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为什么有人想让蜀汉赢得天下?

醉卧沙场君莫酷


这是一个历史观的问题。

其实,如果按照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正统的历史轨迹应该是这样的:

东汉——魏——西晋——东晋

蜀汉政权和孙吴政权最后都被消灭掉了,只能叫地方性的割据政权。

但在历史叙述的过程中,话语常常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这就必须回到相应时期去看。


1. 汉末

周天下崩盘之后,经过秦帝国的昙花一现,新建的大汉王朝持续了四百年,这是一个相当之久的历史时期。

西汉开始重用儒生,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的理论为汉王朝奠定了合法性基础,君权神授,神器不容篡夺,成为当时的社会共识。

这个信仰面临危机,是西汉末王莽篡位的一波混乱,如果西汉就此混不下去了,那么大汉也就崩了,但是偏偏是宗室成员刘秀又把汉天下续上了。

这在当时是相当重要的事件,一切都仿佛是上天的意志。似乎大汉就可以一直这样继续下去,就如同秦始皇当年的豪言,要传到万世。

那么,当东汉也岌岌可危,名存实亡的时候呢?会不会有一个刘秀一样的宗室出来重振乾纲?

所以,刘备的合法性是来自这里的。

不杜刘备,君不见西晋八王之乱后期,匈奴人刘渊称帝,也是定国号为汉?“汉”字在当时天然就是有合法性基础的。


2. 明清

《三国演义》,按照一般的说法,成型于元末明初,流行于明清时期。所以,这本书反映的是明清主流大众的价值观,如果这书的价值观和当时的公众认知相抵触,怎么可能列入四大名著?


宋以后的思想传统,是道德神学化的儒学。在唐末五代军阀猖狂的基础上,迎合了皇权复兴的客观需求,儒家对士大夫是要重新进行规训的。

这个规训的重点,就是“从一而终”的正统思想。于是,大宋养士的结果是文天祥的慷慨赴死。

在这种文化视角下,曹操、孙权都是以人臣身份篡逆大汉的乱臣贼子,只有刘备拥有皇叔的身份,是能真正合法地继承大汉社稷的。

这才是《三国演义》以蜀汉为尊的真正原因。


夜小紫


原因一,正统思想。刘备出身皇族,是汉献帝皇叔,属于正统。孙权、曹操乃乱臣贼子,汉之奸臣,汉人崇尚邪不压正。



原因二,英雄情结。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个个光明磊落,武功高强,侠肝义胆,有英雄气概,是人人喜欢的三国好汉。

原因三,汉人思维。中国人大多数人是汉族,刘备建立蜀汉,史称后汉,从感情上讲,当然希望刘备赢,因为大家习惯上把自己当成了汉民族的一员。



原因四,崇尚智者。诸葛亮历来是智者的化身,人们习惯上崇尚智者,认为智者无敌,所以都希望刘备、诸葛亮赢得天下。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从小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与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和精神教育和影响有很大关系,是中国人正常的一种思维习惯。


知未是也


这其实与一直以来的口口相传也有关系,特别本来读一两次的时候,立场不由得就站在刘备方,因为描写他太为民着想,那个平民百姓不想有个这样的贤君,从平原县开始,就借百姓口告诉大家他是好人秋毫不犯,还为百姓着想,而反观曹操,动不动就杀人,那个百姓喜欢动不动就杀人的君王。

刘备还会为下属流泪,请个诸葛亮都是先生不出山,天下苍生如何?完全看不出自私。

再看孙权从出场开始就是惦记着自己江东家的事。你再看看关羽何等忠义!好人全在刘备这边,曹操就是坏人得势,孙权就是小家子气,连周瑜都小家子气。

换着谁第一次看或粗略看的时候都认为刘备是好人。因为其事很多人看三国都是略略带过,很少会深入去反复看,感兴趣看。所以正因为略略看是大多数人,而刘备刻画的时候又是好人甚至有些认为何止是好人简直就是圣君,所以大多数人觉得刘备要统一不然天没眼


柳三先生的学史笔记


原因很简单:其一,中国人的“正统”观念比较强烈,尽管东汉末期朝政崩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最终被曹魏夺权,刘备旋即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孙权亦在金陵称帝,于是进入三国时代。尽管汉朝已亡,但有些人还是念念不忘,便寄希望于皇室出身的刘备身上。其二,刘备个人形象较好,既是刘汉皇室出身,有成功营造了一个爱民亲民的社会大众形象,在一些人心中有较高威望,较之曹氏、孙氏似更有号召力。


简明体


应该是爱屋及乌吧!

因为常见的几个牛逼人物,都是蜀汉阵营里面的人物。再加三国演义里面这么一捧,自然而然人们的立场就会站到蜀汉这一边。

好多人,看完了刘备称帝就不往下看了,因为后面自己喜欢的大将一个个死亡,全是下坡路了,无比凄凉。最多耐着性子看到诸葛陨落,也就合书神游去了。


鲁F飞8


当时都认定汉室为正统,认为以刘备为首的势力代表着汉室宗亲,以恢复大汉为己任。纵使曹魏和东吴势力地盘比蜀汉大很多,也视其为割据军阀、大汉叛逆。作者在这种心态下自然会更倾向将刘备势力塑造成伟光正的代表,很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