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初年都先封王再灭王:为什么感觉汉是卸磨杀驴,唐就是该杀?

称“王”的人,在中国古代是很牛的一群人。在秦始皇之前,称王的人都是地位极高、权力极大的人,很多王实际上就是天子(即后来的皇帝)。秦始皇称帝取消分封后,王的地位被降了等,成为仅次于皇帝的人,到了汉朝刘邦时,为了统一天下,又分封了很多异姓王,结果刘邦分封的异姓王几乎全都没有得到好下场。从汉朝以后的封建王朝,就较少再分封异姓王了。

到隋末唐初时,由于群雄割据,李渊父子为建立和巩固新兴的唐朝政权,分封了一大批同姓王和异姓王。李渊父子分封的异姓王主要是一些割据一方或拥有一定势力的地方实力派人物,有的被封为王,有的被封为郡王,统称为群雄异姓王。唐初分封异姓王是迫于当时全国的政治形势,不得已做出的决定。

汉朝刘邦也迫于形势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王,也同样有一些异姓王最后被皇帝消灭,但汉朝给人的感觉很可耻,是典型的卸磨杀驴,而唐朝则使人感觉,被消灭的异姓诸侯王似乎都是该杀的。为什么同样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受的处理办法,却给人如此大不同的感觉呢?

汉朝初年刘邦分封的异姓诸侯王有“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七位,其中被刘邦害死的有“楚王韩信、梁王彭越”,谋反被杀的有“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韩王信”,病逝的有“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唐初分封的异姓诸侯王,主要有六位,分别是:凉王李轨、燕郡王罗艺、楚王(吴王)杜伏威(名誉地位一度仅次于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为大唐第四号人物)、彭山郡王刘季真、北平君王高开道、定襄郡王胡大恩。其中谋反被杀的有“凉王李轨、燕郡王罗艺、彭山郡王刘季真、北平君王高开道”,战死的有“定襄郡王胡大恩”,被冤枉暴病而死的有“楚王(吴王)杜伏威”。

从以上汉唐初年诸侯王的简要结局可以看出,汉初被害死的诸侯王有2位,谋反被杀的有3位,病逝的有2位;唐朝被冤而死的异姓诸侯王有1位,谋反被杀的有4位,战死的有1位。单纯从数量上看,汉朝的悲情诸侯王比唐朝多1位,而谋反被杀的则是唐朝比汉朝多1位。所以在悲情人物数量上汉朝比唐朝多,自然容易激起人们对汉朝的鄙视,但这其实只是表面原因。

从深层原因来分析,其实汉初诸侯王和唐初诸侯王的情况差别是很大的。汉初的诸侯王基本都是在楚汉相争背景下依附刘邦的,他们对西汉帝国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特别是被杀害的韩信和彭越,可以说是刘邦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的决定性力量,而巨大落差是,恰恰这两位功劳最大的诸侯王最后都被刘邦蓄意杀害,悲情指数极高。另外造反的英布也是看到韩信和彭越被杀的结局后,才被迫造反的,所以西汉处置诸侯王的手法太过简单粗暴,极易引起人们对被冤杀诸侯王的同情。相反唐朝初年则基本没有这种现象,杜伏威之死主要受到昔日战友辅公祏的牵连所致,而且他并没有被简单粗暴地杀死,是暴病而亡,减轻了人们对李唐王朝的谴责之意。

另外,汉朝初期诸侯王的历史贡献总体上是要大于唐朝初期的异姓诸侯王的。他们贡献大、故事多、结局惨,这样就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对人们感情的冲击力极大。唐朝初期诸侯王的历史贡献相较汉初诸侯王要小一些,贡献小、结局又不那么简单粗暴,形成的反差小,对人们感情的冲击力也没那么大。所以,汉朝异姓诸侯王的结局使人感觉是统治者卸磨杀驴,而唐朝异姓诸侯王的结局则完全没有令人产生这种感觉。但从总体上看,这13位异姓诸侯王除了2位病逝的,其余11位的结局都是很糟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