就攻打劫掠了汉使王恢等人,又数次充当匈奴耳目,让匈奴击杀汉使。

2、楼兰在汉朝、匈奴间踩钢丝

在出使西域汉使的建议下,汉武帝派赵破奴率兵攻打楼兰,王恢因为之前多数被楼兰截杀也参与了战斗。史载,王恢率轻骑兵700人就攻破楼兰,俘虏了楼兰王。楼兰只好归降,向汉朝纳贡。

匈奴失去楼兰这个帮手后,就发兵攻打。无奈下,楼兰王派出一个儿子到匈奴当人质,派出另一个儿子到汉朝当人质。

夹在汉匈之间的楼兰,只能用这种方法自保,在两大军事势力之间踩钢丝,以求左右逢源。自古以来这都是弱国、小国的不二法门。当然,如果是在其他朝代这种方法可保楼兰长久生存,但它遇到了汉朝,遇到了不灭匈奴不罢休的汉武帝。

3、楼兰王因助匈奴被抓到京城

汉武帝晚年时,派出贰师将军李广利攻打大宛,匈奴想偷袭汉军。但因为忌惮汉军的战力,不敢明犯,派兵在楼兰帮助下,专门截杀掉队的汉兵。

而汉将任文当时正屯兵玉门关,给李广利做后援,抓获匈奴兵得知实情,就上报了汉武帝。汉武帝诏令任文突袭楼兰,抓获楼兰王并押送到京城。

楼兰王解释所作所为:“小国夹在两个大国中,如果不两厢取悦,就不能安全。因此,希望能把国家臣民搬迁到汉朝境内居住。”汉武帝因此原谅了他,送楼兰王回国,让他监视匈奴的动静。

4、楼兰王继位被匈奴抢了先

等到楼兰王死后,楼兰人到汉朝请求,让作人质的王子回国继位。但是,因为这个王子触犯汉法,已被处以宫刑。因此答复来人:“你们王子很受皇帝的喜爱,无法送他回国继位。你们自己立一个新王吧。”楼兰只好另立了新王。

不久,汉朝又想把王子送回去。同时,楼兰派人到匈奴请作人质的王子。在这个节骨眼上新楼兰王又死了,匈奴就抢先一步把手里的王子送回去,成为楼兰王。

汉朝见状,只好派使者到楼兰,命新任楼兰王来朝见汉武帝。新任楼兰王的后妻,是他过去的继母,此时她说:“先王派王子到汉朝没有回来,你为何还要去?”这个楼兰王因此回复汉使:“我新任国王,国内不安宁,后年我会朝见天子。”

5、霍光派出傅介子行刺楼兰王

《汉书》载,楼兰在西域的东边,离汉朝近,因缺乏水草,常给汉使当向导,背水担粮,还常被汉兵抢劫,因此他们认为同汉朝来往没有好处。加上匈奴施了反问计,楼兰数次截杀汉使。后来,楼兰王的弟弟尉屠耆归降了汉朝,把这些情况做了说明。

楼兰这种行为被汉朝认为反复无常,无法长久依靠,截杀汉使、充当匈奴帮手的做法彻底激怒了汉朝,有了誓破楼兰的决心。

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行刺楼兰王。傅介子一身轻装,率勇士出发,带丝绸等物声称赏赐于国外。到楼兰后,骗说楼兰王是赏赐他的。楼兰王高兴的设宴款待傅介子,大醉后两名勇士从后面将楼兰王刺杀,其他楼兰大臣闻讯都吓跑了。

6、楼兰终破,国名改为鄯善

杀掉楼兰王后,傅介子宣告:“楼兰王辜负汉朝信任,有罪,天子派我杀了他,现在应立在汉朝的王弟尉屠耆。汉兵大军就要到了,你们谁敢乱动,就是自取灭亡!”傅介子砍下楼兰王的头,送回长安,悬挂于北阙之下。

随后,汉朝立尉屠耆为楼兰王,国名也改了,叫鄯善,给他刻国王印,把宫女送给他做夫人,百官欢送。

鄯善王则向汉昭帝说:“我在汉朝生活很久了,现在回去,力量单薄,前王还有儿子活着,早晚被他所杀。楼兰有个伊循城,汉朝可派将军屯田,让我有个依靠。”汉昭帝因此答应了他。

