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诸葛亮造就了《三国演义》,还是《三国演义》造就了诸葛亮?

20178384


准确的说, 应该是彼此造就。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是罗贯中,到了明末清初时,毛宗岗对《三国演义》进行了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才形成今天我看到的《三国演义》。

可是在此之前的一千多年,诸葛亮已经家喻户晓了,在民间及官方声望甚高。



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千古留芳,就在于他在多个方面均达到古代人臣的巅峰:

1、忠君

忠臣与奸臣往往就在一念之间,王莽前半生看上去清正廉明、大义灭亲、散尽家财而救助百姓,但最后他纂位了,所以王莽是奸臣;霍光位高权重、废立皇帝、大肆屠杀政敌,但他始终维护了汉室江山的社稷,所以霍光是忠臣。



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身居高位而且能够控制欲望,是非常不容易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诸葛亮所拥有的权力与曹操无异,他们的区别仅仅就是对权力的态度,曹操选择了让权力世袭,而诸葛亮选择了让权力回归,这就是区别。

所以诸葛亮是忠臣,明明有着的纂位的实力,却并没有纂位的念头,是非常难得可贵的,评价一个人是否忠臣,就是要看是否迈出纂位的步伐,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是已经封公称王,让权力世袭,这就是纂位,而诸葛亮就是忠臣的杰出代表,千古无二。



2、治国

诸葛亮治国,沿袭了管仲的治国方法,就是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仅如此,诸葛亮还以身作则,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所以三国时期就数蜀汉治国最好,在魏国、吴国忙着内哄和宫廷政变之时,蜀汉政权始终是最稳定的。

法国治国在于严刑峻法,而严刑峻法让人信服,就在于公平公正,诸葛亮治蜀,路不遗拾、官员守法,赢得了蜀地百姓的一致尊敬。



3、公正

诸葛亮能够博得崇光威望,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诸葛亮的公正。

贬李严,李严却不因此而怨恨诸葛亮,反而想着诸葛亮有一天还能起用自已,诸葛亮一死,李严希望破灭,也郁郁而终,说明李严明白,能起用自已的唯有诸葛亮。

杀马谡,益州官员却不因此而非议诸葛亮起用亲信,反而赞赏诸葛亮赏罚分明,对事不对人,而且还自贬三级,这是公正。



诸葛亮待人处事的公正态度为诸葛亮赢得了尊重。

4、成就

诸葛亮的成就有目共睹,刘备去世,留下了一个支离破碎的政权,少年天子,内有蛮夷叛乱,外有强敌虎视,整个蜀汉政权风雨飘摇,是诸葛亮力挽狂澜,拯救于危难之际,将蜀汉政权稳定,实力增加,不仅自保有余,还能对外征战。



诸葛亮在多个领域都是颇有成就,他是散文家,著有《出师表》、《诫子书》,他是发明家,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他是军事家,有多部军事著作,如《便宜十六策》,他是政治家,治国能力一流,堪比管仲、萧何。

5、任劳

身居高位而家财不多,处于前线而始终征战,诸葛亮不仅任劳任怨,而且鞠躬尽瘁,不仅自已病死疆场,而且儿子、孙子都是战死沙场,一门三忠烈,父子为国捐。



正因为诸葛亮的崇高威望,不能赢得了蜀地官员和百姓的支持,而且还赢得敌国及后世历朝历代的尊重。

司马懿评价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

晋武帝司马炎评价诸葛亮: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唐朝开元十九年,唐玄宗皇帝为表彰并祭祀历朝历代名将所设置的庙宇,以周朝开国太师吕尚(即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这十人之中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排在白起与韩信之后,这就是武庙十哲。

武庙十哲到了宋朝仍有诸葛亮在列。

成都武候祠原本是蜀汉开国皇帝汉昭烈帝刘备的庙,结果慕名而来祭奠的都是冲着诸葛亮来的,反而让诸葛亮暄宾夺主,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威望甚高。



