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中醫】劉彬——立志中醫,奮鬥不止

劉彬:男,1976年生,北京大學醫學部國內訪問學者。2005年畢業於湖北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部,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西醫結合防治消化系統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畢業後在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一直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等工作。


他是湖南省優秀共產黨員,

一名勤奮的學者,

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更是一名備受患者愛戴的醫生。

擅長消化功能紊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膽石症、冠心病等疾病的診治。

結緣中醫,暗生情愫

劉彬醫生談起接觸中醫是在小時候,因為家住山區農村,父親常年累月辛勤勞作,患了腰痠背痛的毛病,每當他疼痛難忍時就會讓我拿著瓷勺,蘸點香油在他背部由上往下刮擦,直到皮膚紫紅,這樣父親就會舒服很多,很是神奇。父親說,“這是你爺爺教我的,你也學著點。”就這樣,帶著疑問和憧憬,劉彬和中醫結下不解之緣。

立志中醫,拜師學藝

後來劉彬順利考上湖北中醫學院,正式踏上學習中醫的道路,同時有幸結識了對他影響非常大的呼吸病專家王鵬教授、國醫大師李金庸老先生和已故名老中醫李培生先生,在校期間,劉彬利用週末時間到這些老先生的專家診室侍診抄方近三年,聆聽教誨,受益匪淺。回憶起自己的求學之路,劉彬說:“直到現在,我還清楚記得李金庸教授對我說的話:“中醫理論博大精深,浩瀚無際。欲學中醫,先需立志,次而讀書。”


本科畢業後,劉彬又考上了研究生,師從中西醫結合心血管專家程偉教授。“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回憶跟師的日子,劉彬說起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跟診,來了一女病人,當時病人但訴噁心嘔吐,厭油味,程老師什麼也沒說,先為她把脈,把脈之後直接就說:“你到醫院檢查一下吧,可能懷孕了。”我當時聽了瞠目結舌,感覺不可思議。過了幾個小時,病人回來了,證實了導師的正確判斷。這也進一步激發了我求知的慾望,也堅定了學習中醫的決心。程老師常常教誨我:“學習中醫,必須兢兢業業,勤敏好學,修身養性,循序漸進,不可懈怠。”


2012—2013年,劉彬被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選派到北京大學醫學部訪學一年,師從著名的中醫脾胃病專家、北京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張學智教授。張教授懸壺濟世數十載,愈人無數。不僅醫技精湛,而且醫德高尚,凡登門求治者,無論地位高低、貧賤富貴、輕症頑疾,他都精心調治,一絲不苟。“觀書者當觀其意,慕賢者當慕其心。”在劉彬看來師從張師,學到的不僅是醫術,更是一顆赤誠之心。

圓夢中醫,服務社會

畢業以後,劉彬到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工作的需要和求知的慾望,於是他利用業餘時間廣泛涉獵了眾多的中醫學經典著作,如:《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醫宗必讀》、《頻湖脈學》、《景嶽全書》、《溫病條辨》、《脾胃論》等。從中深切感受到了中醫學的博大精深。與此同時,也對中醫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這促使劉彬逐步廣泛深入地研究中醫學,積累了大量研究資料和學習研究心得。參加工作十餘年來,主持研究省廳級各類課題8項,發表研究論文近30篇,編寫國家規劃教材5部,專著3部。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醫學,劉彬不滿足於紙上談兵的教學,神農中醫館的成立圓了他的中醫臨床夢。十年的理論教學也為劉彬的從醫之路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理論結合實踐,讓他如魚得水。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現在的社會,人心浮躁,多誘惑於名利仕途。劉彬則於此無所動,潛心安神,從事中醫學問,且自覺靜以讀書,動以臨證,有無窮樂趣。作為一箇中醫人,他將在這條弘揚傳統文化的路上永遠進行下去,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臨床驗案擷精

一個70多歲的男性患者前來醫館就診,患者訴6天前因氣溫驟降,出現胸骨後悶痛,憋氣,呈陣發性,遇冷或勞累後加劇。伴心慌,氣短、面色萎黃,疲倦乏力,四肢不溫,怕冷,多夢,納差。觀察其精神差,唇紫紺,舌暗紅,苔白略膩,按其脈弦而細。患者還告知其既往有冠心病史12年,2014年曾行支架植入術。

經劉彬醫生辯證為氣虛血瘀寒凝型,治以益氣活血,溫陽通絡。選經方瓜蔞薤白桂枝湯、生脈散合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藥用:全瓜蔞30g,薤白15g,桂枝10g,丹參30g,赤芍15g, 當歸15g,川芎10g,生地15g,桃仁12g,紅花10g,柴胡12g,桔梗6g,炒山楂15g,牛膝10g,麥冬10g,黨參15g,五味子10g。

服藥7劑後,胸悶、胸痛明顯緩解,精神狀態、面色好轉,但勞累後仍感心慌、氣短,失眠多夢,唇紫暗,舌暗紅,苔薄,脈細弦。故仍宗上法,酌加安神之品。再服7劑後,諸症好轉,稍有氣短,遂續服14劑後痊癒。


坐診時間

週二晚上、週六白天、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