“不破楼兰终不还”,说的正是这样一段汉朝往事。


指动济南


楼兰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小国,位置在今天新疆的东部,是西域各国中离汉朝最近的一个。由于楼兰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在汉朝和匈奴争夺西域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西汉前期,西域地区是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的。汉武帝开始反击匈奴以后,汉军先后夺取了河套、河西等地区,并深入漠北,重创匈奴主力。匈奴附属部落纷纷投降汉朝,匈奴王庭远走漠北, 今内蒙古大部都落入汉朝手中。

匈奴北逃之后,汉匈争雄的焦点就转向了西域地区。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后,建议汉武帝通过结好乌孙等西域各国来打击匈奴。

元狩四年(前119年), 汉朝以张骞为中郎将, 带领 300人出使西域。此次出使虽未能实现与乌孙结盟的目的, 但乌孙派出了几十人的使团访问汉朝。他们回国后, 向国王报告了汉朝地域辽阔、人殷物阜的情况, “其国乃益重汉”。不久,大夏、大宛等西域各国的使者也相继来到长安, “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为了拉拢西域各国, 汉朝除了频繁派遣使者和谋求与乌孙政治联姻以外,主要采取了经济手段。汉朝希望通过向外国展示大汉的富饶,来使得西域国家心悦诚服,归附于汉。史载:“是时上方数巡狩海上,乃悉从外国客,大都多人则过, 散财帛以赏赐, 厚具以饶给之, 以览示汉富厚焉……多聚观者,行赏赐,酒池肉林,令外国客遍观各仓库府藏之积,见汉之广大,倾骇之。”

但是, 这一策略并未奏效,西域各国不但没有被汉朝感化,反而是增加了对汉朝财富的贪欲。它们自以为汉朝距离遥远,汉军绝无法威胁到自己,便对汉朝十分不恭敬,把汉朝使者当成了“肥羊”,肆意勒索。而对于武力强横的匈奴,它们则十分畏惧,不仅对匈奴使者恭顺异常,殷勤款待,而且时常向匈奴提供情报,抢劫杀害汉朝使者。

《史记 大宛列传》记载:“宛以西,皆自以远,尚骄恣晏然,未可绌以礼羁縻而使也。自乌孙以西至安息,以近匈奴,匈奴困月氏也,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则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及至汉使,非出币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用。所以然者,远汉,而汉多财物,故必市乃得所欲, 然以畏匈奴于汉使焉。”“楼兰、姑师小国,当空道,攻劫汉使王恢等尤甚”。

楼兰由于地处西域的最东端,汉朝使者出使西域,楼兰必定是他们经过的第一个国家,所以匈奴十分注重控制楼兰,并利用楼兰来劫杀汉朝使者。

在经济手段无效后,汉武帝决定使用武力。元封三年(前108年),汉朝将军赵破奴率七百骑兵攻破楼兰,俘楼兰王。

此后,汉朝和匈奴又围绕对楼兰的控制权进行了反复争夺,双方各自扶持亲近自己的楼兰王上台。公元前92年,汉朝派出傅介子刺杀楼兰王,再次控制楼兰,并把楼兰改为“鄯善”。

到了公元前60年,汉朝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匈奴势力完全被逐出西域。

“楼兰”在后世人们的记忆里,成为了汉朝对西域的征服运动的一个象征,一个符号,所以频繁出现在古诗里。这是人们对强汉时代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的一种追忆。


谈史说事


中国古代写边塞的诗歌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斩楼兰”“破楼兰”这样的话。比如:“不破楼兰终不还”“辞君一夜取楼兰”“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等等。好像与楼兰有什么深仇大恨一样。

(楼兰古城复原图)

当然了,我们也知道,故事中的这种写法,只是一种借代。是用“楼兰”来借代所有的北方入侵中原的少数民族。但问题是,为什么总要以“楼兰”来借代,而不用别的来借代呢?