正因为诸葛亮极高的人气威望,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特意刻画了诸葛亮鲜明的人物特点,由于《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小说,作者罗贯中如何写,全凭自已的喜好,并且参考了诸葛亮在当时及后世朝代的威望,将诸葛亮在小说中描写得出神入画,还特意神话了诸葛亮的智商和能力,将其描绘得无所不能、神机妙算,更加加重了所世对诸葛亮的崇拜。

直到今天,诸葛亮之名仍然如雷贯耳,除了诸葛亮自身在历史上的形象外,《三国演义》中的夸大描述也为诸葛亮增添了不少神话色彩,所以才有鲁迅所说的:诸葛孔明之智近乎妖!

不过已经无所谓,诸葛亮与《三国演义》与其说是谁造就了谁,不如说是互相造就。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应该是《三国演义》造就了诸葛亮。

首先反映诸葛亮形象的正式作品是陈寿写的《三国志》。《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比较写实,他善于治国理政,但奇谋计算方面有点欠缺,所谓的神算子诸葛亮其实是个普通人物。

直到南北朝时期南朝之前的第一个朝代宋,逐渐有歌颂诸葛亮的。诸葛亮被人为拔高了,空城计之类的开始莫名其妙地都已经出现了。再往后隋唐的时候,歌颂诸葛亮迹象越来越多,但没形成气候。例如杜甫。杜诗中有二十多首诗咏或提到诸葛亮.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等等。

杜甫碰到安史之乱,心中无时不思念故土,唐玄宗又逃到蜀川,所以他自然怀念起三国以蜀川为基地,五次北伐,力图恢复汉室的诸葛亮。杜甫也希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能碰到一个明主,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建功立业。后来杜甫流浪到蜀中,参观了一些关于诸葛亮的遗迹,听闻了一些诸葛亮的事迹,心中更是把诸葛亮视为楷模了。

杜甫作为唐代的著名诗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接而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对诸葛亮的推崇和热爱,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也多引用杜甫的诗来称赞诸葛亮。

到了南宋时期,形势驱使民众需要树立个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百姓希望有人能像诸葛亮那样,“遂许先帝以驰驱。”像赤壁大战,能一战改变刘备狼奔豕突、四处逃窜的处境,改变南宋小朝廷即将灭亡的颓势,形成新的鼎足局面。诸葛亮成为民众呼唤的最理想人物,越来越被神话。陆游也写此诗,歌颂诸葛亮,等等。而且诸葛亮被分了几个层面歌颂,先是有歌颂诸葛亮是贤相的,紧接着就是长时间歌颂忠诚,这是统治阶级的需要。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人民流离失所,水深火热。文豪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深知民间疾苦,渴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让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他根据东汉末年的历史,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大量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作者把诸葛亮刻画成神机妙算,甚至呼风唤雨的“大神”。本来诸葛亮内政能力较强,军事能力实在一般化。但《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被美化一个足智多谋,算无遗策、近似为神仙的人物,发生在他身上的事迹绝大多数是杜撰编造的。

诸葛亮能登上神坛,《三国演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罗贯中老先生蓄意造神,而且也是出于文化人的社会良知,最大限度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原民众的心理诉求,表达了一种民族心理。如果没有《三国演义》,就没有如今神话了的“诸葛亮”。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怎么说话的,诸葛亮一直以来都是靠真实的实力还有口碑成大神的,文学艺术的小说对他是有美化作用,但是人要出名没实力在怎么美化也没用!

你以为一本书就可以改变一切,那是太小看人了!

根据三国志正史记载:景耀六年(263)春,也就是魏国讨伐蜀汉那年,后主下诏为诸葛亮在沔阳建立祠庙,以纪念诸葛亮!

同年秋天,魏国钟会军攻击蜀汉,他们路过沔阳的诸葛亮祠庙,钟会军还派人专门去祭扫,不仅如此还严令军士不得去打扰诸葛亮的祠庙。而士兵没不仅不去打扰反而自发进行祭扫活动。这可是敌人的部队啊,他们都对诸葛亮如此敬重。

由此可见,诸葛大名寰宇宙,不是后世是当时!

