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铲:盗墓贼发明,曾当做国礼,专家建议申报文化遗产

河南洛阳作为中国著名的古都,地下埋藏的宝藏不计其数,不仅埋藏有大量的古建筑遗址,还有大量的墓葬群,中国人有“事死如事生”的葬俗观念,富贵之人死后会陪葬大量的值钱物品,这也滋生了盗墓贼这一古老的行业,历史上就有组织军队盗墓的发财的,他们主要是依靠大量的人工破坏陵墓的入口,再把里面有价值的东西一扫而光,而一些私人的盗墓都是确定了墓葬位置之后,挖地道掏盗洞来进入墓室盗取财物,在一些盗墓小说中被描写的神乎其神。

1905年,气数将尽的清政府在外国帝国主义逼迫下贷款修建陇海铁路,当铁路修建到邙山时,施工人员挖出了许多古墓。古代中国人有向往的生活就是“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这使邙山一带成为有钱有势的人的墓葬群,尤其是大量皇帝陵墓的存在使邙山成为和埃及金字塔齐名的世界“帝王谷”。

古墓出土的时候,发现了许多精美的陪葬品,有陶器、玉器、漆器、丝织品、金银器等等。这个发现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古玩行业的注意,他们纷纷云集邙山,收集出土文物,有一些文物被运到欧洲后,很受市场的欢迎,因此,当地百姓成了古玩商人雇佣的专业盗墓贼,竟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种风气就在清末民初那个混乱的年代一直蔓延,政府无力顾及,百姓为了混口饭吃。

到了1920年前后邙山以盗墓为生的人就有一万之多,盗墓者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如果一个陵墓你今天没有发现,明天或许就已经是别人的财产了。李鸭子也是盗墓贼其中的一员,他是贫苦的当地农民,听说盗墓能发财,他也每天提着个铁锹到处挖,然而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他抱怨铁掀太笨重。

有一天他去街上赶集,他看见集市上一个卖包子的小贩正在搭棚子,那小贩用一把小铲子使劲往下一戳,拔起铲子的时候一小堆土就被带上来了。李鸭子自己每天不就是干的这活吗,往下挖坑看土层,铲子确实比铁掀省时省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灵感来了,赶紧找到了铁匠那里,大概比划着打了一件样品出来。

他拿上一试,不如想象中那么好用,受利益的疯狂驱使,他也竟有了改进铲子的想法,他让铁匠把铁铲弯卷成英文字母“U”形,木柄加长,而且摸索了几种不同的合金配比,同时将明矾涂在上面让铲子能更好的抓土,这样就可以清楚地观察土层的变化了,铲子每一次被提出时,通过铁铲带上来的泥土的颜色、结构、杂质甚至气味等可以很明确地判断出地下有没有墓葬,以及墓葬的年代、大小等基本因素。

就这样,这把铲子被李鸭子一步步地改造着,并最终定型,李鸭子凭借着这把自制的铁铲很快就找到了墓葬,发了财。同时,这种方便、好用的铁铲也在其他的盗墓贼中传播开来,而当时的那个铁匠,由于掌握了合金配比的独家秘方,也因为专门制作这种铲子而发了财。由于这种铲子的发明、制作都是在洛阳一带,因此人们把他叫做“洛阳铲”。

1928年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河南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觉得这种工具确实比其他考古工具省时省力,能够轻松把地下土样完整取出来,便也让人打制了多把运用于考古钻探,在发掘著名的殷墟、偃师商城等古城址的过程中,洛阳铲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洛阳成为重点建设城市,工程建设中常遇到地下古迹遗址,以机器钻探取样费时费工,于是施工人员就利用这种凹形探铲,准确地探测出千余座古墓。之后这种凹形探铲推广到全国,并很快传到东欧和亚非各国,洛阳铲从此驰名中外。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作为礼相赠。

洛阳铲最初就是为盗墓而生,但是考古学家让它“改邪归正”,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洛阳铲也因此成为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后来洛阳铲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基本建设、科研和工业上。然而,“洛阳铲”的手工生产现在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一些考古专家呼吁对有着重要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洛阳铲”制作工艺进行科学整理和规模开发,甚至建议将“洛阳铲制作技艺”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