一,楼兰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诗中的“楼兰”其实指的是“楼兰古国”。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古丝路上,西出阳关的第一站。它西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往车师;西北直达焉耆;出东可到敦煌。

当年的楼兰“使者相望于道”,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因此控制了楼兰,就占据了西北的战略要冲,同时拥有了西域的商业主干道。

所以,楼兰古国成为了当时汉匈两家的必争之地。

二,楼兰经常首鼠两端。

楼兰是早期西域36国之一,是一个“城廓之国”,有人口14000余,士兵3000人。在西域诸国中,可算泱泱大国。但与强大的西汉以及匈奴相比,楼兰实在微不足道。

为求生存,楼兰经常首鼠两端,朝秦暮楚。

西汉时期,楼兰为求自保,分别派遣质子到汉朝和匈奴,向两边臣服。且经常充当匈奴的耳目,帮助匈奴人抢劫西汉在古丝路上的商队和使者。

《汉书》记载:“楼兰、姑师当道,苦之,攻劫汉使王恢等,又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

由此,楼兰成了西汉的一块心病。

(汉武帝雕像)

三,西汉忍无可忍,决心“破楼兰”。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听从了张骞的建议,派遣大将赵破奴为主帅,王恢为副将,领精兵数万,攻破了楼兰城,俘虏了楼兰王,带回汉廷。

武帝斥责其为虎作伥,不守信用。楼兰王回答说:“不两属,无以自安。”

意思很明白,楼兰是小国,夹在汉匈之间,如果不两边称臣,就没法生存了。

汉武帝体谅其难处,将他放回。此后,楼兰消停了一段时间。

公元前92年,楼兰王病逝,要求汉朝放回质子,立为楼兰新王。但这位质子在汉时屡犯法律,已经被汉廷施以宫刑,成了太监。成了太监,还怎么回去当王?于是,汉朝拒绝了楼兰的请求。

楼兰无奈,只能改立他人为王。可是,新王继位没几年又死了。

匈奴闻讯后,抢在了汉朝的前面,将在匈奴的楼兰质子送了回去,立为楼兰王。

汉朝知道后,后悔不迭,于是设法补救。

汉廷派遣使者出使楼兰,宣旨楼兰新王入朝觐见,接受皇帝的任命和赏赐。楼兰王在王后的劝说下,以“刚立为王,需勤勉治国”为由,拒绝了汉朝的要求。

从此,楼兰旧疾复发,屡次抢夺汉朝商人,出兵攻击汉使,截断汉朝前往西域诸国的通道,彻底地倒向了匈奴。

(霍光剧照)

公元前77年,霍光派遣傅介子执行刺杀楼兰王的计划。

傅介子到达楼兰后,谎称汉朝将赏赐楼兰王,邀约其赴宴。

在宴席上,傅介子和楼兰王推杯换盏,开怀畅饮,待楼兰王酒醉之际,傅介子命手下的彪悍武士杀死了他,割下其首级。

傅介子随即向惊慌失措的楼兰官员传达了汉朝皇帝的旨意:“楼兰王不尊上谕,为非作歹,助纣为虐,现已伏法。其余人等只要归附大汉,皆既往不咎。”众人表示愿意臣服。

于是,傅介子将投降汉朝的尉屠耆立为新王,赐汉朝宫女为夫人。派遣汉朝官员,带领士卒数十人,在伊循屯田镇守,监视楼兰。

随后,傅介子将楼兰更名为鄯善,迁都扞泥城。

从此楼兰便被汉朝掌控,至公元448年,被北魏消灭。


张生全精彩历史



楼兰,建国于公元前1 7 6/<font>年,消亡于公元6 3 0/<font>年,历时8 0 0 /<font>多年,户1500/<font>、人口14000/<font>,水源充足、物产丰富。其遗址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以东、罗布泊地区的西北部,是西域36/<font>国之一,城楼兰是中国古代通往中、西亚各国的咽喉要道,是古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站。

《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武帝为了联络大宛诸国,派出了很多使团,一年多达十余次。当时受匈奴控制的姑师、楼兰,曾攻击汉使、盗取财物,汉武帝能容下此等宵小之事?公元前108/<font>年,让赵破率兵数万,进攻姑师与楼兰。一个兵力3000/<font>人的楼兰,来不及抵抗就被赵破奴俘了楼兰王,楼兰从此臣服大汉。


楼兰归顺了大汉,匈奴自然受到直接的威胁,更不肯退出西域,于是又派兵攻击楼兰,争夺对丝绸之路的控制。楼兰王想到了两面都不得罪的法子,派一个儿子入质匈奴,一个儿子入质汉朝。汉武帝得知后,派玉门关守将引兵逮捕了楼兰王,并将他押解到长安,严词问责。楼兰王可怜兮兮地说:“小小国家,在大汉与匈奴之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