后来在晋国统一天下不久,晋国皇帝司马炎和大臣们对于敌人的诸葛亮也是尊重有加,他们居然主动要求搜集诸葛亮的文章并装订成册,分类整理出诸葛亮文集24册。

不仅如此,晋武帝司马炎还经常和臣下讨论诸葛亮的治国之道,当时给事中樊建说:“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

帝曰:“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这最后一句话,是司马炎的感叹,如果我有诸葛亮辅佐,就不用向今天这样劳累了。

也因此司马炎对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也是爱屋及乌,诸葛京刚一出道年纪轻轻就做了郿县县令。并且诸葛京治理地方和自己祖父一样,都是为政清明,广受赞誉,后来原来蜀汉地区的民众听说了这个事情居然都盼望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去蜀汉故地任职,司马炎见此就让诸葛京做了江州刺史,管理蜀汉故地。

这不侧面证明诸葛亮治蜀的功绩深入人心,连孙子出仕都能让人欣赏思念吗?

以上事情发生在诸葛亮死后一百年内,当时《三国演义》离出生还有一千多年,他在当时的影响力由此可见!

而且在西晋还有无数诸葛亮的粉丝。

比如大儒张辅就是,他曾经做了一篇文章叫做《乐葛优劣论》,做比较的就是乐毅和诸葛亮!

在他的文中经过各种辩证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诸葛亮,文武之德,奇策泉涌,智谋纵横,恩泽百姓,历史地位乐毅肯定比不了,唯一可以比的就是伊尹和姜尚了。

这评价已经算是高到无以复加了,怎么能说是《三国演义》成就的诸葛亮?

时间到了唐朝,诸葛亮依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被当做忠臣、贤相典范而备受推崇,就连唐太宗都多次和臣下讨论诸葛亮的事迹,从政治军事等方面不断发散,学习诸葛亮智慧的精华,并将诸葛亮安置进武庙供奉,位居十哲。

诸葛亮因此在唐朝被提升到了人臣典范的地位,唐朝皇帝号召无数人学习诸葛亮。

凡事有人才华非凡,给的最高评价就是当世诸葛。

到了宋代,那就更不得了,宋朝延续唐朝设置武庙的做法,并扩充了很多三国两晋时期的人物进武庙,称呼为72将。但是诸葛亮仍然位居十哲之一,地位稳固。

宋朝还追赠诸葛亮为顺兴侯,并由官方在定军山武侯墓置守冢三户,以表彰其功德。

到了元明清三代,随着话本,小说,还有《三国演义》的出现。

诸葛亮就越来越被神话,从一代贤相,成了一个神话中的人物,虽然有点过誉,但是诸葛亮本身就有这样的实力,我们就不用追究了。

由数千年历史的发展来看,诸葛亮应该算唯一一个中国历朝历代都特别推崇的贤者,这个当然是实力的体现。

有没有《三国演义》诸葛亮都是大贤!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获此结果,实至名归!


阿斗不傻


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诸葛亮的军事发明与阵法: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三国志】

诸葛亮设计出三国时期最强大的武器“诸葛连弩”,最有效的运输工具“木牛流马”,如此强大的军事科技发明能力,不也是军事才能的一种体现么?他所创造的兵法和八阵图,成为历朝历代军事家所学习的对象。

再看诸葛亮率领军队那可怕的执行力与严明的军纪:

【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袁子】

【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三国志】

大军在敌境,居然做到了“出入如宾”,对敌国的百姓秋毫不犯,就如同在自己国家一样不侵犯百姓。当他在渭滨屯田,居然做到了让渭滨百姓安居乐业不受战争影响,而北伐的军队纪律严明到了没有一点点剥夺私藏。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诸葛亮很好的做到了孙子兵法军争篇的用兵境界。他在魏国境内进退自如,而这个境界又有几个军事家能够做到呢?

历数诸葛亮历次北伐战绩(包括自卫反击):

第一次:收降三郡(胜),街亭失守(败),综合:败

第二次:受阻陈仓(败),计斩王双(胜),综合:平

第三次:夺取二郡(胜),逼退郭淮(胜),综合:胜

自卫战:击退夏侯(胜),阳溪大捷(胜),综合:胜

第四次:上邽割麦(胜),卤城大捷(胜),木门设伏(胜),综合:胜

第五次:阳遂之战(败)渭水之战(胜),综合:平

综上所述,诸葛亮对魏的六次战争,除了第一次因为诸葛亮用人失误导致的:“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之后的几次北伐都对魏国造成一定打击。如果诸葛亮军事能力只是二流,那么在魏国实力远远强于蜀汉的情况下,依然中军奔赴,被戏耍的曹真,被射杀的张郃,被击溃的郭淮,被打成乌龟的司马懿,情可以堪?

同时代的吴大鸿胪张俨在其所著默记中写道: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

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默记】

诸葛亮从巴蜀之地奋起,带领一个州的人,和大国(曹魏)对比,他的战士和人民,大概只有它的九分之一。然后和我大吴同盟,对抗北方的敌人(曹魏),至使耕作和战斗都有整齐的队伍,以及齐备完善的刑法,仅仅率领几万步兵,就长驱直入到祁山地区,慷慨愤然有到黄河,洛阳喂马的志向。司马懿占据天下十倍的领地,倚仗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占据坚固的城池,拥有精锐的部队,却没有擒拿诸葛亮的意思,只想着怎么保全自己。让诸葛亮自由的进入与离开(魏国的领地)。如果诸葛亮没有身死,一直为他的志向理想奋斗,每一年都思考计策,迅速的执行他的谋划,那么凉、雍(军队)是不可能卸下铠甲,中国大地不可能太平,胜负的局势,也已经很明了了(意为张俨认为只要给诸葛亮时间他一定可以成功的)。当初子产治理郑国,诸侯不敢入侵,蜀汉丞相(诸葛亮)和他很类似啊,(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司马懿对比,难道不更优秀么?

至于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被三国演义吹出来的,就更加荒谬了。诸葛亮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是武庙十哲之一了,那时候可没有三国演义。大多数古代的军事家和诗人都十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难道他们也都是三国演义看多了?难道说认为诸葛亮军事二流的现代人比他们眼界更好么?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

张俨 《默记》


亭殿阁


并非《三国演义》造就了诸葛亮,倒是因为《三国演义》里面有了孔明使这部奇书天下闻名。

诸葛亮,历史上实实际际的存在,人家本来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进行了艺术加工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


小说《三国演义》里以奇谋描写而著称于世。由其是从三顾茅庐开始,一直是以诸葛亮的"隆中对"为总方针、帮助刘备三分天下建立蜀汉这条线为主脉。从第三十八回诸葛亮一出山,就有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进而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到万事皆备只欠东风进而借东风;孔明智算华容道,三气周瑜,计捉张任,智取汉中空城计……直到五丈原身死后遗计杀魏延,死诸葛吓退活司马…。

这些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表达出了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呕心沥血忠心护主,使《三国演义》这部奇书不仅在中国而且流传到世界,成为我国大名鼎鼎的"四大名著”之一。

可以说,是《三国演义》里塑造的诸葛亮这个人物造就了《三国演义》这部奇书在世界各地大放异彩。


神舟六


我们应该用辩证法看这提问。首先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在《三国志》正史上有较详细的记载,都是从正面上肯定了诸葛亮的功绩。他的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战略思想,构成当时天下的整个走向,使刘备明确了建国方向。他提出的联吴抗魏的方针保证了蜀国的安全,使刘备有了战略修正的机会,才能南伐扩大地盘。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保后主的品德是符合中国人的“忠、义、礼、智、信”的主流道德规范。《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唐、宋、元、明各朝民间艺人的口头传说资料,加以提炼,吸取了精华对诸葛亮进行了艺术包装,诸葛亮給神话了,用鲁迅的话:壮诸葛近似妖。让诸葛亮的形象在民间广泛传颂。我个人的观点是诸葛亮造就了《三国演义》,才使罗贯中成为天下第一才子,让《三国演义》成为中国历史四大名著之一。今天几乎大部分人都读过《三国演义》,人们从中汲取了古人的智慧和用兵之道,使中国人聪明起来,其中的贡献既有诸葛亮的功绩也有《三国演义》的功劳。