早期的丝绸之路,由河西走廊出敦煌向西,至楼兰后始分为南北两道,一道向西北通向焉耆、尉犁、龟兹、疏勒,一道向西南可达若羌、且末、精绝、于阗。楼兰人“负水担粮,送迎汉使”,来自大月氏、安息、大宛、乌孙、康居的使者经过长途跋涉,也要来这里补充给养,还有那些频繁往来的商旅,都得在此停留。


楼兰王一死,入质匈奴的楼兰王子回国继承了王位,楼兰便开始调转方向臣服于匈奴,疏远汉朝,甚至不惜追杀汉使讨好匈奴。


公元前77/<font>年,汉朝派傅介子率勇士数人前往楼兰刺杀楼兰王,而将归顺汉朝的楼兰王子尉屠耆扶立为王,并将楼兰改址,楼兰旧都逐渐成了一个被遗弃的旧址。


东晋后, /<font>中原群雄割据、混战不休,楼兰与中原往来断绝。


到了唐朝, /<font>中原地区的势力又复强大,唐朝与吐蕃又在楼兰多次兵戎相见,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中曾写道: /<font>“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font>不破楼兰终不还。” /<font>


这足以说明,当时楼兰还是唐军的战略目标。要说仇恨,那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咱事之以礼,他却背后来那么一刀,恶心人!



唐代以后,楼兰便神秘消失,直到1900/<font>年,一个叫斯文./<font>赫定的瑞典人,到中国罗布泊地区探险考察时意外发现了楼兰的遗址,曾经辉煌的楼兰古国才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非诗


我特别喜欢一首词里面的一句话,原话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虽然过去了1000多年,但读起来还是非常有震撼力的。那么楼兰到底在哪里呢?

1、楼兰在新疆

唐代诗词里面讲道的楼兰是西域古国的名称,楼兰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在唐朝灭亡之后就已经没有了。

如果按照历史来追溯的话,在汉朝的时候,张謇出使西域的史籍里面就已经记载过楼兰这个国家。《汉书》里面说楼兰的王城距离汉朝的阳关大约一千六七百里,距离长安大概6000多里。

如果这么估算的话,楼兰大概现在在新疆的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现在也已经的确在那个地方发现了古代楼兰的遗址,大概位置在现在新疆地图右下角的地方。

2、历史上楼兰是一个很尴尬的存在

楼兰的存在就好像被一圈强大的狼所围着的小绵羊一样。楼兰东边有强大的汉朝。唐朝,北边有强大的匈奴,在往西南方又有新崛起的波斯帝国(虽然有点远)
,楼兰就是在这么几个强大的对手之间来回做墙头草,也是没办法的是。

比如说,在匈奴的支持下,楼兰曾经杀掉了汉朝的使者,汉武帝一怒之下派兵攻打楼兰,并且俘获楼兰王,楼兰被迫称臣纳贡。

但又过了几年,楼兰变得强大了,又开始依附匈奴,不过在汉武大帝强大的攻势之下:不破楼兰终不还,最终还是把楼兰彻底征服,彻底臣服了汉朝。

而在此后楼兰还隐隐约约的存在过一阵,但最后能发现的有记载的年代就是在唐朝后期,再往后基本就不存在了,即使是都城遗址,也被历史给彻底的消亡、抹平了。所以,最无情的是岁月和时间。

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的男人。

欢迎留言说出你的想法。公众号:千城撩书。一起打开新的世界!

在下千城


唐诗里有不少提到“楼兰”。著名的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等。由此可知在唐代,“楼兰”被视为劲敌。后世还有将“楼兰”和“突厥”并列为敌的,如“擒颉利,斩楼兰”。

唐诗里大量提到的“楼兰”是西域古国的名称,但实际上“楼兰”在北魏时期就已经被灭,唐代早就没有了“楼兰”。西汉初,张骞出使西域,史籍中开始有了“楼兰”这个城邦小国的记载。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要冲,也曾经是中原王朝与匈奴、吐蕃等对抗时在战略上的必争之地。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楼兰的王城叫“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今天考古发现的楼兰故城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北。《西域传》里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也就是说楼兰和鄯善是前后传承的关系。强大时候的鄯善国吞并了精绝、小宛等小国,但最后自己还是在北魏时期被灭国。

唐诗宋词里大量写到誓斩楼兰这样的内容是为了表达从军平边患、建功立业的情怀,以“楼兰”泛指边地邦国之患。就好像清代的康熙写的诗,“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其中就以“长安”指代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