海纳百川233699882


个人认为不是诸葛亮造就了《三国演义》,也不是《三国演义》造就了诸葛亮,而是罗贯中造就了他们两个,罗贯中通过相关资料及民间传说,浓色重彩的描述诸葛亮,

整个《三国演义》共120回,从36回开始《元直走马荐诸葛》开始宣传诸葛亮及出山,到104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诸葛亮病逝,他个人在整个演义存在了近70回,相当于三分之二,也是整个演义中描述时间最长,描述最细,最神奇的人物。

我们从真实历史角度看诸葛亮是一位治国安邦的政治家,但从演义的角度去看就不一样了,不光是政治家,还是军事家,战略家,似乎到了没有他算不到的事情,这一切一切的光环都是罗贯中造就的,罗贯中就相当于著名导演,诸葛亮就是大牌明星,我怎么导,你怎么演就行。

演义毕竟是演义,也是通过历史的痕迹编写,不能改变三国历史,诸葛亮再有本事,再有能力,他也不能因为能力强来统一三国,我们还是要科学对待历史,对待历史中的人物。


淮南乐咖秀


回到这个问题,首先要说到诸葛亮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之中的区别,《三国演义》中存在许多民间传说,许多情节都是为了丰富故事情节而添加进去,而《三国志》更加实记。

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刻画成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角色,甚至有些神化,比如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借东风,木牛流马,空城计等等……


而据三国志记载,火烧赤壁虽然诸葛亮有参与,并出谋划策,但主要是由周瑜一手策划,更别说什么上坛借风的传说,可以说跟诸葛亮关系并不大。草船借箭据说是赤壁之战六年后的事情了,当时孙权一条船巡视曹操时被弓箭手猛烈攻击,当船快翻时,孙权命令将船转身另一边承受,这样船又平稳了,跟诸葛亮没一点关系。而空城计历史有记载,但也像演义中那么神奇,当时诸葛亮以阳关设空城计,并在城头与司马懿对话,可想双方距离有都近,而且据记载,当时司马懿有二十万大军,阳城只是很小的一个城池,司马懿的军队能把它围上几个圈;诸葛亮必败的情况下,演义却书写诸葛亮成功吓退司马懿二十万大军,显然也偏离现实。


据说诸葛亮的老婆是一个大才女,在演义中却没有记载,包括木牛流马、诸葛连弩、攻打孟获时克制禽兽战的喷火战车,据说都是他老婆画的图纸两点诸葛亮,诸葛亮做出来的,而这些功劳在演义中都归结在诸葛亮头上。

诸葛亮确实是三国中数一数二的谋将,但三国演义却也把他过度神化了,即是诸葛亮造就了《三国演义》因为他为三足鼎立的三国时期蜀国做出杰出贡献,也是《三国演义》造就诸葛亮,里面各种神奇精彩故事让他妇孺皆知。

谢谢观看,关心关注,有关必回。


用户53246237827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一,数百年来万口传颂,家喻户晓。其中塑造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蓝脸的典韦、羽扇纶巾算无遗策的诸葛亮、舍身救主,百战百胜的赵子龙、老当益壮的黄忠,文武双全的周瑜,摔孩子的刘皇叔……”哪一个不深受百姓熟知和喜爱?

诸葛亮只是这其中的一个而已,所以不是诸葛亮成就了《三国演义》,只能说有了诸葛亮的三国更精彩而已!要说是《三国演义》造就了一个武圣关羽,倒是没假!

赞同的请互关点个赞,以便更好地交流学习!


白亦诗部落


是诸葛亮造就了《三国演义》?还是《三国演义》造就了诸葛亮?这个问题,该如何看待呢?

我认为是诸葛亮造就了三国,同时造就了《三国演义》,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奇才,他的出世对整个中国和整个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在中国众多朝代之中,三国是最为人讨论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三国有诸葛亮,这样一个家户喻晓的人物。

诸葛亮从他逝世后,对整个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得到世人的敬佩,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是从来没有过的现象,诸葛亮死后,因君主不能给他立庙,百姓主动在路边私自立庙,祭奠诸葛亮,可见诸葛亮是多么深得民心,诸葛亮接班人姜维为了完成诸葛亮遗愿,不惜十一次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连刘禅投降了,姜维都还在力挽狂难,可见诸葛亮在姜维心胸多么的崇高。邓艾灭蜀后,禁止任何动诸葛亮墓,这是作为敌人对诸葛亮的敬佩。李严被诸葛亮贬后改过自新,希望得到诸葛亮重新重要,但是当听到诸葛亮死后,痛哭流涕,最终抑郁而死,可见李严对诸葛亮的罚是认可的,他也非常敬佩诸葛亮。作为老对手司马懿在诸葛亮去世后,感叹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表现了作为诸葛亮对手,也是极为钦佩诸葛亮。司马懿后代司马炎统一天下后,感叹到:我有诸葛亮辅佐,何至于此如此劳累,令身边的大臣无地自容。司马炎更钦佩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因为其军事才能突出,追封晋朝武兴王,可见诸葛亮在敌人眼里,地位也非常的高。

诸葛亮去世后,不但上至君主赞颂,作为大臣学习的榜样,下至百姓敬仰,后代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外交家、战略家、思想家、书法家、音乐家等各类领域的人,都在学习在诸葛亮才能。在三国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诸葛亮由于在百姓心中地位极高,于是纷纷要求刘禅为诸葛亮单独立庙,刘禅拒绝,不是因为刘禅恨诸葛亮,而是中国历史以来没有君主为臣子单独立庙,功臣只能以陪侍君主的身份进去庙宇。最后刘禅因为百姓的要求,不得不主动为诸葛亮立庙,从此开辟了中国作为臣子立庙第一人,从诸葛亮立庙之后,他的香火就没有断过。民间各种关于诸葛亮的事迹层出不穷,对于诸葛亮有没有发生的事迹,都加在诸葛亮身上,使得诸葛亮更加完美,诸葛亮逐渐被推上神坛,称为家户喻晓的人物,被民间推为“智圣”,成为中国忠诚与智慧的代表。

唐朝李世明、李靖非常钦佩诸葛亮,军神李靖学习诸葛亮兵法,精通诸葛亮兵法,专研诸葛亮阵法,最后辅佐李世明一统天下。李靖说:乐毅、韩信、诸葛亮占必胜,守比固。可见李靖是多么崇拜诸葛亮。

直到明朝罗贯中,这个人在民间没有名气,诸葛亮也是他的偶像,于是他开始收集各类关于诸葛亮的事迹和故事,开始编写《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小说中,既有正史也有小说的层分,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出世对于明朝引起了更大的影响,演义中不但将诸葛亮描绘的更加完美,更是把关羽推上了神坛,中国本来的武庙十哲,占据武庙位置,但是由于演义的出现,武庙的祭奠者开始换主,将祭主换为武圣关羽,与文圣孔子齐名。从此之后,武庙由姜子牙转为关羽。

总得来说,因为诸葛亮的人品、才华、精神成就了他流芳千古的美名,才会有后面系列的故事,是诸葛亮成就了罗贯中,成就了《三国演义》,对于诸葛亮一生的概括,只能有钱穆大师的一句话来形容:一诸葛,足以使三国照耀后世,一诸葛如两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